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資本主義社會
后資本主義社會
《后資本主義社會》是2009年8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彼得·F·德魯克。本書主要講述了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中國家的機遇等方面內容。
彼得·F·德魯克,社會思想家,集作家、顧問、教授於一身。1909年11月19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一生著有41部巨作。1939年出版《經濟人的末日》,受到丘吉爾高度讚賞。1954年的《管理的實踐》則奠定其大師級的不朽地位。之後的一系列著作構建了現代管理學的根基,因而他被尊稱為“管理學教父”。但其本人則堅持以“社會生態學家”自居。通過管理的哲學思想貫徹落實“自由而有功能的社會”願景。 2002年獲美國總統布希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2005年11月11日辭世,享年95歲。
《后資本主義社會》對當前世界正在發生的主要變化進行了透徹與深刻的分析,展現了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社會、經濟、企業和政治。同時,這些分析也解釋了我們如何從一個基於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社會,轉向一個以知識作為主要資源、以組織作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焦點是發達國家及地區,如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而不是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我當然不會以為後者無足輕重。第三世界的人口已佔全球2/3,到這場大變動的末期,可能會佔3/4。不過,我也認為,往後一二十年內,一定會有新的“經濟奇迹”出現,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很可能短期內就會成為經濟強權,其變動甚至比過去40年還大。現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已展現這種經濟潛力。中國有廣大的國內市場,有受過良好教育、學習心強烈的人民,有悠久的代工傳統,還有來自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的資本、貿易網與技術管理人才。如果這些條件得以發揮,就能促使工業成長。
序言變革
后資本主義社會與“受雇的經營者”當家
向知識社會的轉變
民族國家再見嗎
第三世界的潛力
行動的時刻:社會和知識
導讀後資本主義社會已來臨
后資本主義社會與知識
運用知識於知識
知識人與管理人
第一部分社會
第一章 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
一、知識新義
二、現代工業革命與簡?奧斯汀的社會
三、生產力革命
四、管理革命
五、從統合知識到專門知識
第二章 組織的社會
一、組織的功能
二、組織“異形”
三、組織的特徵
四、組織作為“啟動器”
五、受雇者的社會與帶著工具跳槽
第三章 勞動力、資本及其未來
一、勞動力還是一項資產嗎
二、需要多少勞動力和哪些勞動力
三、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
四、退休基金資本主義
五、公司的權力
六、讓管理有責任
第四章 新勞動力的生產力
一、什麼樣的團隊
二、專註本職,排除雜務
二、重組組織
四、外包論
五、新階級衝突
第五章 以責任為基礎的組織
一、對與對衝突
二、什麼是社會責任
三、權力與組織
四、從命令到信息
五、從信息到責任
六、讓每個人成為貢獻者
第二部分政體
第六章 從民族國家到萬能國家
一、民族圈家的弔詭與以帝國之名
二、萬能國家的維度
三、保姆國家
四、作為經濟控制者的萬能國家
五、財政國家
六、冷戰國家
七、日本特例
八、萬能國家成功了嗎
九、政治分肥國家
十、“成功冷戰”的失敗
第七章 跨國主義、區域主義和地方主義
一、金錢無國籍
二、信息無國籍
三、環保需要跨國化
四、消滅恐怖主義
五、武力管制與人權監督
六、新現實:區域主義
七、回歸地方主義
八、尋根的需要
第八章 政府需要反敗為勝
一、軍事援助無用論
二、哪些經濟政策需要放棄
三、要專心做什麼
四、一半成功:超越保姆國家
第九章 重建民間社會
一、外包的需要
二、愛國心不嫌多
三、社區意識
四、工作共同體的失落
五、公民自願者與非營利組織
第三部分知識
第十章 知識、知識經濟學和知識生產力
一、知識經濟學
二、知識的生產力差異
三、資金的生產力差異
四、管理要求
五、只要連貫
第十一章 有績效的學校
一、日本是如何做的
二、新能力的要求
三、學習要怎麼學與全A學生
四、融入社會的學校與職位通行證
五、學校夥伴
六、有績效的學校
第十二章 知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