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蘇
相機品牌
哈蘇(Hasselblad)長達 78 年(至2019年)的相機歷史,深耕於中畫幅相機。打造了龐大完整的中畫幅相機系統,沉澱了多年在相機領域的技術,從膠片到 1 億像素,變的是看得見的外觀,不變的是對影像的追求。
哈蘇
1941年,受瑞典軍方的委託,哈蘇先生設計、製造了第一台軍用相機。
戰爭結束后,為了實現生產民用相機的夢想,哈蘇先生和團隊全力以赴,終於在1948年10月6日,推出了第一台民用相機—哈蘇1600F。
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時,曾說道:“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而這經典的一步,則由哈蘇見證。
76年以來,哈蘇相機見證並記錄了人類發展史上眾多永恆瞬間。哈蘇相機展現的攝影藝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觀看世界的新窗口。
2018年8月23日,大疆發布“御”Mavic 2系列無人機,將哈蘇影像與光學變焦技術融入更為先進的飛行平台。
2021年3月8日,一加宣布與哈蘇達成戰略合作。一加將正式與哈蘇,在影像部分展開為期3年的合作,並將在OnePlus 9系列手機上首搭聯合研發影像系統。
哈蘇503CW
2)超廣角S系列相機
3)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4)500系列中的EL型
5)500系列的“枝幹”C型
6)新的2000系列
7)哈蘇的200系列
8)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9)Lunar系列
10)哈蘇H系列
11)哈蘇X系列
早期的F系列相機
哈蘇相機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蘇則另闢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發布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這台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后稱為SWC/M型。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台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儘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製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取代了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后焦平測准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的確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意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早在60年代初,哈蘇就致力於這方面的開發,幾經試驗,首台500EL於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國宇航局的重視,後來被選定為太空機型。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EL機型更適於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宇航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的傑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對焦屏可選擇更換;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則改用了美能達Acute-Matte對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鏡(不同於GMS)使得裝用長焦鏡頭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1996年,CW電動卷片器面市后,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電動過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換數碼後背,配用哈蘇IR遙控器,又能進行遙控拍攝。哈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發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500系列的“枝幹”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動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 級版”501C是“同級”的改進型(1994年出品)。與500C/M相比,501C的機身沒有上弦/快門釋放指示窗。快門前轉曲柄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適配CW卷片器(這可能是哈蘇公司故意設置的“身價”分級)。501C的最新版是501CM,採用了滑動式反光鏡系統,套機配置的標頭是CB頭,在鏡組上比CF鏡頭略有簡化,並省略了“F”擋,但哈蘇公司稱“CB系列的鏡頭相當於CFI及CFE系列之鏡頭,有CF鏡頭改良后的種種質素及使用葉式鏡間快門。”與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個哈蘇中畫幅體系中性價比最高的相機,曾被評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機之一。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紀70年代,相機開始朝電子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潮流,哈蘇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時又不願放棄原始設計的概念。1977年發表的2000FC正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機型——雖增設1/2000秒的電子焦平快門,基本框架卻還是不落窠臼: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裝卸後背時金屬簾幕快門極易受損起皺。(如今的基輔88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哈蘇公司接到用戶投訴后,迅速作出改進。2000FC/M就是後來推出的改進型。巧奪天工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後背卸除機身的剎那,快門簾會自動縮回機身,簾幕就此免遭其損。
2000系列的主要優勢還是來自配套鏡頭。當時卡爾·蔡司為其配套的被稱為“F”的鏡頭,均是全新設計,擁有更大光圈的優勢(除標頭外,較同型號的“C”鏡頭要大一擋光圈)2000型同時又能兼容C系列鏡頭。後來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電動推進器,2000型的發展就此終結。
哈蘇相機製作
經過2000型的探索,哈蘇公司在相機電子化方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為後來真正邁入電子化奠定了基礎。205TCC是哈蘇電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頂級相機。為了配合多種調控,機身、鏡頭、後背均是全新設計。新設計的鏡頭內置測光資料庫,並在介面處設有四個電子接點,用於訊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雙藍線為記,並有TCC以作識別。205TCC擁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門速度,精度極高。點測光的測讀面積是整個影像面積的1%,且光敏感應元件完全不受外來雜光的干擾。測光系統有20EV光值的測讀範圍。205TCC具有多種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個別設定程式。它有自動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對比模式及區域測光模式——都可預定光圈由相機自選快門速度配合自動曝光。手動調校,也與測光系統連動。同時,205TCC能夠適配哈蘇F型電動卷片器,實現每秒1.3張的自動過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簡單型,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唯一的優勢是能夠使用大口徑鏡頭及能夠加裝F型電動卷片器。203FE同樣擁有區域性測光系統,其機身價格低於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價比最高的一台相機。與哈蘇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別僅是最高快門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許諾低價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蘇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頂級相機。較第一代頂級機205TCC相比,其重大進展首先表如今程序化測光區域定位、程序化閃光燈輸出及程序化電動輸片自動包圍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變數為1/4擋。
205FCC的快門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寬到34分鐘——1/2000秒;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最長曝光時間為90秒。新的自拍裝置與反光鏡預升功能合二為一,並且在使用C或CF、CFI鏡頭時指示測光數據。自動測光表能控制快門速度的範圍是90秒——1/2000秒,輕按快門鈕即能儲存當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稱得上多才多藝。它的分區法測光非常實用。分區法測光功能即是通過1%點測光,測得任何部位的讀數,將其鎖定,即表現為中灰區,再通過按鈕,將其轉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該部位在分區法中應當屬於哪一區,利用差別模式作出光圈優先自動曝光。205FCC擴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現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哈蘇的配套鏡頭中,雖擁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兩隻微距鏡頭,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適用範圍——尤其是廣告攝影。於是哈蘇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畫幅相機。
FlexBody的機身置有伸縮皮腔,適配鏡頭是哈蘇原有的鏡間葉式快門鏡頭(C、CF、CB、CFI、CFE),同時亦適配哈蘇原有的配件。機身重量為1400克。對於哈蘇相機的老客戶,只要購置一台機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並能作15度的移軸,但移軸后,因鏡頭像場的不足,畫面像質難保(主要是邊緣與中心相去甚遠)。於是,哈蘇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機的改進型ArcBody,配用4×5寸像場的羅敦斯得鏡頭,解決了這個難題。ArcBody的機身能適配哈蘇後背及取景器,但前機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鏡頭不能裝上ArcBody。
ArcBody適配的鏡頭均設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500秒及B門、T門。鏡頭上固定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配合哈蘇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與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軸后,仍擁有出色的像質,但非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使其適用範圍大打折扣,成為更“專業”的特殊用途相機。
哈蘇的寬幅雙制式相機Xpen,於1998年科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推出,是哈蘇首台35毫米旁軸相機,很快在專業市場上再次引起轟動。筆者曾撰寫《雙制式相機新概念》一文介紹這款相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歷經半個世紀的演繹,哈蘇相機終於形成上述的幾大系列。至今仍在生產的尚有以下幾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廣角、特殊用途及寬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蘇尚有兩台從事測量攝影的相機:哈蘇MKWE和MK70。哈蘇就此擁有了全球最為龐大和最為完整的中畫幅相機體系,佔有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發展壯大。
2013年6月,哈蘇進一步拓展產品類型,呈獻「Lunar」系列──集先進科技、義大利設計與極致奢華於一身的消費型相機。
鄰近威尼斯(義大利) 的Hasselblad設計中心工作的工程師及設計師致力開發一款結合精湛科技及獨特個性化細節的相機型號。設計團隊以世上最具魅力的超級跑車、最豪華的腕錶和一級方程式技術為創作靈感,攜手打造Lunar型號,揉合義大利設計與瑞典優良質量,讓人屏息以待。
充滿懷舊氣息的Hasselblad Lunar,外型散發著500C的典雅氣質,除了賦予舊款型號的著名鍍鉻外框,也抹去所有稜角,呈現流暢線條。Lunar堪稱一項相機美學成就,無論在視覺或觸感上均無懈可擊。人體工程學元素加上恰到好處的重量和出色設計,懾人魅力叫人無法抵擋。沿用傳統生產技術的Lunar採用手制木材原型,功能規格自然無與倫比。然而,此型號最絕妙的地方就是其別具創意的材質應用。Lunar推出五款特色手把設計,全部以最名貴、觸感最豐富的材料和人工打造。鍾情於性感簡約風格的人士,可選擇輕盈堅固的碳纖維設計。
Lunar系列
Lunar作為出類拔萃的先驅型號,可根據顧客的生活方式、需求及品味度身訂造,享受猶如個性化豪華轎車和遊艇的驚喜體驗。相機更可採用黃金或鉑金精心製造,也可鐫刻以至鑲嵌寶石。
出自相機界翹楚的全新型號,功能當然領先一步。Hasselblad憑藉Lunar昂然邁進可換鏡式無反光鏡相機市場,不但結合該類型相機領導品牌Sony的技術,更設有大量功能,務求締造完美相片質量之餘,也為用戶帶來無窮樂趣。
Lunar標準型號相機定價5,000歐元(已扣除關稅及有關稅項),將於世界各地的指定零售商及高級精品店有售。
哈蘇
哈蘇H6D推出了採用全新電子控制平台的機身,出了一切既有的優勢之外,還能利用 HCD 24mm、 HCD 28mm、 HCD 28mm 以及 HCD 35-90mm 鏡頭與膠捲和協力廠商的數字後背,再次將通用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最新升級的哈蘇平台意味著我們經過不斷優化的軟硬體,能夠輕鬆拍攝畫質超群的照片,16位色彩解析度加上哈蘇的真實色彩還原解決方案,讓您的圖像擁有很好的飽和度和生動性。
H6D-100c 的1億像素中畫幅CMOS感測器尺寸比H6D-50c的5000萬像素中畫幅CMOS感測器大50%,讓廣角鏡頭可以達到最大視野。此外,1億像素的中畫幅CMOS感測器的動態範圍達到驚人的15級,從最深的陰影到最亮的高光,實現令人驚嘆的細節捕捉。
承襲了哈蘇標誌性的設計風格,X1D-50c將斯堪的維亞的感性與絕佳的性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不僅符合人體工學而且精緻輕巧,加上哈蘇相機素來聞名的卓越光學品質,X1D-50c將為專業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提供更為優質的使用體驗,輕鬆勝任絕大部分的拍攝需求。
高達14級動態範圍和16為色彩深度,5000萬像素中畫幅CMOS感應器能記錄最細緻入微的畫面。無論在最深沉的陰暗處,還是最耀眼的明亮處都能呈現出無可比擬的細節,搭配哈蘇HNCS色彩管理方案呈現出最真實自然的顏色。
X1D配備24位彩色92萬像素的高解析度觸摸式LCD,配合簡潔直觀的交互界面,通過點按、雙指捏合、邊緣滑動等觸摸手勢控制相機,讓操控相機猶如操控手機一樣簡單。
2016年,哈蘇推出 X1D-50c 4116 紀念版哈蘇走在攝影領域的75周年。自1941年,沿著維克多·哈蘇的創新及設計理念去生產頂尖工藝的相機。與標誌性的V系統一樣,X1D 集便攜性與出色的光學品質於一身。
對於專業攝影來說,微距鏡頭是近距攝影時最理想的器材。由於微距鏡頭是專為近距攝影設計,因此這類鏡頭均針對放大倍率而進行最大限度的光學像差校正,在畸變和像差方面比普通鏡頭控制更好,容易配合機身實現各種自動曝光功能。提到哈蘇微距鏡頭,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大名鼎鼎的Zeiss Makro-Planar CF f4/120mm微距鏡頭,其實哈蘇的第一款微距鏡頭是Zeiss S-Planar C f5.6/120mm,跟很多哈蘇C鏡一樣具有黑白兩款,與後期生產的CF鏡的最大區別是像物比達到了1:2,濾鏡採用哈蘇Φ50mm卡口。
從CF開始,Zeiss先後為哈蘇生產了CF、CFi和CFE三款f4/120mm微距鏡頭。由於這支鏡頭的像物比只有1:4.5,按照公認1:10到1:1為近距離特寫標準,只能算作近攝調焦鏡頭。該款鏡頭之所以被冠以微距(Makro)之名,是因為它適合近距離拍攝,用作人像和風光也很出色,較大的光圈設計可避免因鏡頭伸長而失光影響對焦,影像經適度校正,中心至邊角的素質達到最高,尤其是拍攝平面圖像,可提供較高的反差度和銳利度。鏡頭為4組6片,鏡間快門兩邊成對稱安排,近距離拍攝時最能表現該頭超卓之處。這段時間拍攝距離0.8米,放大比率為1:4.5,接上哈蘇增距環32E后可增至1:2,是一支極佳的微距攝影鏡頭。三款微距鏡頭中,CFi和CFE在結構、體積和重量上與CF完全一致。CFi在CF的基礎上改進了快門和鏡片材料,鏡筒內部採用植絨進行消光處理,鏡口採用工程塑料防止磨損露白。鏡頭調焦環從0.8米至無限遠需轉動3/4圈,其中0.8至3米轉動1/2圈。CFE在CFi的基礎上增加了電子觸點。CF和CFi鏡頭已經先後停產,當前只有CFE鏡頭仍在生產銷售。
哈蘇f4/120mm鏡頭專為微距攝影而作,方便快捷,在全開光圈下仍可確保影像素質高超、曝光均勻,又可作其它用途。主要不足是最大像物比只有1:4.5,普通單朵花卉不能充滿畫面,相對於135相機的微距鏡頭應用範圍不夠,最大相對孔徑較小,體積和重量較大。
新款哈蘇近攝皮腔和配套CF f5.6/135mm近攝鏡頭
鏡頭連動伸縮腔是連接機身與鏡頭之間的專用附件,一端接機身的鏡頭卡口,另一端連接攝影鏡頭,其作用是延伸機身與鏡頭之間的像距,以獲得更高連續可調的微距放大倍率。鏡頭連動伸縮腔曝光補償量的計算方法可參考後面近攝接圈部分的相關內容。
哈蘇生產的伸縮皮腔比較早,早期皮腔用鋼及鋁合金製成,褶腔部分採用柔軟皮革,伸縮範圍53.5—202毫米,配有雙重快門開關線,可以同時釋放機身和鏡頭快門,皮腔與鏡頭結合處設有鏡頭快門板手,機身上弦后需要單獨為鏡頭上快門,使用不太方便。這個時期為近攝伸縮皮腔配套的專用鏡頭是Zeiss S-Planar f5.6/135mm,與後期生產的鏡頭一樣,該頭只能在伸縮皮腔上使用,對焦範圍從53.5毫米至無限遠,濾鏡採用哈蘇Φ50mm卡口。
新款鏡頭連動伸縮腔採用單軌結構,相對老款進行了多項改進,特別是通過導軌上的傳動機構,皮腔能夠實現與鏡頭聯動,可以同時給機身和鏡頭上弦,省去了雙頭快門線,所有操作與鏡頭直接安裝在機身上完全一樣,導軌下部設有快速耦合接座板,方便與三腳架快速耦合接座S的連接,並可在導軌上前後移動,便於機身整體進行精確調整。
新款Zeiss Makro-Planar CF f5.6/135mm微距鏡頭與前一代產品一樣,不能直接安裝於任何哈蘇機身,本身沒有對焦環,需要配合連動伸縮腔使用。皮腔在最長伸展距離202毫米時,可以拍攝實物原大1:1的比率,在最短伸展距離63.5毫米時,可以拍攝無限遠的影象。適用於所有種類的近攝以及紀實、自然和科學攝影。當503CW+伸縮皮腔+CF f5.6/135mm在皮腔最短63.5毫米拍攝時,畫幅大小與CFE f2.8/80mm+32E接近;在120毫米拍攝時像物比接近1:2,取景屏開始變暗,上部出現遮擋現象。
哈蘇鏡頭連動伸縮腔也可以配用其它鏡頭,這時還要依靠伸縮皮腔調焦,鏡頭上的調焦環調節作用不大。伸縮皮腔+80mm標頭,在皮腔最短63.5mm時的對焦範圍是31.5—32厘米,在皮腔中段120mm時的對焦範圍是33.5—34厘米,在皮腔最大202mm時的對焦範圍是39.5¬—40厘米,這時鏡頭至物體距離只有6厘米,拍攝物體最大邊長為2厘米,實際像物比達到了2.8:1,由於無法使用遮光罩,實際使用意義不大。伸縮皮腔+Makro-CF f4/120mm微距鏡頭時,在皮腔最短63.5mm時的對焦範圍是48.5—52.5厘米,在皮腔中段120mm時的對焦範圍是47.5—48.5厘米,在皮腔最大202mm時的對焦範圍是51—52.5厘米,這時鏡頭至物體距離是13厘米,拍攝物體最大邊長為2.8厘米,實際像物比為2:1。伸縮皮腔+微距鏡頭的最大優勢在於確保放大倍率的前提下,具有較大的調焦距離,野外拍攝非常實用。這是伸縮皮腔+Makro-CF f4/120mm微距鏡頭在各焦段的對比成像。
近攝增距接環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與近攝皮腔基本一致,其原理也是接在鏡頭與機身之間,延伸它們之間的距離,由於像距增加,最終可以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主要區別是近攝皮腔的放大倍率連續可調,近攝接環的放大倍率是固定或整級調節的。其放大倍率根據所用鏡頭焦距以及接環延伸長度的不同而不同,鏡頭焦距越短,接環延伸長度越長,組合后的放大倍率就越高。哈蘇廠家不建議增距接環用在60mm以下鏡頭。
哈蘇先後生產過兩代近攝接環,在C鏡時期生產了40363 Extension tube 10、40541 Extension tube 16、40010 Extension tube 21、40568 Extension tube 32和40029 Extension tube 55等5隻近攝接環,二手有時可以見到。這些接環由鋁合金製成,表面經過陽極氧化為黑色,採用Φ50mm哈蘇標準插刀式介面,傳動裝置能夠配合機身完成鏡頭快門上弦和釋放。老款近攝接圈連接80mm標頭的對焦範圍和物象比率如下:80mm鏡頭+近攝增距環10的對焦範圍為81.2—52厘米,像物比率為1:8;80mm鏡頭+近攝增距環21的對焦範圍為40—48.5厘米,像物比率為1:3.8;80mm鏡頭+近攝增距環55的對焦範圍為31.9—32.8厘米,像物比率為1:1.45
蘇後期生產了近攝增距環8、近攝增距環16E、近攝增距環32E和近攝增距環56E等4支近攝增距環,採用新的哈蘇Φ60mm標準插刀式介面。因體積問題,近攝接圈8不能直接安裝在200或2000系列機身上,並且由於沒有數碼資料接點,安裝在FE/CFE鏡頭或E型增距鏡之間時,數碼資料顯示將中斷。其它16E、32E和56E設有數碼資料接點,可以用在所有哈蘇機身上,內置數碼資料接點可以傳送鏡頭資料給202FA、203FE和205FCC機身使用。新款近攝接圈連接80mm標頭拍攝物體邊長和像物比率如下:
80mm鏡頭+16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170毫米,像物比率為1:5
80mm鏡頭+32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102毫米,像物比率為1:2.5
80mm鏡頭+56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62毫米,像物比率為1:1.42
80mm鏡頭+16E+32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74毫米,像物比率為1:1.66
80mm鏡頭+16E+56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51毫米,像物比率為1:1.11
80mm鏡頭+32E+56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43毫米,像物比率為0.91:1
80mm鏡頭+16E+32E+56E近攝接圈拍攝物體邊長尺寸是37毫米,像物比率為0.77:1
HCD 系列鏡頭的功能等同或由於傳統 Hasselblad/Zeiss 鏡頭,甚至像代表性的CF 3.5/100 與 CF 5.6/250 SA 這兩個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最適合專業攝影師的最佳鏡頭也無法比擬。
哈蘇 HCD 4.8/24mm,HCD 4/28mm,HC 3.5/35mm,HC 3.5/50-II,HC 2.8/80mm,以及HC 2.2/100mm 鏡頭展示。100mm 是一款超快速的鏡頭,特別適用於低光源環境或需要使用較高速快門的動態攝影。
哈蘇 HC Macro 4/120-II,HC 3.2/150N,HC 4/210mm 以及 HC 4.5/300mm 鏡頭展示。300mm 是 HC 系列中焦距最長的鏡頭;自動對焦反應速度快,適合特定的運動攝影以及野生動物攝影,即使廣角端也有超高的品質呈現,因此也相當適合需要模糊散景的時尚界攝影師選用。哈蘇的兩隻變焦鏡頭,分別為 HC 3.5-4.5/50-100mm,以及 HCD 4-5.6/35-90mm。我們一直秉承著不斷追求更新攝影行業技術的精神,HCD 35-90mm 變焦鏡頭完美的將我們先進光學技術模型以及非球面鏡頭元件設計相結合,創造出了當今世界上最高性能的變焦鏡頭。此外X系列相機也可以通過X H轉接環來使用H系列鏡頭。
XCD系列鏡頭是當前市場擁有優秀光學素質的鏡頭。這些鏡頭都是在瑞典設計,通過一系列極其嚴謹的研發、測試和生產工序來開發,以確保能夠滿足高端的無反攝影和高解像度的感測器使用的要求。
哈蘇 XCD 3.5/30mm,XCD 3.5/45mm,XCD 3.5/90mm以及XCD 3.5/120mm Macro 鏡頭展示。30mm鏡頭是提供X1D相機鏡頭群中角度最廣的鏡頭,提供相當於36×24mm畫幅24mm廣角鏡頭的視野,是一支極為適合拍攝風景、紀實和旅遊的鏡頭。這支鏡頭的影像素質出眾,設計緊湊,提供了71度的水平視角。其獨特的功能在於能夠在最短拍攝時間內提供令人驚艷的高超影像素質。
1841 - 第一家哈蘇商行(F.W. Hasselblad & Co.)在瑞典哥德堡成立
1888 - 哈蘇作為柯達在瑞典的唯一代理商,進口銷售柯達產品
1906 - 維克多·哈蘇先生(Victor Hasselblad)出生,並被指定為家族產業繼承人
1908 - 哈蘇家族組建了獨立的攝影公司Hasselblad's Fotografiska AB
1935 - 維克多·哈蘇先生出版《候鳥的足跡》(Migratory Bird Passages)
1937 - 維克多·哈蘇先生開設了自己的公司:維克多攝影 (Victor Foto)
1940 - 第一台哈蘇軍用相機 HK-7 問世
1941 - 1945 與瑞典軍方密切合作,提供大量相機器材
1948 - 第一台民用相機哈蘇 1600F 推出
1957 - 哈蘇推出革命性產品 500C
1962 - NASA 攜哈蘇相機進入太空
1969 - 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用哈蘇相機記錄了登月的歷史性時刻
1985 - 哈蘇建立電子影像子公司,用於開發、生產和銷售數碼影像系統
2002 – 哈蘇推出新一代 H 系統,成為數碼影像歷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相機。
2016 – 哈蘇推出 1 億像素中畫幅相機 H6D-100c,推出全球首台中畫幅無反相機 X1D-50c
2016 - 哈蘇 75 周年紀念,同年推出無反中畫幅相機 X1D 限量版 4116
2018 - 哈蘇推出 4 億像素 Multi-Shot 中畫幅單反數碼相機 H6D-400c MS
2019 - 哈蘇推出 X1D II 50C 中畫幅無反數碼相機
哈蘇(Hasselblad)相機是與沃爾沃汽車(Volvo Cars)汽車一起,被稱為瑞典哥德堡市的驕傲。哈蘇是資深專業攝影師的寵兒,特別在風光、靜物、肖像、廣告及特殊用途攝影中。哈蘇相機總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國記者訪問時稱:“在歷史上,哈蘇以記錄了人類的基本哲學精神、人類的情感和人類本身的為人所銘記。”哈蘇相機配套鏡頭由德國卡爾·蔡司(Carl.Zeiss)生產。Hasselblad與Carl.Zeiss兩個標誌的組合就代表著完美的的畫質、精確的曝光、順暢地操作以及無比的耐用性。
第一次登上宇宙飛船
40年前,哈蘇隨著阿波羅登月計劃載入人類史冊。從一架模仿德國繳獲相機的副本到世界上最好的相機之一,幾十年只是歷史短短一瞬,但是這些響在世界各地的“咔嚓”聲如此準確、清晰地記錄了人類諸多重要時刻和事件,而成為最忠實的見證者。如今,哈蘇已經發展了三大系列,佔據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而新 近面市的H4D-60,作為世界上最頂級的相機之一,無疑將成為又一經典之作。
第二次登上宇宙飛船
哈蘇
哈蘇
時隔36年,已經77歲的約翰·格倫(John Glenn)再一次登上了宇宙飛船,他和其他6名宇航員乘坐“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飛向太空,此時的他無疑是進入太空年齡最大的 人。1962年,格倫曾作為“太空先鋒”登上“友誼7號”,開始首次太空之旅。歲月流轉,物是人非,雖然很難查知他再次進入太空的心情,但是手中哈蘇相機一定會勾起他至高無上的榮譽感,他曾像英雄一樣回到祖國被人擁抱、親吻。1969年的一部哈蘇500EL/70拍下了“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那些照片已經發黃,亘古不變的是窗外的太空美景,地球是美麗的蔚藍色,無邊的宇宙如同厚厚的未被揭起的幕布。當年那架哈蘇被留在了月球上,再次執行任務時,格倫手中是一架簇新的哈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