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箋

傳統剪紙藝術

掛箋也叫“門箋”、“掛錢”,古代或稱“門彩”、“齋牒”,是一種中國傳統剪紙藝術。

春節時掛在門楣上的剪紙。最早掛箋是祭掛箋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掛單數。過去人們迷信它具有“壓勝”的作用。清光緒間《杭州府志》:“琳宮梵宇,剪五色紙形如旗腳,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在在有之,曰‘門彩’,亦名‘齋牒’,彩箋五張為一堂,中鑿連錢文,貼梁間以壓勝,曰‘掛錢’。”

主要特點


掛箋
掛箋
其特點是形如錦旗,外輪廓較寬,有單色、有多色。其圖案多是規整的幾何紋和帶有吉祥內容的花紋,更多的是將吉語文字組合進去,一張一個吉語,或一張一字,成套懸貼。

傳說故事


掛箋在中國民間還有很多傳說,如:姜太公封神時給窮神立了個規矩,即見破就回。人們害怕窮氣進家,就特意將紙剪破貼到門上,以阻止窮神進門。又傳,古代過年掛桃符,以驅邪魔,後人將桃符一分為二,變成了門對和門彩。“門彩”便是今天的掛箋。

有關故事


地壇大掛箋的操刀者
掛箋
掛箋
去年春節在地壇廟會門口一幅用兩個大紅燈籠挑著的6米×10米的巨型掛箋,那大紅的掛箋看上去非常喜興,給來逛廟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昨天,巨型掛箋的作者馬景泉師傅冒著寒風來到報社,跟記者聊聊他和掛箋的故事。
馬景泉,人稱“京城掛箋馬”,打小就對老北京的民俗很感興趣,可直到1998年退休后才有工夫全心擺弄他認為最能表達春節氣氛的物件——掛箋。
現在不少年紀輕的人都不知道掛箋為何物,即使見到了也叫不上來是什麼東西。“這可以說是掛箋的悲哀,因為它的質地很薄,讓風一刮容易破,掛的時候還要抹膠水,太麻煩。我愛掛箋,我怕它被淘汰了,所以我一直在怎麼能讓掛箋擴大它的社會功能上下工夫。”說著馬師傅變戲法兒似的把一張薄薄的掛箋粘到了牆上,原來是馬師傅把掛箋的圖案印到了塑料薄膜上,利用靜電可以貼到各種平面上,保存時間長還不污染環境。接著馬師傅又拿出一個捲軸慢慢展開,這是一個可以懸掛的尼龍緞掛箋。“這是我花了一星期時間一刀一刀刻出來的,先把一整塊刷過清漆的尼龍緞釘在木板上,把畫好的掛箋圖案覆在上面,再用電烙鐵刻,一次可以做十張。”從2000年元旦馬師傅這新式掛箋在北京東安市場頭一次亮相以後,眾多公眾場所像長安大戲院湖廣會館、香港美食城紛紛請馬師傅為他們製作這種大型掛箋,以增加喜慶氣氛。當北京申奧成功后,馬師傅製作的一組申奧題材名為華夏雄風的5幅掛箋在天安門廣場被激動的人們掛到燈柱上。就是這組掛箋獲得了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獎——山花獎的銅獎,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別小瞧了這點改動,馬師傅就憑此獲得了全國發明博覽會銅獎。問起今年有什麼新創作,馬師傅還賣起了關子,“今年地壇廟會南門還會掛一個我創作的掛箋,是什麼樣子還請各位到廟會去瞧。”
“掛箋馬”的兩個夢
掛箋
掛箋
掛箋從薄薄的一張小紙片移植到面積巨大的尼龍緞上,在技術上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為了能讓製成的掛箋長時間保持鮮亮的顏色,經過了糨糊、膠水、油漆一次次的試驗,最後選定了用清漆,一般製作掛箋的時間是在元旦春節前,“那時候大開窗戶又太冷,不開清漆熏得我邊刻邊流眼淚。”傳統掛箋上面的字大多採用陽刻,當把掛箋擴大以後一掛起來陽刻的字就耷拉下來,所以現在馬師傅刻的掛箋上的字都用萬字紋和銅錢紋串起來,這樣字就可以立起來了;還有就是不能老表現一種內容,“我要讓掛箋也與時俱進,不僅在春節掛出來,任何慶祝的場合都有能與之相配合的掛箋。”像“華夏雄風”,既然表現申奧的題材,背景就不能還使用老式的銅錢或萬字紋,馬師傅花了半年時間琢磨出來使用篆體的京字作背景,既串起中間的運動圖案不讓它倒下,又與主題有密切關係,下面的穗也換成箭型,表達出北京申奧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
“如果每年過春節時每條大街都有掛箋在隨風飄揚,那喜慶的氣氛該有多濃;2008年北京開奧運會時體育場上懸掛著運動圖案的掛箋,讓全世界都來了解北京的民俗。”說起這兩件事馬師傅的眼中閃著憧憬的神情,這將是他今後一段時間要努力的方向。“還可以在掛箋抬頭的地方印上廣告,這樣資金的問題就好解決了”。畢竟製作一個大型掛箋的成本在兩千元左右,從設想到現實還有很多問題等著馬師傅去解決。值得欣慰的是馬師傅的閨女現在也幫著馬師傅刻掛箋,爺倆兒合力要讓掛箋這種老北京的物件散發出時代的魅力。“掛箋馬”滿是對掛箋普及的憧憬。
相關文章
在鄉下,年來得早。臘月二十三去姑姑家,姑父已經在貼春聯,掛幅字兒了。只見牆頭樹榦,雞棚豬圈,隨處可見什麼“肥豬滿圈”、“金雞報曉”、“出入平安”、“福來喜到”的字樣。更讓我驚訝的是,門楣下還垂有一排五彩繽紛的掛箋兒。摸著那久違的掛箋兒,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刻掛箋兒的情景。
幼時生活在一個滿族自治縣,滿族過年講究多,掛掛箋兒就是其中一項。過春節時,各家用五色彩紙,剪成16開大小的紙塊,中間鏤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母親說姜子牙的妻子是窮神,掛掛箋兒就是用來防她的,當時天真的想這神也不是神通廣大,一張小小的紅紙就關窮神於門外,真的有意思。
每年父親寫了春聯后,母親便疊了彩紙,找出去年留下的掛箋樣兒,讓我們姐妹刻。掛箋樣兒先用水汽打濕,然後和彩紙一起用夾子夾住。點燃蠟燭,用燭煙熏,鏤空的地方熏黑了,這時候撤下樣子,就可以刻了。用很鋒快的小刻刀,把黑色的地方挖去,最後再鉸穗兒。小時沒有耐性,常常是興高采烈的要了彩紙去刻,複雜的圖和繁體的字,刻一會腕子就疼,扔給媽媽再也不管了。等到貼掛箋兒的時候,更懶得出去挨凍,嘟囔著說呼啦那麼兩天就刮跑了,窮神還是要進來的。母親仍是要貼,大門門楣一般掛5張,代表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祭祀5個方位的神。迎壁牆、櫥門、箱櫃、水井、豬圈、水缸、柱子、大樹等處都貼單張,母親說那叫“歡喜圖”。倚門看,五彩的掛箋迎風微微飄動,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強烈對比,給節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掛箋過不了初五就刮沒了,門頭上只見殘紅寥綠。母親常小心的留下一張樣子,夾在書里,留著來年用,有一年實在找不到樣子了,就差父親去集上買。可惜買的太簡單了,就幾個窟窿加個穗兒,顏色也不好,母親叫它紅褲子白腰,氣得母親和東鄰討了樣子,連夜刻了掛了上去。後來一再搬家,掛箋就成了殘存的記憶了,如今在這偏僻的山村又見它呼啦啦地飄,猶如山野又聞一曲山歌,醉了眼,醉了心,醉了人。和姑姑要一張掛箋作樣兒,帶給母親,今年我家一定會飄了這花花綠綠的民間剪紙,五彩繽紛,求福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