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廣播電視台

桂林廣播電視台

桂林廣播電視台為桂林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歸口市委宣傳部管理,全額撥款副處級事業單位。人員編製51人,在職51人,退休14人,其他人員47人(截至2017年2月)。桂林人民廣播電台下設辦公室、總編室、新聞部、技術部、財務室和廣告部等部門,下轄的新聞綜合廣播、旅遊音樂廣播、最愛912生活廣播、新聞綜合頻道、科教旅遊頻道、公共頻道和桂林廣播網、桂視網分別於1994年、2003年和2010年啟播。全套頻率每天從六點開始播音,至二十四點結束,總時長18小時。始終以宣傳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傳遞市民心聲為使命,又根據各自的定位來設置節目。

頻道設置


目前,桂林電視台已開設三個頻道,分別是新聞綜合頻道、公共頻道、科教旅遊頻道,通過有線電視網,覆蓋全市5個城區、12個縣,有效覆蓋人口超過200萬人。三個頻道在節目設置編排上,充分考慮到分眾化傳播的需求,各有側重,特點明顯。桂林電視台目前有現代化的400平方米演播大廳一個,中等演播室兩個,4訊道電視錄像車一台。經過多次更新換代,采編設備已經基本完成了向數字化的過渡。

新聞綜合頻道

新聞綜合頻道為桂林電視台的主頻道,主要新聞欄目有時政新聞欄目《桂林新聞》、社會新聞欄目《新聞時間》、匯粹國內外奇聞異事的新聞欄目《看天下》、社會互動新聞欄目《身邊》。這幾檔新聞欄目構成新聞綜合頻道的骨架,成為該頻道的幾個突出的亮點。製作精良的國產強檔電視劇也大多在該頻道首先播出,搶盡了當地觀眾的眼球。
11:00潘怡帆妹妹
17:45潘怡帆妹妹

公共頻道

公共頻道是以編排播齣電視劇為主的頻道。同時設置了服務類和信息類的欄目。該頻道通過運用對電視劇大容量、同主題編排的策略,這幾年培養了一大批本地忠誠的觀眾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頻道收視率一直都保持穩定。

科教旅遊頻道

科教旅遊頻道是在整合了桂林市教育電視台的基礎上,於2004年11月開播的全新頻道。該頻道除了保留原來的教育節目外,特別突出了時尚新潮的都市特色。
桂林電視台原已開設《遊山玩水》旅遊節目,每周一期。加入“9+2旅遊節目協作體”后,節目主創人員正著手對原有的旅遊節目進行改造,播出時段也同時進行調整,根據觀眾的收視習慣進行編排,力爭將其培育

電台主持人


李菲;桑蓓;葛輝;周娜;王婷;王志國;唐剛;謝昕晉;丁艷清;梁新華;石莉;宮瑩;王子西曾翔宇;劉楠楠馮剛,潘怡帆妹妹

大事記


1.1985年5月,市編委市編(1985)50號文件通知,市政府批准成立桂林電視台;
2.1985年9月2日,桂林電視台首次公開招聘播音員;
3.1985年9月13日,市廣電局廣電字(1985)17號文件決定,盧改河局長兼任桂林電視台台長。盧為桂林電視台首任台長;
4.1985年10月9日,桂林電視台在租用的181醫院招待所三樓開始試播;
5.1985年11月22日18:55,桂林電視台用4頻道正式試播。這一天定為建台紀念日;
6.1986年2月,專題片《貓兒山春雪》開拍,這是桂林電視台拍攝的首部專題片;
7.1986年4月桂林電視台首個管理制度《職工公約十條》頒布執行;
8.1986年6月,桂林電視台首次面向社會招聘編輯記者;
9.1986年7月,桂林電視台由租用的181醫院招待所搬到民主路5號電台院內的簡易活動房辦公;
10.1986年9月27日,桂林電視台在桂花大酒樓錄製《迎國慶聯歡會》,這是桂林電視台首次錄製大型綜藝晚會;
11.1987年3月17日—20日,桂林電視台作為東道主,接待了廣東、廣西部分城市電視台協作會。兩廣城市電視台第一次聯手,商議節目交流大事;
12.1987年6月10日,桂林電視台與廣播電視發射台正式分家;
13.1987年7月18日,桂林電視台第一部電視劇《象山水月》開機;
14.1987年11月26日,桂林電視台開拍第一部音樂風光片《灕江吟》;
15.1987年12月,桂林電視台采編人員中的第一批獲得新聞系列中級職稱;
16.1988年1月26日,桂林電視台在長城酒店第一次錄製《春節文藝晚會》;
17.1988年6月18日,桂林電視台第一次現場直播桂林市第四屆龍舟比賽;
18.1988年8月,經市政府批准,桂林電視台與桂林廣播電台合併,成立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但兩台呼號仍保留;
19.1988年8月26日,市廣電局黨組決定,陳萬金副局長兼任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主任。陳萬金為桂林電視台第二任台長;
20.1989年11月22日,在試播4周年之後,桂林電視台正式開播;
21.1991年5月24日,桂林電視台首次派記者隨桂林新聞代表團赴日採訪;
22.1992年5月1日,桂林電視台、桂林人民廣播電台與市公交公司聯合舉辦第一屆文明乘客評選,到2005年已舉辦14屆;
23.1992年10月21日,桂林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苗族斗馬節》獲“駿馬獎”一等獎,這是桂林電視台電視作品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政府獎;
24.1992年11月16日,桂林電視台代表參加在蘇州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電視台協作會,成為該協作體的發起成員台;
25.1993年1月,桂林電視台由民主路5號搬到安新洲新落成的桂林廣播電視大樓辦公,結束了長達8年的艱苦創業歷程;
26.1994年5月,經批准,桂林電視台與桂林電台正式分開,恢復獨立運行;
27.1995年10月,桂林電視台與中央台合拍的紀錄片《龍脊》在中國四川電視節上獲特別獎。這是桂林電視台的節目首次在國際電視節上獲獎;
28.1995年11月,桂林電視台以累累碩果,迎來了建台10周年台慶;
29.1996年元月,廣電局首次在全局範圍內公開招聘電視台廣告部主任;
30.1996年3月,經廣電局黨組決定,湯玉成副局長兼任桂林電視台台長。湯為桂林電視台第三任台長;
31.1997年8月,廣電局投入近1000萬元為電視台引進的日本索尼公司beta攝錄設備到位。這是桂林電視台建台10年後,第一次大規模設備更新換代,使桂林台采編設備在全區城市台居於領先水平;
32.1998年1月,投資400萬元的桂林電視台400平方米大演播廳設備安裝完畢,桂林電視台從此有了現代化電視演播廳;
33.1998年6月,經市委常委會決定,李健生任桂林電視台台長。李為桂林電視台第四任台長;
34.1998年11月,桂林地、市合併后,桂林電視台與原桂林地區有線電視台合併。桂林電視台節目覆蓋到1市12縣;
35.2000年11月8日,桂林電視台幹部員工以義務獻血方式,慶祝首個中國記者節
36.2001年8月,韓國濟州電視台代表團來訪,與桂林電視台結為友好台。同年11月我台代表團進行了回訪;
37.2002年8月,經批准,桂林教育電視台與桂林電視台合併,原教育台頻道成為桂林電視台科教旅遊頻道;
38.2003年11月13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潘琦陪同國家廣電總局胡占帆副局長到桂林電視台視察,並為桂林電視台題詞;
39.2004年3月17日,投資128萬元的廣西第一個硬碟播出系統在桂林電視台正式啟用,為實現全數字化打下基礎;
40.2004年5月,桂林電視台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開始進行人事制度綜合改革,副台長、中層幹部和欄目製片人實行競聘上崗;
41.2004年8月底,投資168萬元的新聞非線性編輯、製作網路系統正式啟用,新聞和廣告節目的後期製作流程實現了無紙化;
42.2004年8月30日,桂林科教旅遊頻道開播,開播儀式在市中心廣場舉行。至此桂林電視台自辦節目由二套增加到三套;
43.2005年8月,經市委常委會決定,吳盛文任桂林電視台台長。吳為桂林電視台第五任台長。
44.2005年12月,桂林電視台全面試行頻道制改革。
45.2007年3月7日,桂林電視台新媒體網站桂視國際網試運行。2009年9月7日全新自主知識產權內容發布系統啟用,網站全新改版。
46.2007年12月5日,經市委常委會決定,唐建國任桂林電視台台長,為桂林電視台第六任台長。
47.2007年12月5日,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深圳廣電集團聯手桂林廣播電視簽署建立深桂廣電合作體,合辦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旅遊音樂廣播和桂林電視台科教旅遊頻道。
48.2009年04月11日開播潘怡帆妹妹
桂林電視台曆年台標
桂林電視台曆年台標

歷史概況


1959年3月5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同意建立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同年3月9日,廣西廣播管理處將自治區黨委的建台意見報中央廣播事業局,當年4月11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批准建立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指配頻率1450千赫,11月1日,桂林人民廣播電台開始試播,發射機功率500瓦,12月10日正式播音。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7小時10分鐘。全台職工28人。
1962年5月31日,自治區黨委精簡小組決定撤銷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改為廣西人民廣播電台轉播台。
1982年10月21日,廣播電視部同意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恢復播音,使用頻率1485千赫,發射機功率1千瓦。
1983年12月30日,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恢復播音時,中波發射機功率1千瓦,播出頻率1485千赫,調頻發射機50瓦(1986年8月改設1千瓦),頻率105.1兆赫。
1984年至1990年,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斷改革廣播宣傳,加強新聞,緊密配合桂林市黨政中心工作的部署,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改革開放和旅遊城市建設的成就及新人新事新思想,為桂林市兩個文明建設起了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該台設置過的主要節目有:《桂林新聞》(后改為《新聞與綜合》)、《簡明新聞”(后改為《新聞短波》)、《報刊集錦》、《灕江生活》《農村節目》《生活之友》《科技與生活》《文化城》《文化與旅遊》等。
1989年調整節目時把原有的專題節目全部撤銷,改為板塊節目《今日一刻鐘》,其中設“知識與您”、“為您談話”、“企業萬花筒”、“桂林人”、“八一紅星”、“大廈小屋”、“神聊桂林”、“百家談”、“現代風”、“理論信箱窗”、“購貨指南”、“桂林作家”、“牯牛山邊”等欄目;文藝性節目有《小說連續廣播》《廣播影劇院》《音樂》等。
1990年平均每天播音11小時50分鐘,其中轉播中央和廣西電台節目4小時20分鐘,佔36.62%;自辦節目7小時30分鐘,佔63.38%。自辦節目時間中,新聞節目時間45分鐘,佔10%;教育性節目時間30分鐘,佔6.67%;文藝性節目時間5小時15分鐘,佔70%;服務性節目時間1小時,佔13.33%。
1991年設置的節目有:《桂林新聞》《灕江生活》《法制園地》《旅遊天地》《小說連播》《綜合文藝》《音樂節目》《每周一歌》,還開辦主持人板塊節目《快樂時光》,每周星期日10:00、21:30各播出1次,每次60分鐘。
1992年11月至1994年2月5日開辦服務娛樂型板塊節目《空中大雜院》,每周一、四12:00播出,每次60分鐘。
1994年2月6日開始主持人板塊節目直播,每天播音18小時,設置的板塊節目:《灕江晨曲》《調頻977》《午間快餐》《午後新地帶》《七彩生活流》、《繁星點點》《象山夜話》《假日大放送》《環球列車》《空中娛樂城》《今晚你和我》、《彎彎月亮船》。
1995年5月1日調整節目設置,設《您早桂林》《調頻977》《東山時空》《城市經緯》《假日大放送》《繽紛陽光雨》《午後班車》《生活頻道》《星光同路人》《青春立交橋》、《相伴到午夜》。1995年,平均每天播音18小時,其中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西人民廣播電台節目1小時15分鐘,佔6.94%;自辦節目16小時45分鐘,佔93.06%。自辦節目時間中,新聞節目2小時5分鐘,佔12.44%;教育性節目5小時30:分鐘(包括專題節目4小時30分),佔32.84%;文藝性節目7小時40分鐘,佔45.77%;服務性節目1小時30分鐘,佔8.96%。1986年至1995年錄製廣播劇《遠山沒有雪》。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在1988年9月至1993年5月,其機構與桂林電視台合併為“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和“桂林廣播電視發射中心”,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設總編室、新聞部、專題部、文藝部、經濟信息部、技術製作部、播音部、群工部、行政保衛部。
1995年,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台內機構設新聞部、節目部、廣告部、技術部、發射部。全台職工,1983年恢復播音時58人,1986年52人。1990年,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83人,桂林廣播電視發射中心59人。1995年,全台45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3人,佔6.67%,采編播人員21人,佔46.67%;技術人員13人(包括技術工人4人),佔28.89%;其他人員8人,佔17.78%,台址原在桂林市民主路5號,1993年1月遷到桂林市安新洲。
2015年3月2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複同意桂林市人民廣播電視台開辦第三套廣播節目生活廣播,節目採用無線調頻方式傳輸,生活類節目在日播節目總量中佔比不低於60%。

電台簡介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是桂林市的廣播媒體。
FM97.7新聞綜合廣播堅持“新聞立台”的方針,以新聞和服務類節目為主,新聞類節目放在早、中、晚的黃金強檔時段,全力打造精品新聞節目,主要的受眾群是政府官員、企業主、知識分子及大量的中、老年聽眾。
FM88.3旅遊音樂廣播突出資訊、交通、音樂,定位是輕鬆、動感、服務,主要的受眾群是都市白領、駕車人士、時尚人群及大中學生。目前,兩套頻率覆蓋桂林市區和所轄12縣以及周邊的柳州市鹿寨縣,賀州市的昭平富川,湖南省的永州市等相鄰市縣。桂林市區由建於桂林市區最高峰的堯山上的廣播電視發射塔以3KW覆蓋。並通過光纖網將兩套廣播信號傳輸到12縣的十個廣播電視發射台轉播,各縣發射台發射功率為500W,能覆蓋全縣,同時通過有線網路數字機頂盒傳送廣播節目。總覆蓋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600多萬,廣播人口覆蓋率90·8%。
FM91.2桂林生活廣播,我是一個和潮流賽跑的調頻;我是一種活力的聲音、一股麻辣鮮香的味道、我還是一份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有著和年輕人一樣的性格:時尚、快樂、麻辣、堅韌;【我的能量】我以鮮明的快樂風格和講究品位的內容生產為己任,打造“策略先行”、與新媒體融合相生的廣播頻率,充分利用移動網路的互通互融,體現912獨有的“隨時互動、時時創新”特性。
頻道名稱播出頻率
新聞綜合廣播(第一套節目)FM97.7MHz
飛揚調頻(第二套節目)FM88.3MHz
生活廣播(第三套節目)FM91.2MHz

設備改進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現有直播室兩個,錄音室三間。直播室經過歷年的資金投入與改造,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逐步提高,錄音間都配備錄製編排工作站,具有較強的節目製作能力。音頻工作站具備播出站、錄製站、漫錄站、廣告管理站等9個站點和伺服器一台,實現了節目、廣告的製作、編排和自動播出。文稿、辦公網路初具規模,發稿、編稿、審稿、發送稿件都方便快捷,實現了無紙辦公。同時擁有現場擴音、現場直播設備,能完成中大型活動的現場音響和直播任務。

電台榮譽


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高雅,抵制低俗,一直致力於優質原創欄目和品牌影響力的打造,以新聞、交通、時尚三大內容特色彰顯頻率追求,藉助廣播傳播的優勢擴大知名度,成為廣西乃至中國較具影響力的地市級電台之一。
國內外大獎
50年來,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已有30多個節目和欄目獲國內外大獎,其中新聞系列報道《咱當兵的人》獲中國抗洪救災優秀報道一等獎、中國新聞獎廣播專題二等獎,新聞專題《區域經濟戰略在桂林的實踐》獲全國城市廣播電視學會協作會廣播社教節目一等獎,連續報道《從灕江走向世界的藍精靈》獲中國廣播獎系列(連續)報道二等獎,少兒節目《陽光好少年》先後榮獲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少兒廣播欄目”專項基金評審一等獎、2008—2010年度自治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0年5月《節約用水,從點滴做起》獲全國城市電台公益廣告一等獎。
多年來,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有200多個作品和欄目分獲各類省級新聞獎和廣播電視優秀作品大獎,其中1986年-1993年調幅廣播時,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5個;1994年調頻廣播開播后至2009年,共獲廣西新聞獎、廣西廣播電視優秀作品獎廣播類一等獎42項、二等獎67項、三等獎9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