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難題
哈恩難題
英國經濟學家哈恩在1965年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與商品和勞務相交換的過程中會具有正的價值?這一問題有關於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有一個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問題,即貨幣經濟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狀態?經濟學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解答。
哈恩難題(Hahn's Problem)英國經濟學家哈恩(F.H.Hahn)對帕廷金的這個“實際餘額效應”理論做了一個反詰。他問道:如果紙幣本身沒有內在價值(實際用途),那麼從理論上講,用其他商品或記賬符號表示的貨幣價格就是零。這時在瓦爾拉斯均衡中加進貨幣仍然等於沒有加進任何東西的“物物均衡”。但是為什麼現實中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在與其他商品和勞務交換時會具有正的價值?顯然,帕廷金“貨幣均衡”理論成立的關鍵是必須確定貨幣具有正的價格。這就是著名的哈恩難題。
面對“哈恩難題”,人們在傳統貨幣理論框架下提出了各種試圖解釋貨幣內在價值的理論。其中被認為最具微觀基礎的“理性預期”理論提出:只要持有貨幣的實際收益率大致等於經濟體系的總增長率,就存在對貨幣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的需求,貨幣的實際價值也就因此為正。然而,巴塞爾大學教授赫維格(M.F.Hellwig)反駁道: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儲藏手段很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有著比貨幣更高的收益率。存在每期收益率高於貨幣收益率的其他資產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在與商品和勞務交換時會具有正價值?這就是被稱為“修正的哈恩難題”。赫維格認為在傳統貨幣理論框架下,沒有一種理論能回答這個問題,卻只能得出恰恰相反的結論,即只要存在每期收益率以等於1的概率大於貨幣收益率的資產,且這種資產具有與貨幣一樣的流動性,就不會存在對貨幣具有正價值的理性預期均衡。他認為沒有解決貨幣為何具有正價值問題的貨幣理論體系如同無本之木。哈恩難題如同一條橫卧在傳統貨幣理論與真理彼岸之間的一條鴻溝。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對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表示質疑。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貨幣經濟學派,一反傳統貨幣理論“什麼是‘貨幣’不成問題”的思維慣性,以探討“貨幣為什麼會存在”的全新的思路求解“哈恩難題”。新貨幣經濟學派“法律限制”(LegalRestrictions)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華勒士(N.Wallace)批評傳統貨幣理論體系是一種建立在先驗接受貨幣及其價值存在基礎上的理論體系,它在沒有把“貨幣”本身研究清楚之前,只是想當然地賦予“貨幣”某種性質,並在此基礎上討論“貨幣量”變動對經濟的影響。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貨幣在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並非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政府的法律限制所為。
哈恩難題
正當經濟學家為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傳統的確立而歡呼的時候,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恩(FrankH.Hahn)提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與商品和勞務相交換的過程中會具有正的價值?哈恩(1965)指出,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有一個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問題,即貨幣經濟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狀態?進一步說,有什麼能保證這樣的一個經濟體中,所有均衡狀態都是貨幣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換呢?在物物交換中,貨幣的價格是零。既然個人對貨幣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數中的真實貨幣餘額,那麼真實貨幣餘額為零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然而,確實存在使真實貨幣餘額等於零的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走了兩個極端:一是商品的貨幣價格為正,但個人名義貨幣餘額為零;二是個人的名義貨幣餘額為正,但商品的貨幣價格無窮大。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種情況下的貨幣毫無價值,也就不存在貨幣需求。因此,存在一種並非重要的非貨幣的均衡狀態。只有假設雖然貨幣毫無價值但仍然存在對名義貨幣餘額的需求,在這樣一種很值得懷疑的前提下才能證明,存在一個貨幣價格為正的均衡狀態。如果不能確定貨幣具有正的價格,就不能保證帕廷金傳統的均衡是一種貨幣均衡而不是一種物物交換的均衡。哈恩對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的這個反詰就是著名的“哈思難題”。
後來人們試圖從貨幣的價值貯藏手段來說明貨幣存在的合理性,但歐洲經濟學會主席赫維格(Hellwig)認為,現實經濟生活中價值貯藏手段多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比貨幣更高的收益率。在存在每期收益率均高於貨幣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資產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法償貨幣在與商品和勞務相交換時會具有正價值?這就是“修正的哈恩難題”。在赫維格看來,現有貨幣理論沒有一個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沒有解決貨幣為何具有正價值的情況下,貨幣經濟學家們構造了許多引人貨幣因素的理論模型,赫維格認為這些理論模型都是無本之木,貨幣經濟理論必須全面改造。
“實際餘額效應”是帕廷金貨幣理論的核心,但要決定“實際餘額”的效用,就必須首先大概地知道有多少交易量要由這些貨幣餘額去完成,而這個交易量又只能在人們決定了效用最大化選擇之後才能知道。因此先假定貨幣具有效用並將貨幣的效用代人效用攝大化問題求解存在邏輯上的錯誤如果一樣東西具有效用且它是稀缺的,那它就會有正的價值;但對法償貨幣而言,它有沒有效用本身又取決於它在交換中有沒有價值,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帕廷金迴避了貨幣的交換價值從何而來這一問題,直接假定它具有效用。因此,他在“哈恩難題”面前交了白卷。
克勞爾認為,要順利實現人類的交換,就必須讓“貨幣先行”,給人類的交易加上貨幣先行的約束。貨幣先行約束模型對純粹的貨幣經濟是一種很好的抽象,但所有交易都必須通過貨幣媒介,純粹的貨幣經濟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在將來恐怕也不會成為現實。赫維格對貨幣先行約束模型的批評頗具代表性,他說,貨幣最太的優點在於便利交易,幫助人們克服“需求的雙重耦合”困難,實現所有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但克勞爾無端地給所有交易加上一個“貨幣先行限制”,使貨幣反而成為阻礙成交的因素,結果“克勞爾限制”成了“克勞爾悖論”因此“貨幣先行約束”是不能解決“哈思難題”的。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s簡稱“0G模型”假設:每個人只存活兩期,t時刻出生的人到t+1時刻就成為老人,年輕人工作,年老人不工作;所有財富都是易腐品,不能因收藏而儲蓄(如老年人不可能吃自己幾十年前生產的麵包)。年輕人只能與年老人交換,但老年人沒有東西可以與年輕人交換,因此經濟生活中必須引人貨幣。“OG模型”從貨幣儲蓄職能出發為貨幣理論建立微觀基礎,能夠解釋很多貨幣現象,但它並不能解決哈恩提出的問題。首先,“OG模型”簡單地假定年輕人工作,年老人不工作,這與人的實際經驗不符。人並非一生下來就可以工作,人在進人成年以前要經歷一段漫長的幼年期,因此人的一生應分為三個階段,即幼年、中年和老年。人的幼年時間很長(一般認為人要到18歲才開始成年)但不能工作,需要靠成人撫育成長,因此每個人在幼年時都欠了對老一代的“債務”,老一代因撫育幼兒而積累起對年輕一代的“債權”,當他們年老后需要這筆債權時,年輕一代有償付的義務。通過幼年“負債”和壯年“還債”,人類成功實現了財富的階段分配和代際轉移,因此,貨幣並不是代際交換的惟一條件。第二,儲藏手段是貨幣職能中最不重要的一種,在存在其他高收益率資產的情況下,人們為什麼願意持有沒有價值的貨幣呢?托賓曾系統指出了“OG模型”存在的問題,他認為“OG模型”一開始就注入貨幣,是把事情的過程顛倒了。用世代交疊模型來說明“哈思難題”缺乏理論上的說服力。
既然貨幣存在的合理性問題難以取得夸人滿意的答案,以法馬、布萊克、華萊土等人為代表的新貨幣經濟學家認為貨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不能建立在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貨幣”概念之上,他們否認當代紙幣是自然演進的產物,認為它是法律限制或政府強制的結果,主張要取消貨幣在經濟理論中的特殊地位,用“精密的物物交換”來取代貨幣的人為擾動,從而引發了貨幣經濟理論的全面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