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卡片
多用於情報資料索引編排的卡片
穿孔卡片有許多種類。按處理手段可分為手工穿孔卡片和機器穿孔卡片。還可以按穿孔部位、孔洞形狀、編碼方法等特徵來分類。
一種由薄紙板製成,用孔洞位置或其組合表示信息,通過穿孔或軋口方式記錄和存儲信息的方形卡片。是手工檢索和機械化情報檢索系統的重要工具。
18世紀末,西方一些國家已將穿孔卡片應用於紡織業,用來貯存紡織機工作過程式控制制的信息。後來,其應用領域擴展到統計工作中,如美國1890年的人口普查就使用了穿孔卡片,即Hollerith製表機。20世紀40~60年代,它得到了西方情報檢索界的重視和應用。
其中,較常見的類型有:邊緣穿孔卡片(圖1)、中心穿孔卡片、槽式穿孔卡片、窗式穿孔卡片、組合穿孔卡片和透光穿孔卡片。機器穿孔卡片又有45列孔、80列孔和90列孔之分。其中以80列孔的機器穿孔卡片最為常用。
①直接編碼法,即一孔一碼法。每一孔位直接代表某一種數據。是一種最簡單的編碼方法,但編碼容量小。②組合編碼法,即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孔位的不同組合代表不同的數據。它能充分利用卡片上數量有限的孔位,生成各種數字型或字母型組合代碼,具有代碼容量大,可擴展性能好等優點。常見的組合代碼有“7-4-2-1碼”和三角代碼。③ 疊置代碼法,即重疊使用同一代碼區的孔位進行編碼,以提高穿孔區的利用率。④固定區編碼法,即先將卡片上的全部孔位按數據類型分為不同的代碼區(如著者區、主題區等),然後在指定區域內對數據編碼。⑤自由區編碼法,即不同數據類型所用的代碼區的大小和位置不是嚴格固定的,可隨數據記錄的長度而改變。
“7-4-2-1碼”的編碼方法是:將邊緣穿孔卡片四周的孔位(部分或全部)分為若干組,每組含4列孔位,分別標有數字7,4,2,1;穿孔時,每組孔洞只能表示一位數字。數字 1,2,4,7直接用被軋口的單個孔洞表示;數字 3,5,6,8,9則分別由同一組孔洞內兩個軋口的孔洞表示;若一組孔洞均不軋口,則表示數字零。各種數據或情報特徵均可按一定編碼規則轉換為數字化信息,然後再轉換為“7-4-2-1”碼。例如,假定用“473”代表某一文獻著者周某,把此代號轉換成“7-4-2-1”碼需要3組孔洞,第一組用來表示百位數“4”,第二組表示十位數“7”,第三組表示個位數“3”。為防止重碼和“假聯繫”,可在每一組孔洞中增加一個特徵孔位(SF),或將單排孔換為雙排孔,並用深淺兩種不同的軋口方式來防止重碼。
三角代碼的編碼方法是:在卡片周圍設置若干個倒三角形,以一組孔洞(單排孔或雙排孔)為三角形的底邊,並把三角形內劃成網格狀,每個棱形方格內標明要表示的數字或字母。編碼時,先選出標有所需字元的方格,然後將與該方格下面兩條邊的延長線相交的那兩列孔洞軋口,該字元的編碼工作就完成了。機器穿孔卡片 (以80列的規格為例) 有80列孔位, 每列又含12個孔洞(12,11,0~9),組合元多,編碼容量大。既可採用直接編碼法(如對數字編碼),也可採用組合編碼法(如對字母和標點符號編碼)。每個字元佔用一列孔位。具體編碼規則可由使用者自定。
操作前準備好一定規格的穿孔卡片、待處理的情報資料和必要的工具 (如手工穿孔用的軋口鉗、選卡箱,機器穿孔用的穿孔機、譯孔機、驗孔機、復孔機、選卡機、分卡機以及檢索機等)。操作步驟分建檔和檢索兩個階段。建檔階段包括確定系統的任務、檢索語言、編碼方法,對情報資料進行編碼(即通過在卡片上軋口或穿孔,把情報特徵或數據轉換成代碼),然後將已編碼的卡片按某種順序(一般是隨機排列,透光比孔卡除外)組織排列起來。檢索階段包括制定檢索策略、選擇檢索詞並加以編碼,以及實施檢索( 即按檢索策略將探針插入卡片上的相應孔洞,通過抖動選出相關的卡片;或藉助檢視元件啟動傳動裝置或接通相應的電路,打開受卡盒門,將符合要求的卡片送入相應的受卡盒中。
穿孔卡片可應用於產品、材料、情報資料的管理和索引編排等方面。但亦有較大局限性,如信息存貯量小,代碼容量有限,檢索操作速度較慢,卡片易損壞等等。隨著計算機在數據處理和情報檢索中的成功應用,穿孔卡片已被磁性信息載體所取代,只有機器穿孔卡片仍作為計算機輸入數據的一種手段繼續使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