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學名:Torreya jackii Chun)是紅豆杉科,榧樹屬喬木,高可達12米,樹皮灰色或深灰色,裂成不規則的薄片脫落,露出淡褐色的內皮;小枝平展或下垂,葉片列成兩列,質硬,條狀披針形,上部多向上方微彎,鐮狀,上部漸窄,先端有漸尖的刺狀尖頭,基部漸窄,楔形,有短柄,上面光綠色,有兩條淺槽及不明顯的中脈,下面淡黃綠色,中脈微隆起,氣孔帶灰白色。種子倒卵圓形,肉質假種皮被白粉,基部有宿存苞片,胚乳周圍向內深皺。

中國特有樹種,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杭州有栽培。

長葉榧樹木材可作工藝品、器具及農具。可作庭園樹種。

形態特徵


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
喬木,高達12米,胸徑約20厘米;樹皮灰色或深灰色,裂成不規則的薄片脫落,露出淡褐色的內皮;小枝平展或下垂,一年生枝綠色,后漸變成綠褐色,二、三年生枝紅褐色,有光澤。
葉列成兩列,質硬,條狀披針形,上部多向上方微彎,鐮狀,長3.5-9厘米,寬3-4毫米,上部漸窄,先端有漸尖的刺狀尖頭,基部漸窄,楔形,有短柄,上面光綠色,有兩條淺槽及不明顯的中脈,下面淡黃綠色,中脈微隆起,氣孔帶灰白色。種子倒卵圓形,肉質假種皮被白粉,長2-3厘米,頂端有小凸尖,基部有宿存苞片,胚乳周圍向內深皺。

產地生境


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
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杭州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仙居。
長葉榧樹多生長於濕潤、涼爽的山谷溝邊,山坡陰部闊葉樹林、竹林下和懸崖峭壁的岩隙中。

繁殖方法


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
種子採集貯藏處理:長葉榧樹種子成熟期長,不利於天然更新與繁育。採集長葉榧樹種子,仿效其天然發芽過程,將所採種子浸沒於泥漿中15-20天,使其假種皮在泥漿中腐爛。隨後用清水反覆洗滌,陰乾1星期,再用40℃的溫水浸種24小時,濕沙貯藏催芽。
播種育苗:選擇向陽、土層深厚、濕潤、疏鬆的沙壤土苗圃地,進行土壤消毒,整地做成苗床,然後將沙藏催芽胚根外露種子條播在苗床上。種子平均發芽率84%。
扦插育苗: 3-4月份,剪取2年生枝條12-15厘米,就近圍地進行扦插;4月底搭蔭棚,結果成活率50%左右;12月抽梢4厘米,鬚根長5厘米,髮根數15根。

栽培技術


長葉榧樹
長葉榧樹
人工造林植樹。可選擇2年生苗木,春季造林。造林方法一般以林冠下造林為好。宜選擇濕潤,短日照的溝谷山坡、疏林地和杉木、柏木毛竹南方紅豆杉的林冠下進行植樹造林。要求上層林分鬱閉度0.5-0.6,造林密度450-750株/公頃。
實生苗造林的8年生長葉榧樹,樹高176厘米,冠幅120-164厘米,長勢良好,但生長緩慢。

主要價值


科研:長葉榧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樹種第三紀孑遺種,是古老的殘存種,東亞至北美植物區系的一個間斷分佈屬種,生境奇特,形態特殊,在科學研究方面,對於研究植物區系分佈、植物分類學、保護生物多樣性、屬的分類、植物區系對第四紀冰期的氣候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長葉榧樹木材的邊材為黃色,具檀香氣味,耐腐蝕、耐水濕,是造船、建築、農具、器具、傢具和工藝品的優良用材。種子可榨油、炒熟可食,有驅除腸道寄生蟲作用;樹形美觀,四季常綠,是庭院觀賞樹種和製作盆景的良好素材;其葉破碎后和燃燒時,放出像檀香油一樣的芳香氣味。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瀕危原因:分佈範圍狹窄,資源稀少,長葉榧樹種子成熟期長,天然更新能力較差;加上各產地肆意樵採破壞,造成該物種的嚴重破壞,若不加阻止,可能導致其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