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鄉

古縣鄉

古縣鄉位於蒲縣縣城西北,距縣城區5公里。東與克城為鄰,北與隰縣相接,西南與薛關呼應,東南與紅道貫通。全鄉總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萬畝。2007年糧食總產量6594噸,全鄉共有古縣、下劉、好義、仁義、曹村、盤地、文城、白村8個行政村,33個村民小組、29個自然村,總人口6337人(2018年戶籍人口)。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古縣鄉常住人口為3175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
總人口4389
2324
2065
家庭戶戶數1009
家庭戶總人口(總)4389
家庭戶男2324
家庭戶女2065
0-14歲(總)1380
0-14歲男751
0-14歲女629
15-64歲(總)2747
15-64歲男1421
15-64歲女1326
65歲及以上(總)262
65歲及以上男152
65歲及以上女11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372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古縣鄉常住人口為3175人。

行政區劃


古縣村

古縣鄉
古縣鄉
古縣村委位於縣西垣面,是鄉政府所在地,全村有255戶,1173口人,轄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5人,全村以農業為主,是本鄉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耕地面積4316畝,糧食總產量達1297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小雜糧等,農村經濟收入4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3元。

白村

白村村委位於鄉政府東部,距鄉政府10公里,轄5個自然村,分別是:白村、西河村、后河村、賀家莊村、腰坪村,6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2人,全村有158戶,714口人,耕地面積4354畝,糧食總產量達1269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980元。

曹村

曹村村委位於鄉政府北部,距鄉政府5公里,轄2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5人,全村有124戶,417口人,耕地面積1570畝,糧食總產量達376.9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983元。

好義

好義村委位於鄉政府北部,距鄉政府3公里,轄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1人,全村有155戶,765口人,是本鄉的優質煙葉生產基地,耕地面積2745畝,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2366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366元。

盤地

盤地村委位於鄉政府西南部,距鄉政府5公里,轄4個自然村,分別是:盤地村、永平村、狼凹角村、盤地溝村,6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2人,全村有217戶,861口人,耕地面積3379畝,糧食總產量達900.6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元。

仁義

仁義村委位於鄉政府北部,距鄉政府4公里,轄1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8人,全村有164戶,728口人,耕地面積2657畝,糧食總產量達738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458元。

文城

文城村委位於鄉政府西北部,是新農村建設縣鄉重點村,距鄉政府5公里,轄3個自然村,分別是:文城村、上庄村、下庄村,4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5人,全村有125戶,479口人,以農業為主,無任何企業,是本鄉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耕地面積2646畝,糧食總產量達2316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232元。

下劉

下劉村委位於鄉政府南部,距鄉政府3公里,轄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9人,全村有92戶,393口人,耕地面積1633畝,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490.5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土豆、藥材、煙葉、小雜糧等,農民人均純收入966元。

地理環境


古縣鄉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半濕潤落葉林與森林草原褐土地帶,受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境內的植被土壤均具有地帶性分佈特點。同時,據歷史文獻記載和環境考古考證,北齊太寧元年曾投置縣治於今古縣村,后因塬高缺水,縣治遷移,由於境內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牧並存,自然生態環境明顯退化。

地質地貌

古縣鄉在地形地貌上主要為黃土殘源溝壑,黃土塬面海拔一般在1200米左右,境內塬高溝深,第四紀黃土下覆蓋著三選紀砂頁岩,地層從上往下次序是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午城黃土。古縣鄉境內由兩個塬面構成,一為古縣塬,主塬面呈西南走向,支塬面呈西北走向,塬面平垣坡度1—3度,自然覆蓋率低,面積41.1平方公里,為蒲縣最大塬面,其二為白村塬面,呈西南走向,面積2.58平方公里。境內地處塬面,壤肥沃、土層深厚。

氣候特徵

古縣鄉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雲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相對蒸發量15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氣溫7—10℃,歷年平均最低氣溫不低於—10℃,最高氣溫32.5℃。無霜期平均155天,最長無霜期180天,最短無霜期130天,年均日照時數2500小時以上,≥10℃積溫均在320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70毫米之間,但降水的年內和年際變率較大,年相對變率在20%—30%之間,且全年中大部分降水多集中夏秋季節,6—9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對農作物生長較為重要的4—5月份降水量較少,只佔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春旱經常發生,由於夏秋季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多以暴雨和陣雨形式出現,因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常常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

境內屬森林灌木草原地帶,植被多屬好陽性旱生類型,以丘陵溝壑草灌植物群落和塬地草本植物群落分佈為主,但由於人類活動出現較早,大多天然植被多為農作物所代替,僅在地邊、地埂和崖坡有少量分佈,但亦有少量天然植被集中存留。
目前,大部分地區分佈的是次生的灌叢草本,地帶性植被有以油松為主的松櫟林,主要有油松林、白皮松、栓皮櫟、華北落葉松、側柏、圓柏等,灌木草本主要有虎榛子、黃薔薇、白刺花、多花胡枝子、紅酸刺、沙棘、白羊草、苔草、散花胡頹子、鐵桿高等,人工種植的植被多為刺槐、泡桐、榆樹、楊樹、檸條灌叢等和一些經濟林如棗樹、蘋果樹、梨樹等。

土壤特徵

本鄉土壤為褐土性土類和碳酸鹽褐土類,由於植被覆蓋率低,土壤常處於裸露和半裸露狀態,土壤團粒結構較差,抗蝕性差,水土流失嚴重。

水文特徵

古縣鄉境內有黃河二級支流西后河,水量充沛,北南流向,主流發源於五鹿山主峰南麓流徑該鄉后河、西河、古縣溝等村。清水流量為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49.5立方米/秒,徑流量455萬立方米/年,其中:水流量54.6萬立平米/年,洪水量400.4萬立方米/年。

人口現狀


截止2018年底,古縣鄉總人口6337人。

農村經濟


2004年,古縣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 1848萬元,糧食總產量517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栽植果樹3245畝,種植煙葉965畝,大牲畜存欄超過3500頭。全鄉經濟運行狀況基本平穩,農村經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

基礎設施


該鄉鄉政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先後實施了集中供水工程,使92%的群眾吃上了自來水,徹底告別了以往吃旱井水的歷史。農網改造工程,通電率100%。閉路電視信息通工程,100%實現戶戶通。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

道路交通


經過古縣鄉的有縣鄉公路一條,總里程25公里,截至2006年9月13日全鄉實現村村通油路
全鄉共有中、小學13所。其中中學1所,在校生156人,小學12所,在校生376人,教職工63名。
全鄉衛生機構9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