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緣

1984年桑弧執導電影

《郵緣》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桑弧執導的喜劇影片,由郭凱敏陳燕華主演,於1984年上映。

徠該片講述了青年工人丁大森以集郵為媒介,在郵遞員周芹的幫助下,奮發進取學習文化知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中國電影《郵緣》精彩劇照集錦
中國電影《郵緣》精彩劇照集錦
精力充沛的青年工人丁大森,由於“十年動亂”的影響,文化知識差,考不取學校。他的母親只好把原來準備讓女兒丁慧娟頂替進廠的機會給了兒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丁大森結識了熱心的女郵遞員周芹。周芹勤奮好學,工作認真負責。在周芹面前,丁大森謊稱自己從小愛好集郵,出了不少洋相。在周芹的啟發幫助下,丁大森變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集郵愛好者,並在集郵中增長了多方面的知識。
有一次,絲綢公司舉行“廠際青工智力競賽”,他們廠的三名代表中有一個因臨時生病不能出席。廠工會委員老韓急中生智,叫丁大森濫竽充數,並囑咐他上台後千萬不要開口。不料,競賽中湊巧有與郵票有關的考題,大森居然對答如流從而使他們廠榮獲第一名,在同事們的誇獎聲中,他自己也飄飄然起來。唯有周芹給他潑冷水,使他認識到今天的成績不過是僥倖得來的。周芹還鼓勵他要拿出“牛勁”來好好學點科學文化知識,不再做“迷途的羔羊”。
丁大森的姐姐丁慧娟在農場工作時與高強相愛。他一人回上海后一直與留農場的高強保持通信來往。由於使用郵票帶來的誤會,使她痛苦萬分。後來這封信被大森看出了破綻,並讓周芹借休養的機會向高強當面了解真相。當這位“綠衣紅娘”風塵僕僕回來時,不僅給慧娟捎來了高強希望她立刻回去的親筆信,也帶來了山區建設欣欣向榮的好消息。丁母糾正了“上海再苦也比外地甜”的偏見,並同意了慧娟與高強的婚事。
不久后,周芹在投遞信件時,又發現一封名叫“牛不羊”的死信,是職工文化補習夜校發出的入學通知書,經過她調查得知“牛不羊”原來是丁大森的化名。周芹欣喜萬分地將入學通知書交給丁大森,送他去夜校上學。在華燈初上的街頭,倆人並肩走著。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郭凱敏丁大森
陳燕華周芹
張閩丁慧娟
王蘇婭丁母
閃增宏竇小虎
牛犇老韓
何麟高強
盧青姜浩
喬奇老學者
程之集郵家
潘楓興興

職員表


製作人丁里
導演桑弧
副導演(助理)廖瑞群、陸健真
編劇王煉、桑弧、李亦中
攝影邱以仁
配樂呂其明
剪輯朱朝升、葛海娣
道具韓偉祥
美術設計濮靜蓀
服裝設計王海娣、陸昆明
燈光薛福明
錄音盧學翰
布景師周金興(置景)、張信傳(繪景)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丁大森

    丁大森

    演員郭凱敏

    絲綢廠的青年工人,本質不壞,勞動積極,見義勇為,有點小聰明,但是“文革”時他沒法好好讀書,知識極度貧乏,頂替媽媽進了工廠后,不愁吃穿,不愛讀書,胸無大志,過著渾渾噩噩生活。後來受到周芹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以“集郵”為契機,開始努力學習文化知識。

  • 周芹

    周芹

    演員 陳燕華

    年輕的女郵遞員,直率單純,活潑開朗,辦事認真,熱心為用戶奔走,千方百計為復活“死信”而努力。她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要拜老學者為師,學習識別中國的各體書法,以增強自己的投遞能力。

  • 丁慧娟

    丁慧娟

    演員張閩

    丁大森的姐姐,比大森懂事得多,溫柔、善良、忍讓,很體恤媽媽,也愛護弟弟,雖然頂替的名額被弟弟所佔,卻沒有怨言。她性格比較柔弱,卻並非毫無主見,而是嚮往愛情、渴望工作、渴望能為四化建設出一把力。

  • 丁母

    丁母

    演員王蘇婭

    丁大森的母親,童年生活艱苦,解放后在國營廠上掃盲班才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生勤勤懇懇,愛廠如家。早年喪夫,扛起養家糊口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受傳統宗法觀念影響,更偏愛兒子丁大森,退休時把頂替名額給了兒子而不是女兒,覺得對不起慧娟,擔心她在外地生活艱苦,總想把她留在上海。

  • 竇小虎

    竇小虎

    演員閃增宏

    丁大森的同事和好友,外號“小豆”,活潑調皮,學習成績比大森還差,和大森是一對難兄難弟。常常為大森出謀劃策,但熱心過度,有時反而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 老韓

    老韓

    演員牛犇

    絲綢廠的工會幹部,解放初期主持掃盲班,丁母就是他的學生。他常常回憶起當年在掃盲班的業績,因此對於丁大森、小豆他們不求上進,學習成績低下感到氣憤。他是個好人,只不過有點患得患失、自以為是,工作方法比較陳舊,思想方法也有片面性。

  • 興興

    興興

    演員潘楓

    丁大森的鄰居,是一個熱愛集郵的四年級小學生。他雖然年紀很小,但是聰明好學,興趣廣泛,知識也比較豐富,教給大森許多關於集郵的知識。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1984年新春,上海工人文化宮舉辦郵展,雖然《郵緣》尚未正式開拍,但為了使片中主人公“看郵展”一場戲更真實,劇組決定趁郵展之機提前搶拍。編劇王煉、李亦中也到現場客串了參觀郵展的群眾。
該片是中國第一部反映集郵活動的電影。
郭徠凱敏為了掌握角色,走訪了不少集郵家,最後自己也開始集郵。
為了扮演郵遞員周芹,陳燕華兩度到上海思南路郵局深入生活,跟著郵遞員送信、送報,學習騎郵車。

創作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郵電部先後發行多種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中國郵票的設計水平和印刷質量在國際上享有高聲譽。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民間集郵活動更是蓬勃發展,導演桑弧本人也是集郵愛好者,而且是上海集郵協會常務理事,所以拍攝一部以集郵為題材的影片是他多年的願望。

劇本創作

完成電影《子夜》的拍攝后,桑弧請來上海人藝的王煉和華東師大的教師、集郵愛好者李亦中共同切磋。他們一開始是想描寫老集郵家的一生,並擬以姜治方所著的《我的集郵生活六十年》為素材。後來考慮題材太專業化,一般觀眾不易接受,遂作罷。他們又根據當時集郵隊伍里青少年比例較高的特點,決定把鏡頭對準青少年集郵愛好者,構思了一個不同城市的小朋友通過集郵結下友誼的故事。但因主題不夠深刻而否定了。後來,針對十年動亂造成青少年文化落後的情況,他們創作了反映青年迫切希望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劇本。在編寫過程中,主創人員走訪了上海市場郵電管理局、上海市場集郵協會、盧灣區郵電支局、青少年集郵座談會,了解了集郵活動中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們還利用周末到上海汽輪機廠的集郵者家中,調查工廠集郵組織的情況。1983年夏天,劇本定稿。1984年2月26日,該片正式開拍。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方所獲獎項結果
1985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
1984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郵緣》二等獎 獲獎
1986年科羅米埃國際消遣片電影節第一屆科羅米埃國際消遣片電影節《郵緣》青年觀眾獎 

作品評價


該片的成功,首先在於編導充分注意到了喜劇片的特點,總體構思是喜劇式的,而不像某些喜劇片用正劇的樣式來進行構思。影片勾勒了一個充滿喜劇氣氛的獨特的環境,在完全是喜劇式的情節之中塑造了具有強烈喜劇色彩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從愚昧無知到力求擺脫無知狀態的過程充滿了喜情情趣,而且又符合人物的性格,因而觀眾“喜”得起來。特別是影片的選材角度,不是攻克某一技術難關或參加某一重要考試,而是以愛情為線索,用集郵為形式,這就為編導者在設計喜劇的衝突與笑料時做到避“重”就“輕”,避“實”就“虛,而使得影片具有了自己鮮明的特點與風格。(《電影新作》評)
該片在曲折動人而又耐人尋味的娓娓敘述中,既給人以愉快的藝術享受,又使人從中得到知識。影片轉為專業地傳授了一些集郵知識,全不是枯燥地把這些陳述出來,而是把知識性富於趣味性之中,在情節的民展中自然地介紹出來。該片在藝術表現上也較有特色,十分注意細節的真實性。整部影片的負格輕鬆愉快,使人笑后產生思索,從中得到教益。(《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