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打吉安

九打吉安

吉安,古稱廬陵。地處贛江中游,北通南昌,南達贛州,西臨井岡山,東近東固山,是贛西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當年中央蘇區軍事要地和交通樞紐。

從1929年10月提出“攻取吉安”,到1930年10月攻下吉安的1年時間裡,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紅一軍團和紅一方面軍,在江西地方紅軍武裝紅六軍、紅二十軍和數十萬群眾的配合下,先後發動了九次攻打吉安城戰鬥,史稱“九打吉安”。

簡介


從1929年10月提出"攻取吉安"到1930年10月1年時間裡,紅軍發動了九次攻擊戰鬥。

過程


一打吉安
1929年10月,中共贛西特委決定組織總行動委員會和東南西、北4路行動委員會,成立贛西紅軍總司令部。制訂了攻吉行動計劃;首先發動群眾起來暴動,配合紅軍、游擊隊先肅清吉安外圍之敵,並聯絡紅五軍給予配合和援助。然後以江西紅軍獨立第二、三、四團為主力,以城區工人力量和吉安、吉水、永新三個靖衛隊作為內應,裡應外合攻取吉安城。不料,11月8日,吉安城區黨、團組織大遭破壞,攻吉計劃泄露,吉安守軍成光耀一面急電魯滌平求援,一面據城固守。中共贛西特委又決定,在國民黨援軍未到之前,以紅二、四才為主力,以紅三團及農民赤衛軍配合,於11月22日強攻吉安城。此間,魯滌平的援吉部隊朱耀華旅及江西保安第三團到吉。因此,中共贛西特委於12月初又重新研究了攻吉策略,動員了吉安周圍50里內、最多時達80萬群眾配合紅軍,攻打吉安周圍縣城,肅清吉安外圍之敵。1930年1月下旬,紅五、六軍分別從贛江東、西側向吉安城逼進,形成了對吉安城"整個包圍之勢"。
二打吉安
1930年2月14日,陂頭會議主席團發布了"關於佔領吉安,建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第一號通告,其部署是:紅四軍和紅六軍第二縱隊在贛江東面展開,會同中鵠群眾攻打吉水;紅五軍及西區群眾武裝以永陽為中心,向附近逼進,並控制泰和之敵;紅六軍第一縱隊會同北路群眾進擾三曲灘、峽江之敵,截斷贛江交通。吉安守軍成光耀急呼地中救援,蔣介石抽調唐雲山等7個旅的兵力,企圖解吉安之圍。紅軍避其鋒銳,折回富田,誘敵深入,侯機殲敵。2月23日後,唐雲山旅孤軍深入水南、值夏一帶,遭到紅軍殲滅性的打擊。余敵則龜縮後撤,至3月,敵人的"進剿"計劃完全破產。吉安四周各地方政府和武裝力量繼續積極發動群眾,準備再次攻取吉安。因此,4月下旬,各縣特務隊擴大為赤衛軍第一、二、三、四縱隊,成立贛西南赤衛軍決指揮部,曾炳春任總指揮,下分中、東、西、南、北路指揮部。由於敵情變化,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取由廣昌入建寧之計劃"。於是紅四、六軍進軍贛南閩西,紅五軍進軍湘東。
三打吉安
4月底,龍子達、邢廣洪率各縣游擊隊、泰和獨立營、紅軍學校學生共2萬餘人,攻打吉安,擊敗吉水的反動武裝"紅黃學會"和守望隊,恢復了水東、儒林的蘇區工作。
四打吉安
中共贛西南特委組織了以中央巡視員彭清泉為書記的"攻吉前委",調集了10萬餘群眾武裝包圍吉安7天,使吉安守軍驚慌失措,豪紳地主和大資本家紛紛逃往南昌。由於主攻部隊紅六軍一、三縱隊未回及"攻吉前委"決心動搖等原因而停止攻吉。
五打吉安
5月上旬,中路武裝單獨發動攻吉戰鬥,在贛江對岸隔河射擊,牽制了進攻北路之國民黨軍。
六打吉安
6月16日,國民黨吉安守軍換防,成光耀部已從吉安撤走,接防的新編十三師鄧英旅尚遠在樟樹,城內只有金漢鼎的兩營兵力。中共贛西南特委立即部署攻吉,以贛西紅軍第十一、二十、四等縱隊(即由赤衛軍一、二、三、四縱隊改編)和紅軍學校學員為主力,調集10萬群眾配合,分左、中、右三路,左右兩路從南、北兩面進攻,中路在河東配合。6月28日上午,各路隊伍將吉安城全麵包圍,發起總攻,經過半天激戰,佔領了真君山、天華山、螺子山,中路武裝強渡贛江推進到神崗山麓。攻克天華山的隊伍突破敵人的陣地,打進了城西郊趙公塘,擊斃敵百餘人。但因武器太差,攻不下守軍的工事,加之援兵不及,被迫撤出戰鬥。
七打吉安
攻吉部隊撤出途中,恰遇紅六軍一、三縱隊回來。於是,特委決定,調回各路攻吉隊伍配合六軍攻吉。這時國民澡軍鄧英部已趕到吉安接防。7月1日拂曉,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率部萬餘人包圍吉安,開始攻吉。次日,攻吉總指揮曾炳春調回各路攻吉隊伍,投入戰鬥。守軍憑險據守,紅軍沒有攻堅武器和經驗,數次衝鋒,均不奏效。雙方傷亡均約400餘人。7月5日,攻吉部隊撤圍轉移,進行休整。
八打吉安
這次攻吉的主力部隊是紅二十軍、紅軍學校和青年幹部學校學員,並調10萬"精勇工農"配合作戰。8月25日開始,紅二十軍在吉安城西南郊三天兩戰,在高沙殲國民黨軍一個營,擊潰一個團,俘獲人槍400餘。國民黨軍精銳損失過半,鐵絲網外無敵兵。9月5日,發起總攻,各路隊伍向敵陣地猛衝,兩校賞隊伍迅速佔領天華山,紅二十軍和北路武裝攻打真君山,用土坦克(用棉絮裹裝的獨輪車)掩護,衝到鐵絲下,雙方展開肉搏戰,激戰數小時。紅軍犧牲二三百人,損失幹部甚多。中共贛西南特委決定撤出紅二十軍,留下獨立團、衝鋒隊、破壞隊等群眾武裝,繼續包圍吉安。這次攻吉雖未奏效,但使吉安已成為一座孤城。
九打吉安
9月13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株州確定了"由株萍路回師襲擊贛敵,以紅一軍團攻取吉安"的戰略決策。中共贛西南特委貫徹"前委9月17日來信",號召廣大群眾迅速準備,組織各種支前和戰鬥隊伍,配合紅一方面軍奪取吉安。10月2日,紅一軍團集結于吉水阜田一線,當天午後,紅軍分五隊向吉安進發。10月3日下午2時,各路部隊全部到達吉安城郊。總部在城北山前村發布了10月4日拂曉總攻吉安城的命令;命紅四軍任左翼向螺子山、真君山之國民黨軍陣地攻擊;紅二十軍任正面向真君山、天華山一線之國民黨軍佯攻;紅三軍與紅十二軍任右翼向天華山、神崗山一線之國民黨軍攻擊。
國民黨吉安城守軍鄧英部在西面各個山頭上修築炮台、碉堡、戰壕等工事,挖了七道壕溝,埋竹釘、暗樁,架鐵絲電網,加上贛江天塹,形成了一個圓形外圍縱深防線。吹噓吉安是"金城湯池","可保無慮"。
10月4日拂曉,紅軍和10萬赤、少隊員向吉安城發起總攻。紅二十軍攻克了真君山,紅四軍攻克了城北雷公橋,有一個連打進了北城門,但因後援不及,被壓出城外。當晚9時許,紅軍從城西突破敵陣地,攻入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鄧英見勢不妙,乘船從贛江逃跑,紅軍沿岸追擊,截獲國民黨軍小般4隻,俘國民黨軍220多人。經過一場鏖戰,紅軍於4日午夜佔領吉安城。
5日晚,毛澤東、朱德和軍團總部進城。
7日,在中山場召開十萬軍民"慶祝吉安暴動勝利大會"。
這場長達一年之久的“攻打吉安”的大規模武裝鬥爭,是贛西南黨和蘇維埃政府以及廣大群眾在毛澤東“爭取江西”戰略思想指導下的偉大壯舉。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江西人民的革命熱情,開創了江西紅色割據區域鬥爭的新局面,使得贛西南蘇區和閩西蘇區連成一片,並為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背景


吉安是贛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於江西西部,地處贛江中游沿江而下可達江西省會南昌,溯江而上可到贛南重鎮贛州,是連接江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吉安城東臨贛江,與青原山相望,周圍從北到南環繞著螺子山、真君山、天華山和神崗山,是個山水環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29年5月,中共贛西特委在東固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改組了贛西特委,馮任任特委書記,曾山等為特委委員。贛西特委改組后,贛西革命形勢迅速發展,農村和城市鬥爭不斷深入和擴大。8月成立了吉安城區區委。建立了吉安、吉水、泰和、萬安四個縣委,新余、峽江、安福、袁州四個特支,吉安共有黨員3000多人。對敵策反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羅炳輝領導的吉安靖衛大隊正準備伺機起義。各地地方武裝普遍發展,紅獨二、三、四團也已組建起來,吉安周邊東固、延福等革命根據地對吉安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1929年10月22日,中共江西省委巡視員張懷萬和蔡申熙來到吉安,傳達和貫徹省委為實現《中通49號通告》提出的“武裝擁護蘇聯和反軍閥混戰”兩大任務而提出的“加強東北和西南兩地區的主要工作,特別是立即發動和擴大吉安與湖口兩處地方暴動”的批示精神。於是,中共贛西特委於1929年10月25日舉行會議。根據中央通告的要求和省委的決定,結合吉安的敵我形勢,會議果斷提出“攻取吉安”的口號,並組織成立了總行動委員會和南、北路行動委員會及贛西紅軍總司令部。從此,贛西地區數十萬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配合紅軍先後九次攻打吉安。

意義


“九打吉安”,是贛西南黨和蘇維埃政府以及廣大群眾在毛澤東“爭取江西”戰略思想指導下的偉大壯舉,也是江西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意義重大而深遠。吉安的佔領,使其周圍的一些縣城也隨之解放,贛西南蘇區得到很大發展,即從南豐到永新,從尋烏到峽江,橫貫江西半壁,縱橫350多公里,人口達400餘萬,使得贛西南蘇區由原來零星的紅色割據區域,發展為有統一領導的、聯成一片的大塊根據地。“九打吉安”所取得的勝利,為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為推動中央革命根據地及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九打吉安,廣大紅軍指導員及工農群眾那種表現出來的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捨生忘死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將永遠成為我黨及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困難、革命必勝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