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

漢語詞語

俠客一詞指舊時武藝高強、替天行道的人。多受道家影響忠義等思想為其精神原動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指有能力的人不求回報地去幫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客指外來者,在這裡可認為指是四海為家的遊歷者。合起來也就是指樂於四處幫助他人的遊歷者。因為幫助他人多與仗義疏財,主持正義有關。俠字大多人會想到的是武俠【俠不僅只是武俠。仁俠。義俠...所有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稱為俠者.。】。

簡介


基本解釋
[chivalrousperson;knight-errant]舊指武藝高強、講義氣的人
樂於四處幫助他人的遊歷者

詳細解釋


舊稱急人之難、出言必信、鋤強扶弱的豪俠之士。
《史記·遊俠列傳》:“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唐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事例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回:只見那人渾身是青,卻是夜行打扮,包公細看不是別人,就是白日在飯店遇見的那個武生。包公猛然省悟,他與道人有晚間再見一語,此人必是俠客。
清許秋垞《聞見異詞·俠客》:“有一俠客,神劍術。”

釋解


鄭振鐸《論武俠小說》:“於是在他們的幼稚的心理上,乃懸盼著有一類‘超人’的俠客出來。”道士李白有詩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可見俠客並不是受雇者,不隸屬於統治階級的任何一部門,他們身手不凡,來去無蹤,卻從來沒有企圖用武力控制或者協助控制當時的社會。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與道家哲學,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遊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