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送別詩的結果 展開

送別詩

隋代無名氏詩作

《送別詩》是隋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楊柳垂地,楊花飄飛的春景,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后兩句寫春已盡而人未歸,表現了主人公盼望遠行人歸來的焦灼心理。全詩通俗易懂,情深意切。

作品原文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楊花:又名柳絮,指晚春時楊柳所結籽上的白色絨毛。漫漫:眾多的樣子。攪天飛:漫天亂飛亂舞。
2.柳條折盡:古代在分離時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原因有二:一是柳諧音“留”,表示留戀難捨的情意;二是因為柳生命力特強,贈柳給行人,有祝願行人能像柳那樣很快適應新環境的意思。
3.行人:出行在外的人。

白話譯文

楊柳青青低垂落地,楊花漫漫攪天亂飛。
柳條折完花飛盡了,你在外面回不回呢?

創作背景


據崔瓊《東虛記》說:“此詩作於大業(605-618)末年。實指煬帝巡遊無度,縉紳瘁況已甚,下逮閉閻,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榮貴。上二句盡之。又謂民財窮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憂,而望其返國也。”此說未必確實。即使曾有過此類情事,也應該是此詩流播於前,其後始被縉紳們穿鑿附會地引用,以寄託他們對飄搖欲墜的楊廣政權的眷戀而已。若就詩論詩,這無疑是一首女懷男之詩。它敘一位女子對其心上人的別後思念。詩的題目“送別”,恐也是後人所加,它和崔瓊《東虛記》所說本事,都不足憑信。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描繪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楊花漫天。詩人用比興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楊花為對方。詩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懷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寫青青的柳條低垂於地,儼似埋頭沉思的婦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順,次句寫濛濛的楊花飄飛於天,儼似久游不歸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輕狂。此二句,當是追溯春天的情況。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的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氣度韻昧,自不尋常。
這首詩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體的要求。其興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齡所作《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可見這兩首詩在興象方面確有近似之處。所不同的只是:隋詩衰颯,很有點“亡國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詩中既沒有盛唐詩人那般昂揚的氣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膽追求的熱情。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竟似盛唐人手筆。(《古詩源·卷十四》)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呂來好: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故送別盼歸詩多以楊柳起興。該詩三句帶柳,末句見意,清麗中有渾厚之氣。另據說,該詩系諷隋煬帝南遊不歸。(《古代送別詩詞三百首》)
常熟理工學院教授張浩遜:這首詩題為“送別”,其實是寫閨婦盼望行人歸來的焦灼心理。當初送他出門,正是“楊柳青青著地垂”的早春,如今已到了“楊花漫漫攪天飛”的暮春,卻還不見他的蹤影。最後一句,表面看是寫她對行人的不滿和怨怪,其實正透露出她內心深處對行人的惦念和關切。詩借柳的變化表現時間的轉換,手法自然高妙。(《古小詩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