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趙貴的結果 展開
- 明建文帝朝總旗官
- 西魏八柱國之一
- 抗戰時期勞動模範
- 河北省欒城籍烈士
- 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巡視員
趙貴
抗戰時期勞動模範
趙貴(1914-1987)男,山西省平定縣黃統嶺村人,抗戰時期勞動模範。
目錄
趙貴1914年出生在山西省平定縣黃統嶺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0歲時,就到本村一戶地主家打短工。忙上一天,只能掙頓飯,連個工錢也沒有。有一次,地主在院子里逗他家的狗,讓狗追著趙貴逗他的孩子玩。結果,狗咬傷了趙貴的腿,鮮血直流,疼得他動不得。而地主卻和他的兒子在一邊直樂。這件事,使趙貴終身難忘。他說:“狗咬傷了我的腿,東家卻傷了我的心。”從此,年幼的趙貴埋下了對地主階級的仇恨。14歲的時候,趙貴已經長成大小夥子的樣子,給地主家當了長工,干一個壯勞力的活。一年四季,寒冬酷暑,沒日沒夜地干,也掙不了幾個錢。
抗日戰爭爆發后,黃統嶺村來了八路軍,在村裡發動群眾,投身抗日運動。不久,在這裡建立了抗日區政權。這時候,趙貴23歲。他看到抗日政府是為窮苦老百姓辦事的政府,便積極響應抗日政府的號召,投身到抗日運動中。1938年,趙貴在抗日區政府的支持下,推翻了把持村政權、消極抗日的舊村長,隨後,村民們推選趙貴當了村長,不久,趙貴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又發展村子里的幾名進步青年入黨,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加,黃統嶺村建立了黨支部,趙貴當選為支部書記。
由於趙貴身高力大,地里的莊稼活樣樣都是好把式,加上他能說會道,而且還喜歡唱戲,因此,在村裡很有威信,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在他的帶領下,黃統嶺村的抗日救亡工作搞得轟轟烈烈。年輕人踴躍參軍參戰,婦女們為八路軍戰士做軍鞋,兒童團員站崗放哨,整個村裡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抗日動員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加緊了對抗日根據地的進攻,黃統嶺村也經常遭到日軍的襲擊。趙貴帶領村裡的民兵,開展了麻雀戰,有效地打擊了日偽軍,保護了老百姓。1943年冬,日軍侵佔了黃統嶺村西的岔口村,並設置了一個據點,此後,據點裡的日偽軍經常出動“掃蕩”黃統嶺村。每次“掃蕩”,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日偽軍的頻繁“掃蕩”下,黃統嶺的村民們居無定所,吃飯穿衣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抗日生產的積極性,趙貴響應黨的號召,發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組織起來,戰勝困難。他首先把黨支部的17名黨員召集起來,要求他們帶頭走“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道路。1944年春,在趙貴的動員下,以黨員幹部為核心,黃統嶺村成立了3個變工組,3個組的成員起早貪黑,互相變工,整修田地,準備春耕。俗話說:“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3個變工組在不到10天的時間就刨完了60畝秋茬地,為春耕生產打好了基礎。村子里的其他村民看到變工組的效率如此之高,便紛紛要求成立變工組。在此情況下,黃統嶺村又組織起3個變工組,為了加強領導,趙貴從原來的變工組中抽出幾名黨員,擔任這3個變工組的組長。從此,這6個變工組互相競賽,掀起了春耕生產的熱潮。在他們的帶動下,沒有參加變工組的群眾也積極生產。沒有多久,黃統嶺村的春耕生產就完成了。
為了完善變工組的各項管理,趙貴組織大家進行討論,使變工組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每天勞動收工后,小組成員聚到一起開會,計劃第二天的農活,先給誰干,后給誰干,由大家討論決定。時間一長,趙貴總結出一套管理的辦法,他便和組長們一起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有關勞動紀律和用工辦法,經各組成員討論通過後實行。勞動紀律包括:出勤、出力、質量、數量等項規定。用工辦法是:按天記工,同等勞力變工還工,也可整工零還,零工整還。這樣,就使各變工小組的管理更加科學化、合理化,也便於操作執行。在趙貴的帶領下,各變工小組,你追我趕,無論是春耕、夏鋤,都比村子里沒有組織起來的群眾幹得快,幹得好。農民最講實惠,大家親眼看到還是組織起來的力量大,於是,又有許多群眾要求參加變工組,後來,黃統嶺村的變工組增加到20個,其中男人變工組11個,組員62人。婦女變工組9個,組員55人。此外,少年兒童也不甘落後,他們也互相結合,組織了兒童變工組。有這麼多人參加變工互助,這在小小的黃統嶺村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為了更大規模地組織大家發展生產,趙貴決定把變工組擴大成變工隊。在男人組、婦女組和兒童組各選出一位變工大隊長,負責召集會議,管理各組的生產和其他事宜,如:調劑農具、牲畜等。並在各隊選出兩個副隊長,一個負責武裝保衛生產,一個負責組織隊員進行時事、政治、文化學習。組員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戰時打擊敵人,平時參加生產,這樣,既發展了生產,又保衛了群眾利益,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半年完成變工共25892個,成了全縣的先進村。
1944年秋,黃統嶺村的變工組增加到23個。到了秋收時節,為了趕在日偽軍“掃蕩”前搶收到口的糧食,趙貴領導的村委會和變工大隊對村子里的所有勞力進行統一調配,誰家的糧食成熟了,就先給誰家干,收、運、打、藏一條龍,合理安排,有條不紊。民兵在山頭警戒保衛,群眾在田間忙碌收割。趙貴組織大變工收割玉茭,讓小變工刨茬子。就這樣,沒用幾天,村子里的莊稼都收割完畢。等駐紮在岔口的日偽軍出動搶糧時,黃統嶺村的老百姓早就把糧食埋藏好,日偽軍撲了個空。看到辛苦一年換來的糧食顆粒無損后,老百姓高興地說:“還是趙貴有辦法,一粒糧食也沒有丟。”
秋收完畢后,趙貴領導的變工隊又變成了運輸煤鐵的互助組,真正做到了農閑時人不閑,增加了副業收入,改善了群眾的生活。
1944年11月,平定(路北)縣召開第一屆群英大會,趙貴作為勞動模範參加了大會,並在會上介紹了他組織變工組和變工大隊、發展生產的經驗。會後,區委根據他的介紹,整理成一份書面材料,向全區推廣。在區委整理的趙貴變工組和變工大隊的經驗介紹中,指出:趙貴領導的變工隊以小組為基礎,根據農活鬆緊靈活掌握勞動力,大變工與小變工相結合,農活忙和情況緊張時,集中勞力突擊完成某一項任務,農活松和情況穩定時,各小組獨立行動。對不同農活規定不同報酬,有的小農活乾脆包工到人頭,當時叫“打份子”幹活,群眾樂意接受,任務完成得好。總結材料最後說:趙貴領導下的變工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趙貴所帶領的堅強黨支部的領導和嚴密的組織,這在生產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4年12月,晉察冀邊區在河北省阜平縣召開第二屆群英大會,趙貴出席大會並被推選為晉察冀邊區勞動英雄。他在大會上介紹了領導村民走組織起來,開展大生產運動和互助合作的經驗,受到了與會領導和代表們的好評。《晉察冀日報》還專門登載了介紹他事迹的文章,號召全邊區廣大人民群眾向他學習。
1945年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階段,抗日根據地的人民也掀起了支援前線、參軍參戰的熱潮。為了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努力生產。趙貴從阜平回來后,結合參加群英會學到的其他變工隊的經驗,開始整頓黃統嶺村的變工組織。此時,要求參加變工組織的群眾更多了,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變工組織,他決定以戶為基礎,以人為單位,重新組織變工組。經過整頓后的變工組,有81個男全勞力,21個婦女壯勞力,41個兒童半勞力,佔全村10歲以上有勞動能力人數的48%,組織起牲畜68頭。為了保證多打糧食,支援抗戰。趙貴要求變工組每家每戶制定生產計劃,爭取糧食生產比去年更加豐收。趙貴向他們介紹了陝北邊區勞模吳滿有發展生產、勤勞致富的事迹,動員他們向吳滿有學習,爭取多打糧,多支援前線。
為了增加群眾的收入,趙貴領導的變工組和互助組開始向合作社發展,開發多種經營項目,以便增加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不久,趙貴領導黃統嶺村辦起了集體合作社,包括木匠鋪、染坊、煤炭店和磨坊等,進一步方便了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集體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還號召群眾集資辦起了醫療站,他自己一次性就拿出2萬元。醫療站的成立,大大方便了群眾看病吃藥問題,他還規定赤貧戶和抗屬看病吃藥不花錢。農閑時間,趙貴帶領大家外出採藥,以減少進葯開支,降低成本。解放戰爭時期,趙貴領導的變工隊、互助組和合作社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為新中國成立後走農業集體化道路奠定了基礎。1987年,始終戰鬥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老勞模趙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