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中南

遲中南

遲中南,遼寧桓仁人,80后原創音樂人,實力歌手,北京星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代表作有《如果》、《生活》、《不要臉》等。

音樂之路


遲中南
遲中南
2002年,18歲的遲中南參加全國高考考入瀋陽化工學院(現更名為瀋陽化工大學)。在這樣一所國內老牌的工科院校里,尤其是作為一名製藥工程專業的學生,遲中南卻對音樂情有獨鍾,實在是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遲中南正式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吉他、樂理、編曲知識並接觸校園民謠,並於同年創作出第一首民謠歌曲《校園槐花香》。在其不會彈吉他的情況下,“自彈自唱”這首歌曲并力壓其餘專業樂手獲得了該校校園原創歌曲大賽一等獎,初露其音樂天賦及創作鋒芒。
2003年,在該校組建“稜角樂隊”,原創歌曲《勇往直前》獲03年“閃亮之星”全國大學生歌手選拔賽瀋陽賽區冠軍,東北賽區第七名。
2004年,解散稜角樂隊,重組“南北樂隊”,同年其《校園槐花香》獲遼寧省文化藝術節一等獎。
2005年,與樂隊夥伴們共同創作《忘不了》《瞎了眼》《藍》《翅膀》等一批原創歌曲,曲風涉及民謠,搖滾等多方面,在網路上受廣泛好評。同年參加“MTV-三星校園歌唱賽”,憑翻唱安在旭的一曲《Forever》一路過關斬將,獲瀋陽賽區冠軍,東北賽區冠軍,併入圍全國總決賽。年底,作為即將大學畢業前的告別演出,遲中南聯合樂隊成員自籌資金及贊助商舉辦人生第一場演唱會,1500人劇場座無虛席。
2006年,遲中南只身前往北京開始北漂,追求音樂夢想。他從一個彩鈴創作工作做起,藉助公司平台進一步學習專業的編曲知識及軟硬體使用方法,陸續創作歌曲《如果》《遙遠的愛》《不知不覺的愛戀》《去年冬天》《歲月物語》《建國門外的笑》《幻想》《嘿,LOVE》等一系列原創歌曲,同年,第一張遲中南個人創作專輯《二十歲的天空》就此形成。
2007年,其單曲《不知不覺的愛戀》及《嘿,LOVE》成功簽約給國內新晉偶像組合和平組合,作為其首張音樂合輯中的主打歌曲。
2009年,推出專輯《高調愛》,曲風一改往日濃重的校園氣息,歌詞意境更為深入,寫愛情、寫人生,是非常值得一聽的好作品,其中收錄其08年創作的搖滾單曲,超現實主義力作《不要臉》,風靡網路。
2010年,創辦北京星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11年,原聲大碟EP《最佳誓言》火爆流行,在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移動彩鈴等多平台同步首發,並成為徐可主演的《一九四二》 主題曲、片頭及片尾曲。值得一提的是曲首用Enochian傳統風格引出,具有不同凡響的吸引力,這是中國文化圈首次引入伊諾克式風尚。
2012年,推出新曲+精選專輯《生與活》。

專輯及曲目


《二十歲的天空》專輯

遲中南《二十歲的天空》專輯封面
遲中南《二十歲的天空》專輯封面
發行時間:2006年
曲目列表:
1.歲月物語(詞:陳銳光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2.幻想(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3.如果(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4.去年冬天(詞:陳銳光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5.只要有你在我的世界(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6.天字第一號(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7.建國門外的笑(詞:陳銳光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8.昨日年代(詞:陳銳光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高調愛》專輯

遲中南《高調愛》專輯插圖
遲中南《高調愛》專輯插圖
發行時間:2009年
曲目列表:
1.最佳誓言(詞:高言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2.愛的表白(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3.嘿,LOVE (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4.等待(詞:馬超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5.青春的刺青(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6.遙遠的愛(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7.不知不覺愛上你(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8.不要臉(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生與活》專輯

發行時間:2012年
遲中南《生與活》專輯封面
遲中南《生與活》專輯封面
曲目列表(新曲+精選):
1.生活(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2.窮人富人(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3.直到生命中有你(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4.忘不了(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5.最佳誓言(詞:高言 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6.嘿,LOVE (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7.如果(詞曲:遲中南 演唱:遲中南)

熱門原創曲目


歌名如果歌名最佳誓言(收錄在《高調愛》專輯中)
歌名不知不覺愛上你歌名不要臉
歌名生活(上線一周,點擊量過10萬)歌名直到生命中有你

為藝人創作曲目


1.不知不覺暗戀你(詞曲:遲中南 演唱:和平組合)
2.嘿,LOVE (詞曲:遲中南 演唱:和平組合)
3.小女人(編曲:遲中南)
4.請靠近我一點點(製作人:遲中南)
5.Hold住愛(詞曲:遲中南 演唱:彭嘉澤)
6.擁有即失去(詞曲:遲中南 演唱:彭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