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

精衛·北風盪天地

《精衛》是明朝詩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可與陶淵明詠荊軻詩並提,借精衛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真壯士也。

作品賞析


詩之開篇,詩人揮動蕭蕭巨毫,勾勒了一幅“北風盪天地”的荒古之景。這荒古沒有編年,茫茫天地間,只有獵獵北風的澎湃震蕩。但是你聽:從萬木凋落的無邊“空林”中,突然響起了陣陣激昂的嗚叫。這嗚叫壓過風聲,直上高天,久久不絕!————那就是精衛鳥的憤切悲鳴。詩中用震蕩天地的“北風”,烘托這小鳥的“空林”之鳴,入筆就造成了一個衰颯空闊的悲涼氛圍,使精衛鳥的出現格外引人注目。這隻由女娃精魂所化的小鳥,此刻正懷著溺死東海的不滅怨憤,從西山銜來枯枝、碎石,要把萬頃大海填平。“志長羽翼短”二句,描摹精衛鳥喙銜微石,追逐浪波,上下浮沉的填海景象,極有力地表現了它不屈不撓的復仇精神。羽翼的渺小和所負使命的如此巨大,形成了強烈反差,或許令人感到可嘆;但它那明知滄海難填,還勇敢堅毅、填海不止的精神,卻改變了一切————你從這小鳥的壯舉中所感受到的。不正是一種震撼身心的悲劇式的崇高嗎?
精衛鳥的努力似乎未能取得成效:“崇山日以高,滄海日以深”————細微的枯枝、碎石,一投進大海,便立即被呼嘯的浪波吞沒了。高高的西山並未因精衛的銜石而虧缺,浩淼的滄海則反而日見其深。面對這一景象,連壯志萬丈的精衛鳥也深感痛苦了:它慚愧,因為自己畢竟比不上偉大的女媧,在“四極廢、九州裂”的危難時刻,有“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鶩足以立四極”的神力;它悲傷,因為那奮鬥多年的復仇夙願,眼看仍將付諸東流。“愧非補天匹,延頸振哀音”二句,即以浩嘆之語,描述了精衛鳥一邊銜石填海,一邊振翅哀鳴的景象。而且不要忘記,這景象又始終在“北風盪天地”的蒼茫背景上所展開,那哀鳴之音自被吹送得更加凄厲和遼遠————你是否感覺到,連那茫茫“天地”,似乎都在為這小鳥的嗚叫肅然默哀,澎湃的“北風”,也不禁為之而悚然了么?
最後四句是詩人所發的慨嘆:那從荒古世界傳來的凄厲的哀鳴,詩人分明也聽到了;不僅聽到,而且激起這少年志士熱淚涔涔。“辛苦徒自力,慷慨誰為心?”精衛鳥呵,你竟要憑藉自身的微薄之力,辛苦徒勞地填那滄海?你如此慷慨的復仇壯心,又是誰所賦予?多麼教人憂傷呵————浩淼無涯的大海,就這樣推宕著滔滔浪波萬世東流!永無休止的歲月,就這樣在你的哀鳴聲中,更古成今!全詩在“滔滔東逝波,勞勞(惆悵憂傷貌)成古今”的嘯嘆聲中收結,但詩人對精衛鳥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卻衝破結句,在詩外洶湧、奔騰,久久難平。
詩中的精衛鳥,其實就是少年志士夏完淳的自喻。在家國遭受著滄海橫流的陸沉之災時,他投入了抗清復明的悲壯事業。然而,正如精衛鳥的喙銜微石難填大海,詩人也預感到了復明大業的坎坷難成。深切的惆悵和憂傷,激發起詩人對荒古神話的奇幻之思,遂借精衛填海故事,唱出了這曲哀憤動人的悲歌。因為以神話入詠,詩人運筆也夭矯勁健:想落天外,筆馭萬頃,在無限廣大的天地之間,勾勒精衛填海的悲壯情景,境界奇幻而壯偉。即使是哀哀嘯嘆,也藉助“女媧補天”的神奇景象反襯,與滔滔滄海的逝波交相摩盪,表現出一種心事浩茫、橫亘“古今”的巨大悲憤感。正與小小的精衛鳥一樣,這首小詩所顯示的,不是渺小的哀怨,而是震撼人心的悲劇式“崇高”。

作者簡介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
十四歲從軍征戰抗清,十七歲英勇就義。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