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方誌館

數字方誌館

數字方誌館是為解決網路時代(數字化時代)地情信息資源的收集、處理、保存、傳播和利用等問題而誕生的,利用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國際網際網路路技術,把各種數據、文字、圖像、聲音等地情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建成各種資料庫,進一步建設為地方志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遞網路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現代化方誌館。

相關條例


2006年5月,國務院頒發的《地方志工作條例》第十六條(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地方志工作應當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應當積極開拓社會用志途徑,可以通過建設資料庫、網站等方式,加強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利用上述資料庫、網站查閱、摘抄地方志。”《條例》確立了方誌工作“組織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社會利用”職能,將地方志機構承擔為公眾讀志用志服務的重要職責從法律上確定下來。“修志為用”是《條例》的最高體現,它既為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加快數字方誌工程建設、開發利用地方志地情信息資源提供了法律保障,對全國範圍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更好地為現實服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內涵與特點


傳統方誌館存在服務時間的限制和空間距離的障礙,令讀者感到多有不便。數字方誌館具有數字性、儲存性、開放性、高效性、實用性等特點,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克服了時空障礙,實現了跨地區、跨國界的閱取,為讀者提供了便捷服務,也為方誌人開發利用地方志信息資源提供了平台。
數字性:地方志各種文獻載體被數字化,包括各種印刷型文本(含古籍、善本、舊志)、地圖、縮微資源、視聽資料等。信息存儲形式從紙上文字變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電磁信號。其“館藏”不局限於文獻,而是擴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記錄和傳播的數字式人工品,並以多媒體數據為主。數字性是數字方誌館的主要特徵之一。
儲存性:大數據量的存儲,是數字方誌館的物質基礎。其特點是通過多媒體等有關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進行統一存儲處理和輸出。數字方誌館收藏所佔空間比傳統方誌館收藏紙質型史籍所佔空間要小得多,收藏優勢明顯。
開放性:網路通訊系統是數字方誌館的重要環境條件。它包括一個單位的區域網路以及地區、國家、國際網路與通訊系統的互聯,用戶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家庭、辦公室等)的網際網路查閱任何一個開放數字方誌館的信息。
高效性:數字方誌館通過網路通訊系統傳遞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可加快信息的交流與反饋,有利於地情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實用性:通過數字方誌館的數字資源整合與服務,方便地方志資料的採集,方誌的編修、收藏、傳播和應用,是地情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體現。

建設需要


數字方誌館建設是開發利用地方志信息資源的需要
地方志是一筆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但是,方誌文化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地方志存在著傳遞緩慢、時效性差、影響範圍有限等缺陷,這與傳統地方志的紙質載體形式和地方志編纂周期過長等原因有關。由此導致修成的志書堆積,難以發行,讀志、用志活動不能富有成效地開展,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困難局面,制約了方誌事業的發展。如何體現《條例》修志為用精神,發揮“組織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社會利用”職能,充分體現地方志“存史、資治、教化”三大功能?筆者曾於2000年在《廣東史志》上發表論文《科技興志是方誌事業的必由之路》,探討了相關問題。認為“以筆杆子為主要修志工具,以紙質志書為載體傳播地情信息的我國傳統的修志模式,已落後於世界先進潮流,無法適應世界信息化的趨勢。”提出“史志工作應以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方針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志之路”,即引進現代科技手段,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收集和積累大量的地情信息資料,開展數字方誌工程建設,“開拓社會用志途徑”,使方誌這一重要的地情信息資源,在信息時代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
當今社會面臨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特徵的信息革命的衝擊,地方志作為一種代表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傳統,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物質載體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場革命性的轉變。這種衝擊對地方志事業既是一種挑戰,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將為方誌事業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施展才華的大舞台。把握這一機遇,便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應有作用。《條例》正是根據信息時代特點及其發展需要,對方誌事業提出順應歷史潮流、適應時代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歷史要求。“加強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設”,任務艱巨,任重而道遠。
實現地方志工作信息化是當今社會對方誌事業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擁有“五性”的數字方誌館,為地方志工作拓展職能提供了重要契機,是實現地方志工作信息化的充分體現,也是開發利用地方志信息資源的需要。它既可以為各級領導和各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各行各業了解本地的歷史與現狀提供有關資料,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服務,也可作為素材編纂鄉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還可為外商投資、海外尋根問祖及對外文化交流提供服務。進行數字方誌工程建設,要求我們在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實體方誌館同時,提升傳統方誌館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建設現狀


當前,國內數字方誌工程建設仍處在研究與實踐的初級階段。主要有方誌界和圖書館界兩個方面:從圖書館管理的角度看,地方志屬於地方文獻,也為館藏之列。故此方誌界和圖書館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地方志事業和圖書館事業既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點。方誌界側重於編纂、收藏和開發利用;圖書館界側重於收藏和利用。方誌界的編纂資料來源不少出自圖書館;圖書界的館藏地方文獻大多來自方誌界。
(一)方誌系統的數字方誌工程建設
主要有省、地、市、縣各級方誌部門建立的地情資料庫和方誌網站。據《中國新編地方志二十多年輝煌成就》一文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地方志網路建設在各地逐步開展起來。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全國已建地情庫(網)省級7個,市級63個,縣級154個。在建地情庫(網)省級4個,市級21個,縣級54個。籌建地情庫(網)省級2個,市級28個,縣級42個。投入使用的方誌地情網站或與當地政府網連網運行,或與國際互連網實現連網,在當地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山東省情資料庫(山東省情網)是國內最早建設的省情資料庫,1996年建成。設有88個專題資料庫,數字化資料8000多萬字,圖片8000多幅。主要收錄新編三級志書——鄉鎮志、村志、部門志;省、市、縣年鑒;地方歷史文獻及舊志;圖書、檔案、報刊中的重要地情資料。到2005年底,全省16個市、68個縣建成地情資料庫,初步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資料互聯互通、聯網檢索、資源共享……此外,黑龍江省情資源網(中國龍志)以及省內伊春大興安嶺鶴崗已建網並開通運行;吉林省情信息庫(吉林省情網)、福建省資料庫、浙江省情資料庫、廣東省情資料庫以及廣州市地方志之窗、安徽省情資料庫(皖風網)、內蒙古自治區區情資料庫(內蒙古區情網)等方誌地情網站也建成並投入使用。”
當前,方誌系統的數字方誌工程建設還處於探索和基礎建設的起步階段,較多採用的做法就是將傳統志書從形式到內容全盤照搬上網,被稱之為傳統方誌的網路版。已建立的網站或地情資料庫缺乏知名度,訪問量不足,還沒有達到服務規模,在“儲存性”和“實用性”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待不斷充實各種資料庫及其內容,開拓多種服務渠道,進一步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
(二)圖書館界的數字方誌工程建設
起源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數字圖書館,比數字方誌館的起步要早,並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圖書館界立足於館藏豐富的古代地方志資源,在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數字方誌工程建設。如首都圖書館專門設立了古籍數字化生產車間,數字方誌工程建設更被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列為建設數字圖書館工程的一部分。國圖所藏方誌位居海內外各藏書單位之首,以《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為依據,占其總數的60%左右。國圖收藏的6000多種地方志(舊志)及其相關資源,為開展數字方誌工程建設提供了資源保證。他們採用數字圖書館方式對其整理、加工,為古籍數字化開闢了一條嶄新之路。該館工作人員在對館藏狀況(包括方誌數量、質量、版本等)進行分析、調研后,就方誌資源庫的結構、規範、收錄範圍、工作進度、共建共享等問題反覆論證、規劃,在此基礎上推出方誌資源庫演示版,並在2002年“北京國際數字化公眾信息服務與技術展覽會”上進行展覽和演示。2002年8月開始,對1949年以前館藏的地方志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採用數字圖書館方式進行組織與整理,實現全文、書目(含卷目)、地名、人物、作品、景觀、插圖、事件等單項與複合檢索,支持並實現與其他數字圖書館資源庫的關聯檢索和跨庫鏈接。其數字方誌資源庫由全文影像庫、全文文本庫、書目庫、作品庫、景觀庫、插圖庫、事件庫和相關文獻庫等構成。內容豐富、檢索便利的數字方誌資源庫建成后,可為讀者和用戶提供方誌資源的多樣檢索、原文再現、多屏比較、版本校勘、關聯查詢等多項服務,用戶可以便捷地使用國圖的方誌資源。國圖數字圖書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正在起步的數字方誌館建設,有著許多可借鑒之處。
上海數字圖書館的九個資源庫中,“上海文典庫”主要收錄地方文獻,包括上海年鑒等內容,其中上海年鑒收錄1914—1999年有關上海各行各業發展的年鑒114種;“古籍善本庫”收藏古籍文獻170萬冊,其中善本就有2.5多萬種,部分內容已可在館內網瀏覽、列印和下載。
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古籍數字化內容包括古代輿圖、家譜、地方志等,當前已有部分成果可以通過網上閱覽。
綜上所述,圖書館界利用其舊方誌特色館藏並不存在版權問題,側重以舊志為主的數字方誌資源庫建設,而方誌系統主要為地情資料庫建設。以數字方誌館“五性”來衡量,兩者在儲存性、高效性、實用性等方面還有著不盡如人意之處,兩者均未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方誌館。在數字方誌館提供的服務中,有一種服務就是訪問地情資料庫,換言之,數字方誌館比之“地情資料庫”、“地情檢索系統”或圖書館界以舊志為主的數字方誌資源庫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全面的功能。

數字方誌館建設


《條例》強調讀志、用志工作的開展,要從“建設資料庫、網站等方式,加強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設”著手,儘快創造和完備讀志、用志的相關條件,即構建地情信息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各級地情信息庫,以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利用上述資料庫、網站查閱、摘抄地方志。”可見,建設數字方誌館的關鍵不是我們能夠做什麼,而是我們需要做什麼,是我們怎麼做、做什麼才能最有效地滿足讀者或用戶當前和將來的需求,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因此,“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真正的需求是數字方誌館建設的前提,而數字性、儲存性、開放性、高效性、實用性則是數字方誌館建設的標尺。
當前,方誌系統大部分地情資料庫,多是將新編志書或年鑒平行地轉換成數字化內容。把紙質志書轉換成電子志書,其數字化所實現的,僅僅是志書載體形式質的飛躍。建設數字方誌館的最終要求,是要實現從形式到內容的飛躍。在網路平台上,用戶對地情信息的要求,已不滿足於以文獻為單位,而是希望通過簡單快捷的方式,檢索到所需文獻中的具體事件、數據、結論等;更希望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信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並從單一的信息需求轉化到信息綜合,即將所需知識和與其相關信息進行組合而得出解決方案的需求。更需要深度挖掘地情信息內容,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為更好地滿足用戶對方誌信息的需求,筆者認為,數字方誌館的建設可從方誌信息資源建設、網路建設、地情信息法制環境建設以及人才和隊伍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
(一)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
收藏和利用是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的兩個要點,是“儲存性”和“實用性”的充分體現。數字方誌館是先進技術手段在地情信息領域裡的高度綜合,它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而且在其資源內容和應用範圍的設計上,都包涵了可以不斷更新、不斷創新地情信息的交換平台。如果我們不斷拓寬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的領域,將會為“組織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據《數字圖書館引論》一書記載,國家“863”計劃中提出中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戰略,數字圖書館建設已成為國防高科技競爭中的一個制高點。2000年2月,“863”計劃中國數字圖書館發展戰略組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就建立中國數字圖書館示範工程試點單位一事簽訂了合作協議書。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各地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路鏈接中心,其所具有的多語種語音視頻新聞資源將成為中國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事例反映出在網路環境下,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已完全突破了以往資源建設的局限,同時,也為我們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經驗和做法。
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可分為以下方面:
地情資料庫;
文物、各種圖片和石刻拓片資源庫;
音頻、視頻資料資源庫;
各類文獻書目資料庫;
地圖集資料庫(包括自然地圖集、普通地圖集、歷史地圖集、旅遊地圖集、交通地圖集和經濟地圖集等);
地方志學術論文資料庫;
地方志法規、制度資料庫;
歷史資料和歷史研究資源庫;
多媒體資料庫;
家譜族譜資料庫;
數字資源整合與服務。
數字方誌館資源建設包括方方面面,其具體施行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本文從地情資料庫、文獻書目資料庫、多媒體資料庫及數字資源與服務這四個方面舉例分析。
地情資料庫,可包括新編省、市、縣誌三級志書,鄉鎮志、村志、部門志、專業志;省、市、縣各級綜合年鑒和專業年鑒;歷代各級舊志及地方歷史文獻(也可獨立設為舊志資源庫);圖書、檔案和各時期地方報刊中的重要地情資料,地情資料書和動態地情信息更新等。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對全省方誌系統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視,投入巨資,建設省地情資料庫並支持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對歷代廣東地方志書進行收集整理,印刷出版,為數字方誌館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省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為貧困山區的方誌部門購置計算機等先進設備;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專門舉辦了各級方誌部門地情信息員培訓班等。所有這些,將對廣東省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設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各類文獻書目資料庫建設主要為機讀目錄的研製。二次文獻(二次文獻指對原始文獻群信息特徵進行檢索、組配、加工、報導的文獻資料,如各種目錄、索引、文獻、題錄等資料類型,均屬二次文獻)“僅使用戶獲得如何得到文獻的線索,但也應包括大量的查找信息和幫助信息,因為二次文獻也可能是某些讀者的最終需求,所以書目數據、索引文摘等應該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
多媒體資料庫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文字、表格、圖像、聲音、動畫、Flash等方式對志書進行多方面反映,做到聲形並茂、形象直觀。方言、民樂、民歌和民間舞蹈以及其他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均可用音像、影像等形式記錄下來,比之傳統方誌形式更加形象生動,增加了志書“可讀性”。
數字資源整合與服務,應當體現數字方誌館的“實用性”,即社會利用功能,以“用”為中心,突出“建館為用”的思想。要考慮不同信息需求,從多層次、多方面進行數字資源整合與服務建設,提供切合實際、能滿足民眾需要的服務項目。如成立“戰略信息中心”,為領導機構提供所需要的決策諮詢等綜合信息;開設網上讀志用志論壇,提供地情信息和知識的導航服務;建立地情專家網站,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專長的地情專家充當“嚮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史志辦公室於2000年創建的端硯專業網站,所開創的端硯網上電子商務模式,已為不少端硯廠家所採用,同時也為宣傳地方特色文化做出了貢獻,所產生的效應不可低估。福建省情資料庫網站建立企業之窗、名優特產、旅遊景點等三個專題資料庫,供用戶檢索查詢;上海圖書館利用獨特的家譜館藏優勢與新加坡信息網路和市場營銷優勢,通過尋根網向全世界用戶提供尋根、家譜、人物等方面諮詢,可見數字資源整合與社會服務建設大有作為。
(二)數字方誌館網路建設
“網路建設”是保證“高效性”的必要條件。數字方誌館依附網路而存在,其對內的業務組織和對外的服務都以網路為工具和載體,使它得益於網路也受制於網路。數字方誌館網路系統需要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管理,只有利用網路所提供的一切便利和優勢,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和優勢,實現其服務功能。網路建設可分為館舍、資料庫數字化建設和網路組織建設幾方面。
1.館舍建設。
館舍依附於各地實體方誌館或地方志資料室。結合網路需要進行布線、空間布局、計算機與現代通訊設施的安置和電源插座等。有條件的地方志館可配備計算機多媒體演示廳(含大屏幕演示)和網路多媒體電子閱覽室,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方誌館服務。
2.資料庫數字化建設。
數字方誌館“數字性”的實現,依賴於管理軟體系統和檢索系統軟體開發,解決數字化文字處理和光碟存儲等數字化建設。如電子排版編輯系統的運作、維護和開發利用等方面。為了提高瀏覽速度和檢索效率,還要考慮志書文本結構的改進,使之適應快速便捷的檢索功能。舟山史志辦公室張芳斌在他的《網路方誌淺論》一文中提出:“將方誌的文本結構由目前通行的篇章節目體轉換為條目體。從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角度來看,人們更習慣於閱讀短小精悍的文字信息,而對長篇大論的文章普遍缺乏耐心去讀。如果能把志書的文字用條目體的形式改寫,而配以含義明確的條目標題,對提高瀏覽速度將起到良好的作用。另外,讓用戶進入網站后就能夠看到至少是具體到條目名的內容,很快能對地方志書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條目體也自有其適應網路閱讀環境的優點所在。”除此以外,還應考慮新編方誌網路技術應用,形成新編方誌的數字化生產、在線出版傳播、在線服務等網路出版產業鏈,以解決傳統地方志傳遞緩慢、時效性差、影響範圍有限等缺陷。
3.網路組織建設。
具體包括系統管理、用戶管理、Web用戶界面、檢索服務等技術的實現。要求網路系統具有兼容性、良好的互操作性、開放式的可擴充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網路系統、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應符合國際標準和規範。在建館的同時,既要考慮建立先進的管理系統,還要考慮書目數據上網、網上提供作者查詢、數字媒體的收藏、處理和服務問題。
網路組織建設最終目標,是要逐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地情網。首先,以省級數字方誌館為基礎,以各地級市為聯絡點,輻射周邊縣、市,建立全省級網路;然後,在建立省級數字方誌館網路系統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跨省乃至跨國聯機檢索系統。此外,還可以與圖書館界合作,資源共享,共同組建一個數字方誌資源庫網路組織。
(三)地情信息法制環境建設
地情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當前還是處於起步階段,儘管地情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主體的狀況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信息資源開發缺乏總體規劃,缺乏信息資源分工協作、共建共享的機制,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脫節,缺乏適應在網路環境下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共享的相關法規,客觀上制約了信息的傳播與共享。
數字方誌館既然具有“開放性”特點,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應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密的關係,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解決數字方誌館信息資源版權保護問題。一是聘請有相關經驗的律師共同參與管理。二是在研究網路環境下信息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同時,探索有利於知識傳播與共享的辦法,制定信息時代版權保護與信息共享的制度、法規,是實現信息共享與服務的需要。當前,廣東省正在為地方志立法。筆者認為,可藉此機會,在擬制有關地方志法規時,參照一些有關知識產權交易關係的法律,如《專利法》、《著作權法》、《保密法》和《技術合同法》等,相應增加有關地情信息公開與利用、網路信息管理等條款。三是通過與著作權人、出版機構以及版權代理機構談判簽約的方式獲得授權,並且優先建設自有版權、沒有版權或涉及版權很小的資源庫。只有為數字方誌館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使地情信息資源建設有法可依,才能推動地情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共享,更好地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人才和隊伍建設
數字方誌館建設,是時代賦予新世紀方誌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給新世紀的方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強人才和隊伍建設,提高方誌隊伍的整體和綜合素質,可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加強方誌隊伍的自身建設。方誌隊伍需要培養一批既具有方誌、歷史專業知識,又懂得微機網路操作、維護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二是專家庫建設。動員社會力量,招攬社會各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專家庫(或智囊團)共同參與。如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專長的地情專家服務於地情網站。地方志是一地的“百科全書”,它反映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數字方誌館建設牽涉到的領域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方誌、歷史專業,也有計算機專業,還有圖書館、法律等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如能吸引各界的參與,不但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還可以壯大方誌界的外圍隊伍,既增加影響力,又可補人力之不足。
數字方誌館建設是開發利用地方志信息資源的需要,也是方誌人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很多方向和思路都有待於我們不斷探索,“摸著石頭過河”。各地的信息技術、網路通信、數據倉庫以及經濟文化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況,更不應一概而論。因此,我們應以《地方志工作條例》為依據,抱著既積極又慎重的態度,根據各自具體情況,以“數字性、儲存性、開放性、高效性、實用性”為標準,注意多樣性和層次性。要按照知識產權的各項規定,把資源共知、共建、共網、共享作為主線貫徹始終,還要將實體方誌館建設和數字方誌館建設緊密結合,優勢互補,使之成為各級地情信息的採集中心、收藏中心、編研中心、製作(電腦)中心、傳播中心、培訓中心和諮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