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頂山廟會

四頂山廟會

四頂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指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四頂山舉行的傳統廟會。廟會源於碧霞元君祭祀活動。主要內容是焚香祈福,後來發展為物資交流大會。是典型的以民間宗教信仰為主的傳統廟會。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圖2 壽縣四頂山廟會
圖2 壽縣四頂山廟會
四頂山位於安徽省壽縣北門外,山上有奶奶廟。因祀“碧霞元君”,又稱“碧霞元君廟”。四頂山廟會源於碧霞元君祭祀活動,確切地記載是明代的《壽州志》和清代的《風台縣誌》。 16世紀上半葉的明嘉靖《壽州志》稱四頂山廟為“東嶽祠”,始供奉神妃碧霞元君。清《鳳台縣誌》稱之為“元君廟”,記述更詳盡:“嘉慶十九年八月造北山碧霞元君行宮。”因此,廟會有確切起始時間應為14-17世紀的明代。
關於廟會的情況,據清《鳳台縣誌》記載:“每年三月十五焚香膜拜者遠自光、固、穎、亳,牽牛鼓楫而至,雲集務會,自昏達旦”。20世紀初的民國初年廟會尚盛,出城北門,沿途攤點密布。出於宗教虔誠,路邊尚有賣洗臉水的,給進香人洗臉凈面用。他們邊喊邊唱:“洗洗臉,凈凈面,前面就是閻王殿。”閻王殿位於山下,是上山去廟的第一站,殿內有閻王塑像。燒香人自此開始燒香上山。有詩云:“四頂高山廟接天,煙雲裊裊情綿綿;河南信女敬香客,一叩一瞻到山巔。”賣香人喊唱著:“燒香敬敬神,保你頭不疼;一步步,一層層,抬頭就到南天門。”南天門是道空門,無神像。過了南天門,是條盤山路,群眾稱說盤山路,九道彎,一彎九個級,九九八十一,不足一里路就是奶奶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廟會一度終止,20世紀70年代末期,又有群眾自發地於農歷三月十五日上山燒香、還願、抱娃娃,廟會逐漸興盛起來。20世紀80年代初,壽縣人民政府因勢利導,用古廟會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發展商品生產,效益較佳。會期五、七日,正會兩三天,遊客數十萬,可謂盛況空前。

相關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孩童在山上玩耍,突遇惡狼,幸遇一少婦自北徐州經壽縣回河南固始娘家,從惡狼口中救出少兒,眾人紛傳少婦乃九天仙女下凡,因此少婦成了除暴驅惡、佑護良善的神靈。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群眾伐木鑿石,在四頂山上建起了巍峨的廟宇,稱之為“四頂山奶奶廟”。因奶奶救孩童是在農曆三月十五日,因而定此定此日為祭祀之日(即廟會期)。

廟會內容


圖3 四頂山廟會香客祈福
圖3 四頂山廟會香客祈福
舊時,四頂山廟會,每年三月初一就大開大門,迎接泰山奶奶娘家河南來 的香客。自即日起,山上香煙繚繞,方圓數百里香客,接踵而至,絡繹不絕。三月十五這一天,廟會達到高潮。山上和山腳下,到處搭起各種棚鋪,形成臨時的商品交易市場。出售的貨物,有銅鐵製品、竹木茶麻、皮張、各色什貨等。還有平時買不到的笆斗、簸箕、扁擔、木杴等古老的農具和花搖搖、泥老虎、小喇叭等各色土製玩具。廟前高搭戲台,拉洋片,數大鼓等各種民間傳統文娛活動,熱鬧非凡。
廟會要一直延續到四月初八,這一天制香的師傅要在廟裡舉行“香匠會”,感激四頂奶奶賜予財帛,並設宴招待奶奶家河南來的香客頭領,送他們登舟還鄉。當天掌燈時分,關閉山門,廟會結束。後來變更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的傳統廟會。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1978年以後,壽縣人民政府因勢利導,在廟會期間舉辦物質交流大會,繁榮市場,促進購銷,效益頗佳。

傳承保護


四頂山廟會是典型的以民間宗教信仰為主的傳統廟會,是皖中地區碧霞元君信仰的核心空間。是集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商貿文化、民間工藝文化、飲食文化和現代文化為一體的皖中地區著名的傳統廟會。壽縣縣委、縣政府對三月十五傳統廟會這一民間活動高度重視,按照“民間活動、政府管理”的原則,加強宣傳,強化管理,積極引導群眾開展一個安全、文明、有序的廟會活動,確保群眾生命健康安全。21世紀初起,從基礎建設入手,引進外資企業經營管理廟會的主要活動場所——八公山森林公園和四頂山奶奶廟(后改稱帝母宮),該公司相繼投入大量資金,全面改造了八公山森林公園內登山道路,擴大了帝母宮大殿廣場,修建了四頂山登山台階,安裝了路燈,為群眾上山進香提供了便捷和安全保障。修建了四頂山道教建築群,為防止人員過份集中起到了積極的分流作用。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力疏導下,充分體現了“民間廟會,政府管理”的原則,廣大群眾在安全的環境下,參加了一個文明、有序的廟會活動。對於廟會活動的有效管理,將有效推動壽縣旅遊事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