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9條詞條名為楊庄村的結果 展開

楊庄村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

楊庄村隸屬萊城區楊庄鎮,位於萊城西27公里處,地處泰萊大平原。北為高家店村,東為侯家窪村,西接譚家莊,南望鎮武廟。地勢南高北低,南有辛泰鐵路線橫貫東西,中有棗(園)徐(州)公路縱穿南北,交通便利,曾以經商出名。現為楊庄鎮人民政府駐地。全村430戶,1359口人,耕地1050畝。

歷史沿革


據《萊蕪縣誌》記載,明正德年間由里改保,全縣設鄉保,楊家莊屬水南保;據清朝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水南保·楊家莊”;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楊家莊屬水南區;建國后,楊家莊簡稱楊庄,歷為區、鄉、公社、辦事處機關駐地。
楊庄曾以集市聞名四鄉。楊庄集立於清朝咸豐年間,農曆一、六逢集。每逢集日,村內唯一的一條南北主街上呈現出人流如潮、物流如鯽的景象。針對主街寬窄不一、且為土路、不利於集市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的現實,1978年以後,村民將舊街拓寬取直,修成長1100米、寬20米的貿易中心街。又借過境棗(園)徐(州)公路之利新建一條南北大街,將中部彎曲不平的人行便道徹底改造成為長1900米、寬15米,東起侯家窪,西至譚家莊的商業街,並鋪瀝青路面。在村北建成東起棗(園)徐(州)公路,西至中心小學,長520米、寬15米的文化路。原有集市也隨之擴展到現在的商業街、中心街、村北東西街上。自擴集以來上市人數一般在1.2萬人左右,日成交額在七、八萬元。集市的規模不僅擴大了,商品的種類更變得豐富多彩,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果品市、蔬菜市、禽畜市、布匹市、成衣市等等。看車的、賣飯的、賣書的、賣花鳥蟲魚的應有盡有,呈現出一片經濟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楊庄村道路房屋幾經變化,沒有改變的卻是村莊的光榮歷史。村莊後街有三間老屋,歷經風雨滄桑,牆皮早已脫落。這就是當年陳毅、粟裕指揮兗州戰役的指揮所舊址。1948年5月至7月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發起了對守備泰安、兗州地區之敵的進攻。陳毅曾在楊家庭院里住了月余,在此指揮了泰安和兗州戰役。當時戰役打得異常艱苦,久攻不下。房東楊西學曾說,當年他以房東之便得以進出其中,兗州戰役打得最緊張的幾日,警衛員早晨給陳毅送的飯菜中午原樣端下來;遠遠的就能聽見陳毅發火的聲音傳來;晚上房中煙霧繚繞,陳毅在房中行走不停,可見戰役打得非常激烈。後來他聽說解放軍打了七次才攻下來,後來有“鐵打的兗州紙糊的濟南”一說。戰役過後,陳毅又在此住了一段時間,熟悉的村民都知道陳毅有個愛好:喜歡吃泥鰍。每天下午有空時,陳毅便和他的幾名警衛員出去到小河邊捉泥鰍。陳毅與周圍村民交往很多,人們對他的豪爽記憶猶新,臨別時他曾有禮物相贈房東以作紀念,收藏至今。
楊庄歷史上曾以商業聞名。昔日村中有善財主名叫楊俊培,人送外號“楊八子”。其財產、做工等各項事務,統由志和堂管理,總管家是亓培芝。下轄全盛亨、雙盛永、西盛亨三處大店鋪。全盛亨和西盛亨的主要業務是酒店和油坊。西盛亨的產業較大,地面達100多畝,中間是營業樓和大掌柜的辦公室,樓后是各個作坊,北為油坊,西為蒸酒作坊。各級掌柜和勤務人員達40多人。另有一群騾馬用於拉磨做活。每月僅釀酒時間即達20多天,買賣興隆可想而知。全盛亨的規模略小一些,其營業大樓的拐角小樓至今仍在。所出產品除供本村及周圍使用外還銷往泰安、泗水等地。雙盛永的知名度最高,主要管轄經營綢緞、布匹、壽衣壽服的布莊和藥鋪,類似於今天的百貨公司。其規模最大,東、西、南、北各有雙層樓並且互相連通。東樓7間南北樓各5間,建築極為豪華。樓底是用條石鋪底,上為渾磚,頂部為椽子登扒磚,桐油泥灰抹縫,上面用陰陽小瓦扣合而成,全為走脊瓦梢,兩邊為哈巴狗、張口獸。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民用建築的最高水平。雙盛永經營的商品種類繁多,經營業績特別突出,可謂遠近聞名。另外,雙盛永還在泗水縣城南關開設一綢緞分店,總店與分店之間用12匹馬往來運輸貨物。綢緞分店舊址至今仍在,依稀保持原樣。
楊俊培因家業大,當時大土匪劉黑七經常來搔擾。為保護家人財產,特意修築了一段幾百米長的圍子牆。此牆由西向東曲折而行,藉助地勢,低部厚約四五米,頂部寬約兩米左右,高約七米左右。採用版築法築成,頂部可容家人站崗放哨,還能在上面行走。當初修建目的是為了防止土匪入侵。後來曾有一段時期在裡面保護了幾百難民,漢奸隊還在此盤踞多時。八路軍發動了攻打圍子牆的激烈戰鬥。八路軍戰士把氈和被子潑透水后蒙在八仙桌上,手中抱著炸藥包,頂著桌子冒彈雨前進,桌子上留下了許多彈孔。因為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太差,就是這種辦法也沒能把圍子牆炸開。此牆在漢奸隊撤走後被村民拆掉了,現在僅能見到一點痕迹。楊俊培的四子楊印萊,早在濟南育英中學上學時就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參加革命,改名楊濤。1938年左右,在其他同志的幫助下,楊濤悄悄將家中的看家用槍和國民黨軍隊的幾支槍帶了出來,送到了部隊上。後來他又帶隊伍上的人從家中推走鋼材、銀元、銅元等不計其數。據說家中財產近半支援了革命。楊濤曾在魯東南革命根據地做秘書工作。日本鬼子侵略山東時,在沂蒙山他和幾個同志被困在一個山洞中,七天七夜無法與群眾聯繫,又飢又渴火蒙了眼,不得不配上了一副眼鏡,被稱為楊眼鏡子。1948年濟南解放后,任職濟南鐵路局技術室主任,后升至濟南鐵路局副局長,直至離休。
楊庄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本村的第一個黨員是楊西慶,解放前入黨,在他擔任地下黨支書的時候,發展了楊庄村的第一批黨員:楊西順、楊全之、張來之、亓海玉、李東昌。楊西慶當時根據上級黨組織的安排擔任村長職務,陳福堂任抗聯主任,積極發動群眾支援部隊,為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建國以後直到1952年,楊西慶繼續擔任村長工作,是楊庄村的首任村長。本村的楊西忠曾被稱為“701”(萊鋼)的一面紅旗,是出席“工業學大慶”的代表。此外楊庄村還出現了幾位為國家為人民英勇獻身的著名烈士。
楊庄村的教育發展比較早。1940年本村就有了小學。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楊庄又建立了一所完全小學,第一任校長是陳德亭。隨著時代的進步,楊庄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從原來的私塾教育、小學教育發展到現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師也從原來的私塾先生髮展到現在的擁有本、專科學歷的新型教師;原來的完全小學發展成為現在的楊庄中心小學和楊庄中心中學。楊西德是本村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學生,其女兒是本村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楊正友是本村第一個博士。現在,從楊庄村走出的各類人才正在經濟大潮中各顯身手,為國家貢獻力量。
楊庄村一向重視發展農業。建國初期,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全村400多戶1500多人組成8個生產小組。人民公社化后大力興修水利發展基礎設施,把幾百畝中低產田改造成為噸糧田,成為全市重點糧食產區。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楊庄村民又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抓住了致富商機,建起了商業街,並鋪瀝青路面。楊庄村正在實現由納糧大村向經濟強村的跨越。2001年楊庄村在招商引資方面又有大手筆。經鎮政府介紹,泰安外貿的吳平先生投資興建遠洋果蔬有限公司。2002年第一期工程佔地18畝,吳平投資570萬元建成兩座恆溫庫,共6個庫,庫容3000噸,年周轉量達5000噸。第二期工程佔地22畝,投資額達1200萬元,正準備上馬。恆溫庫的建成,帶動了楊庄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安排了本村的剩餘勞動力,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楊庄村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也注意改善村民的生活。1979年楊庄村建成了楊庄鎮第一家影劇院。現在又建成了電話村。在棗徐公路東側建成了15戶兩層小洋樓。有的家庭實現了有線電視進家、汽車進家、微機進家……楊庄村民正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向著富裕、文明、進步的目標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