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蒙頂
自然風景區
龜蒙頂,地處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和平邑縣交界處。為山東省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峰蒙山的主峰,海拔高度1156米。因龜蒙頂峰頂平坦,形似爬行大龜得名。
龜蒙頂南麓是周初所封、專事祭祀蒙上的顓臾國遺址,後人特建謁蒙祠,又稱萬壽宮。於蒙頂俯覽群峰,無不匍匐膝下,萬壑流雲,煙霞明滅,景色壯觀。山中還有小風門、大風門、快活嶺等勝跡。
龜蒙頂
峰頂立有孔子小魯碑,傳為孔子登臨之處,《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蒙山。登上龜蒙頂俯視四周,但見萬壑流雲,煙霞明滅,群峰相拱,像綠色浪濤滾滾北去;極目遠眺,田疇如畫,湖水如鏡,白雲悠悠,令人心曠神怡。
龜蒙頂
登蒙頂從龜蒙腳下的萬壽宮起步,有3條道路斜掛山陽,步行、乘車,均可隨心所欲。東路為盤山公路,如1條玉帶蜿蜒縈繞于山岡峽谷之間。乘汽車盤旋而上,穿雲駕霧,千折百回,諸多景點一閃而過。經蠍子山、歷沙家浜、穿勝利門、過風門子、跨老虎石、躍擂鼓台,便達蒙山極頂。中路為登山便道,曲徑通幽。從萬壽宮沿盤山公路北行至關公試刀石東側折向西北,步林陰橋、跨攔路泉、走老母豬點窩、經彭家庵子、到娥峪門,路分3條:中間1條穿桃園、歷彩雲宮、過衍聖公避暑處、下老君洞、攀大娥峪,至大柳溝;西邊幽徑直抵小娥峪;東邊為中路主道,過龍門、穿虎門,便見白雲岩勝景,東去不遠即接東面盤山公路風門子景點。西路為蒙山古道,古道兩側風景如畫,漫步其間如在夢中。沿古道采一路美景到南天門,由二仙橋升朝天宮、入慈寧宮、拜玉帝殿,旁有《孔子小魯碑》,系孔丘弟子為紀念先師登蒙山而立。現宮、殿、碑均以不存,但遺址尚在。由玉帝殿向東北陟一公里許,即達蒙山絕頂——龜蒙頂。
置身龜蒙頂,如在雲端立。放眼四眺,周圍群峰匍匐在地,河流村舍點綴其間。近觀,雲在身邊轉,風從足下生,首距青天近,舉手及蒼穹。遠望,魯都曲阜位其西,琅琊古郡在其東,泰山群峰處其北,抱犢之崮居其南,齊魯大地盡收眼底。明代文人王雅量在《登蒙山絕頂》詩中寫道:“大觀擅東魯,一徑薄天門。絕頂紅輪耀,中腰白雲昏。泰山堪伯仲,諸阜盡兒孫。不受秦封辱,老萊遺跡存。”
特別是冬天雪夜中的龜蒙頂,銀裝素裹,一輪皓月當空,山色朦朧。月夜中,勁松的綠針在風撫下抖動,使龜蒙在冷艷中透出幾分嫵媚。夜宿龜蒙,遊人會被其恢弘冷竣的氣勢所震撼。
龜蒙頂
龜蒙頂
龜蒙頂
龜蒙頂的傳說
相傳蒙頂和尚明廣與其師在暴雨中觀山下水情,明廣見大片土地被洪水吞沒,便問師父廟裡該作何防備。其師言:“立於蒙頂,何懼山洪!”此話一出,激怒了東海龍王,他急令群龍齊向蒙頂聚水,傾刻間,洪水洶湧、濁浪滔天,兩人及數萬隻生靈命在旦夕。恰在此時,水中有一隻碩大無比的巨龜浮現,它急速向蒙頂游去,數以萬計的小動物躍上龜背而得救,明廣和其師也上了龜背,但其師連驚帶嚇,加上年老體衰,不幸一命嗚呼。
蒙山之巔
佛掌崖的傳說
由龜蒙頂向北邊山崖上眺望,可見一白色崖壁立於群山之間,明耀醒目,形如人的手掌,相傳為佛祖如來發怒拍山震石而成。然而佛祖為何在此發怒呢?
相傳當年碧霞元君途經此地,見蒙山到處山清水秀,靈氣逼人,便走下雲端,登上龜蒙頂,準備在此修鍊,這下可急壞了王禪老祖鬼谷子,他從“鬼谷洞”中匆匆趕來,與之評理,說他早已在此修鍊多年,請“元君”另投它處,然而碧霞元君又豈肯輕易相讓,兩人正在爭吵不休,正巧我佛如來經過此地,一看兩位大仙竟然為了一座山峰喋喋不休,不禁大怒,他對著山峰大掌一拍說:“你們兩個已位列仙班,現在竟然為了一座山峰大吵大嚷,成何體統?”畢竟碧霞元君是女的,臉皮薄,聽佛祖這麼一說,不禁臉上飛紅,駕上祥雲,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