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筧茶
石筧茶
石筧茶屬於綠茶,產於浙江紹興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麓。成名於宋代,南宋高似孫《刻錄》將石筧茶與當時進貢朝廷的日鑄茶、卧龍茶相提並論,後來成為貢茶。其成品茶的特點是外形挺秀,翠綠顯毫。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殺青、整形、初烘、復烘。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名茶,並獲得名茶證書。
石筧茶
石覽茶作為歷史名茶,已失傳多年。諸暨市農業局茶葉科技人員為恢復石覽名茶,從1980年開始,對其產地概況,品質特徵等進行詳細的考證和研究,經過三年努力,終於使石覽名茶得到恢復和發展。
石筧茶
石覽茶品質特徵為外形挺秀,翠綠顯毫,香味嫩醇,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
石筧茶的在清明前後,選擇高山無污染的鮮葉為原料先期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中後期一芽二葉初展。要求芽長於葉,不採病蟲、凍傷、斷碎吐強調芽葉凈而勻,壯而完整採下的鮮葉要及時攤放,厚度薄而均勻,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中途輕翻幾次,歷時4~6日小時,以散發部分水分和青草氣。
石覽茶,全部用手工炒制。其手制工藝主要分四道工序:殺青、整形、初烘、復烘。
鍋溫120℃左右,先高后低,投葉量為200g左右,要求殺透殺勻,歷時3~4分鐘。至折梗不斷,清香顯露時起鍋。
鍋溫90℃~80℃,先高后低漸次下降,投葉量為200g,強調手法的連貫性,各種手法靈活掌握,適時變換,歷時6~7分鐘,至茶條外形挺直,有刺手感,八成干時起鍋。
整形葉起鍋后攤涼,使水分和勻便進入初烘,在烘籠中進行,溫度70℃左右,葉量為3鍋殺青葉的量,中途翻動幾次,動作輕快,至九成干時起鍋攤涼。
初烘葉攤涼後進入復火,溫度50℃~60℃,投葉量500克左右,掌握“低溫,慢烘,長時”的原則,中途輕翻1~2次,至含水量5%~6%時下烘,下烘葉攤涼后即行貯存包裝。
石筧茶
一級石筧茶以一芽一葉的新鮮茶葉為原料經過加工製作而成。外形翠綠挺秀。沖泡后的茶湯色鮮綠明亮。但也比較耐泡香味也比較持久。
二級石筧茶是採用一芽二葉的茶葉為原材料製作而成。雖然是二葉但是其沖泡后的茶湯顏色也比較鮮明。茶味也比較鮮醇。
1981年,石覽茶被評為省級優質茶。
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名茶,並獲得名茶證書。
1993年農業部在泰國舉辦的科技成果暨設備展覽會上獲金獎。
1997年參加全國“中茶”杯評比榮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