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

明末清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兵入關,此後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曾針對順治皇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佔雲南后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謚文襄。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593

出生

1593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1616

中進士

1616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1629

農民軍兵進攻韓城兵出戰名聲大噪

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今陝西渭南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1639-10

截擊在流竄途中的李自成部

1639年10月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於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1642-01

被清軍戰敗,投降清軍

1642年1月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五月初五日,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1644-04

隨清兵入關開始被清廷起用

1644年4月隨清兵入關,此後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1653

升任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1661

自請致仕

1661年順治帝駕崩,子玄燁(康熙)嗣位。這時洪承疇業已69歲,仍任大學士,卻感孤獨,於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幾經爭論,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

1665

卒於京師私邸

1665年卒於京師私邸,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謚文襄。

卒於京師私邸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洪承疇出生地南安的九日山
洪承疇出生地南安的九日山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十一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乾,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洪承疇學慣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六年。
天啟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
天啟七年(1627年)洪承疇升陝西督糧參政。

圍剿流寇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農民大起義。明廷令陝西三邊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
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今陝西渭南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王左掛降而復叛,被洪承疇誅殺。作為楊鶴手下幹將,本該支持上司的招撫政策,可是洪承疇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僅剿匪,且並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流寇多達數萬。其實如果讀過明末“賊軍”史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后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面是頗有先見之明的。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不久與總兵杜文煥擊敗張獻忠清澗縣
洪承疇
洪承疇
崇禎四年(1631年)三邊總督楊鶴為此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改楊鶴的“邊剿邊撫(誘降)”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后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軍。
崇禎五年(1632年)春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與總兵曹文詔、賀虎臣一起圍剿農民軍。雙方在西澳激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可天飛被斬殺,部將白廣恩投降。曹文詔又剿賊於耀州錐子山,賊殺獨行狼等后投降,洪承疇命令屠殺四百人,剩下的皆遣散。
崇禎六年(1633年)冬農民軍轉進至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進行游擊性質的流動作戰。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面,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明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被動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圍剿”方針。
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崇禎帝撤掉圍剿失敗的陳奇瑜,洪承疇仍任三邊總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當其調動官軍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當時農民軍聚集在陝西的有二十餘萬人,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及其部屬李自成的力量最為強大。洪承疇命總兵賀人龍、左光先出兵夾擊,義軍突圍東走,轉進靈寶、汜水(均在河南)。
崇禎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農民軍見勢不妙,分路奔還陝西,張獻忠也劫掠鳳翔,與高迎祥匯合,明朝副將艾萬年、柳國鎮戰死。曹文詔由寧州剿匪,其參將曹變蛟敗農民軍於湫頭鎮,乘勝追擊遇伏,洪承疇救援不及,曹文詔自殺而死。洪承疇統轄太廣,難以兼顧,於是以盧象升總理江北、河南、山陝、川湖軍務,管理關外明軍,而洪承疇專管關內兵。此時,清軍入邊,破昌平等16城,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崇禎帝再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督,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十餘座,並攻克甘肅的寧州、羌州,入七盤關,但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返陝時,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亦為左良玉軍擊敗,負傷退谷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於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兵敗松錦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兩面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是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被俘降清

清·朱鶴年《洪經略像》
清·朱鶴年《洪經略像》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應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洪承疇被俘后,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五月初五日,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仕清生涯

溪溢館
溪溢館
洪承疇降清后,清太宗命隸鑲黃旗的包衣牛錄(1652年應洪承疇請求升入鑲黃旗漢軍)中,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疇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10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日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佔北京、明思宗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清兵入關,定鼎北京后,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鐸率師攻佔南京,多爾袞下“剃頭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但對於“禁止機密”之事須與平南大將軍貝勒勒克德渾參酌施行。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制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對其慰勞備至,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所有建議,無不採納。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別諸御史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轉或外調,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回閩。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上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
順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洪承疇
洪承疇
順治十年(1653年)孫可望李定國所率領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在雲、貴歸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現新高潮。五月,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此時洪承疇已61歲,臨行前,順治帝設宴餞行,賜寶馬、寶刀。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孫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嶽陽),為洪承疇設伏所敗,撤回貴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洪承疇經略湖南時,駐於長沙黃興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將軍府(今青少年宮),並建集思堂。署之東有真武宮,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宮成為關押“反清復明”人士的監獄,著名學者陶汝鼐即下獄於此。后又因“洞庭舉事”一案,株連湖湘名士300餘人,會審真武宮。俟洪承疇到長沙,才平釋此案。
順治十四年(1657年)桂王的永曆政權內部發生矛盾,孫可望在與李定國的內戰中失敗,窮蹙請降。順治帝一面命洪承疇率所部相機進取,一面命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征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分道進兵貴州。
順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統軍南征;九月清兵各路會師入雲南。

晚年逝世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洪承疇上疏說,雲南地方險遠,少數民族眾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於是順治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他又看到雲貴地區地瘠民苦,疏請發內帑賑濟貧民,建議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余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的社會秩序漸趨安定,生產開始恢復;八月洪承疇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調理。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駕崩,子玄燁(康熙)嗣位。這時洪承疇業已69歲,仍任大學士,卻感孤獨,於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幾經爭論,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卒於京師私邸,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謚文襄。

為政舉措


政治

洪承疇
洪承疇
清軍佔領江南后,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盡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如招撫、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當然,洪承疇受命招撫江南,也鎮壓屠殺許多江南抗清義軍,斬殺了擁護明王室內的義士,如左僉都御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明宗室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產、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領導的抗清武裝。洪承疇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金聲、黃道周被俘時都痛斥他無恥變節,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不忠。
•完善制度
洪承疇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如恢復明代的內閣票擬制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他還建議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主張漢化
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洪承疇建議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順治帝和洪承疇的一則對話:“上曰:‘朕試人之法,倍難宰(相)、(督)撫,何術方不受欺?’對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立論最為宏通,可以為法。上曰:‘ 如此看來,豈《虞書》還是不可不熟讀。’對曰:‘豈《虞書》而已哉!五經皆治天下之大寶也。’”
順治八年(1651年),五世達賴決定進京會見順治帝,洪承疇站在儒家立場,上書諫迎達賴,后又以天象示警為由,反對皇帝親迎,順治帝接受其建議,沒有親迎達賴,而是派和碩承澤親王碩塞代為迎接。
此外,他還舉薦許多明朝官吏,倡興北方水利,對當時政局的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軍事

圍剿義軍
崇禎八年(1635年)初義軍於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毀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回軍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咸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明廷認識到在義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八月,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盩厔(今陝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並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歸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截擊。李自成大敗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其部下孫傳庭俘殺高迎祥,並聯合孫傳庭又多次打敗李自成,統治階級內部頌聲大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在取得一定戰果之後,洪承疇向崇禎皇帝上書請求留餉銀20萬兩,一部分作軍費,一部分賑濟貧民。
計取中原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時,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后,向明朝官民發布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個人作品


洪承疇於明朝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在文學創作方面,洪承疇留下了一些散文,如為鄂貌圖《北海集》作序、為崇禎本的《南安縣誌》作序、為京師關帝廟作《重建關帝廟碑記》等。洪承疇不喜作詩,他留下的唯一詩篇是順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廣時所作的一首五絕《督師》,內容是:“橫秋看劍氣,躍馬渡金波。坐策連雲騎,親揮指干戈。”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曾祖父洪以詵——-
祖父洪有秩——-
父親洪啟熙秀才,性格莊重沉穩,以至孝名聞鄉里。
母親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
二弟洪承畹早逝。
三弟洪承畯名聞泉郡的書法家。
妻子李氏髮妻,與後世名臣李光地同族。
劉氏清廷所賜之妻,與李氏共侍一夫。
長子洪士銘順治十二年進士。
長女洪氏嫁晉江陳胤文
次女洪氏嫁晉江蔡文學
三女洪氏嫁晉江曾為升(明末登萊巡撫曾化龍之子)。
—————————

軼事故事


八歲說祭

洪承疇的母親傅氏讀過書,知書達理,教子極嚴。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他聰明好學,七歲在本村的溪溢館受啟蒙教育。
據說,八歲那年,洪承疇外公傅員外去世,母親帶他前去送殯。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他卻張口說有。進入靈堂,他向外公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之後,就振振有詞地念道:神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這個祭詞是套用《三字經》的句子,無驚人之處,但作為八歲的孩子,能順口成章,足見其思緒的敏捷。洪承疇的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在場親友的稱讚。

豆乾對聯

洪承疇
洪承疇
洪承疇童年時代家境不好,據說到了十一歲,就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做豆腐乾。每日清晨,還由他走村串戶去賣豆腐乾。有一天,洪承疇去那裡賣豆腐乾,幾個學生圍攏來,每人買了一塊,洪承疇要他們多買一塊,學生們愁眉苦臉地說,對子還沒對出來,不敢多耽擱。洪承疇就答應幫他們對對子,但每人必須多買一塊豆腐乾。
一天,洪先生拉著一個學生讓他當場對對子,這個學生對不出來。只好承認是個賣豆腐乾的小孩幫他對的。洪啟胤立即讓學生把洪承疇叫來,見這孩子樣子很聰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繼續念書,就想試試他的才思,於是出了一副對子的上聯,讓洪承疇對。洪啟胤指著桌上的硯台說:硯台長長,能賦詩文百篇。洪承疇看著自己賣剩的豆腐乾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猶似玉印一章。洪啟胤聽了很高興,就又出了一副對子的上聯: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學學李白。洪承疇明白,先生既倒過來以豆腐為題,他就也應以硯台做答,於是就隨口讀出:黑硯台,硯台黑,為官鐵骨叮噹當包黑。先生聽了覺得這孩子不僅有天分,而且抱負不凡,就去找洪承疇的母親,勸她送孩子上學,並答應不收學費。傅氏自然高興,洪承疇就這樣又進了學館,很為洪啟胤器重,成為他的得意門生。

庄妃勸降

民間廣泛流傳是庄妃勸降了洪承疇,這個版本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洪承疇一動不動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著饑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庄妃說:“聽說洪將軍有年過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誰來孝敬她?聽說洪將軍閨房中有結髮的妻子,偏房中有嬌美的愛妾,你捨得讓她們獨守空閨嗎?”洪承疇聽后酸楚萬分,一言不發。庄妃覺得時機來臨,連忙從帶來的竹籃中取出玉壺,兩隻酒盅,倒滿人蔘湯說:“洪將軍已決心一死,我不敢讓洪將軍壞了名節,這是送行酒,請將軍飲下。”洪承疇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誰知“酒”剛一入口洪承疇便覺出這不是酒是人蔘湯。庄妃又說:“洪將軍已數日未進飲食,身子虛弱,再多飲幾杯吧!”說著雙手按住洪承疇的雙肩,洪承疇緊緊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嬌滴滴地說:“洪將軍還有什麼話嗎?”庄妃的所言所行,喚起了洪承疇對女人的思念,對生的留戀,他決心不再去死。

諷刺春聯

洪承疇降清后,不僅立了許多戰功,還給皇太極出了不少點子,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順治進關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鑾殿,大賞文武百官。在漢族官員中,洪承疇是功勞最大的一個,所以封他為當朝一品。
清軍進關后的第一個春節,北京城裡鞭炮整整放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疇和妻妾們睡得正香,忽然守門的護軍闖進了卧堂,手裡拿著一副墨跡未乾的對聯,交給了他。洪承疇接過對聯一看,臉登時漲得像個紫茄子,他問:“這對聯是從哪裡來的?”護軍說:“今晨剛敲過五更,我到門外巡視,看見府門口的對聯上又有人在貼對聯,我就大喊一聲追了過去,那人看見我,顧不得貼好就逃走了。”洪承疇為什麼氣成這樣?原來那副對聯寫的是:“忠義孝悌禮儀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缺“恥”,下聯忘“八”。這分明是罵洪承疇是無恥的王八,他能不生氣嗎?

洪母罵子

1647年(順治四年),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達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鄉里鄉親,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拐杖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疇成為鑲黃旗漢軍,按清朝定製,旗下命婦須輪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也要為中原百姓出一口惡氣,其民族氣節備受後人讚譽,洪母罵子也成為傳統忠義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傳二十四》
《清史列傳·貳臣傳甲編》

後世紀念


墓葬

洪承疇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文物部門曾進行過挖掘;“文革”期間墓地被破壞殆盡,但仍殘留有石碑、龜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現僅存一對石獅子。

人物評價


總評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但在松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腐敗,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持,導致松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經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歷代評價

清史稿》: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成之,誣矣。承疇再出經略,江南、湖廣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
洪啟胤:“家駒千里,國石萬鈞”。
朱由檢:“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
范文程:“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黃道周:“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乾隆帝:“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然其後洪承疇宣力東南,頗樹勞伐……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效忠於本朝。昔戰國豫讓初事范、中行,後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后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
孫中山:“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蕭一山:“承疇負時譽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見,一旦變節,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國家之觀念而論斷之,似屬人之常情,惟當君主專制時代,則不免遺貳臣之羞耳。”“運籌策劃,經略四方,筦理機要,創製規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疇、金之俊、馮銓輩,雖以漢人投效,行節有虧,史書所載,黜之貳臣;然經營勤勞,亦不失為開國之良輔。”
蔡東藩:“楊鎬率二十餘萬人山塞,洪承疇率十三萬人赴援,兵不可謂不眾,乃一遇清軍,統遭敗衄。清軍雖強,豈真無敵?咎在將帥之非材。且鎬止喪師,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於鎬矣。”
李治亭:洪承疇順應歷史大勢,棄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獻給了新的統一事業,並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過,更與投降外來侵略者的“漢奸”風馬牛不相及。時代已經變了,舊的史學觀念也在變。只有拋棄那種以華夷之分的標準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對洪承疇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學的評價。
王思治:從歷史的大局著眼,清軍入關和清王朝的建立,是應該肯定的。而洪承疇則有功於清之開國與清初的統一。
楊海英:回想松山兵敗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為鑲黃旗下的貳臣,留下千古罵名;經略西南時,因為“畏難”,幾次三番請求解任,想撂擔子逃脫。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關鍵時刻,洪承疇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樑,這充分表現出洪承疇性格中軟弱的、本質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虧的根本原因。因此,儘管他對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統治者眼裡,卻不足為憑,不屑一顧。這就是為奴才、為附庸者的必然下場。洪承疇的一生,實在可悲可嘆。

人物爭議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后降清,淪為貳臣。若為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標定,確非忠臣。

貳臣

作為投降清朝、為清朝充當馬前卒的前明大學士,洪承疇在南方關係盤根錯節,聲望猶存,應該是招撫東南的理想人選。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認洪承疇的存在。他們更希望“洪承疇”已經死了,是一個停留在史冊上的光輝名字。人們習慣於用“忠與奸”、“好與壞”的兩極化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在這種標準下,歷史人物要麼是忠臣要麼就是奸賊,要麼是忠君要麼就是賣國。洪承疇曾為感激崇禎皇帝的寵信,寫了副對聯帖在廳堂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將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實際上,洪承疇的最後歲月,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攜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隱居。順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疇年老體衰、目疾加劇,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尷尬的是,洪承疇既受到明朝遺民的強烈排斥,也沒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關之初,洪承疇建議滿族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漢化的滿族人接受了儒家的倫理綱常,也認為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洪承疇鎮撫南方凱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難題。沒有預想中的封賞,也沒有帖心的安撫,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視著年邁的洪承疇走回朝堂。
洪承疇在清朝經歷了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和康熙四個時期。皇太極只是將洪承疇作為顧問而已,並未真正重用;多爾袞和順治兩人重用洪承疇,但沒讓他進入決策層。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其子康熙繼位。四大滿族大臣分割了輔政大權。而洪承疇已到古稀之年,頂著大學士的空頭銜,備受冷落,不得不奏請退休。像洪承疇這樣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須對他的功勞有所酬謝。經過幾番討論,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疇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洪承疇犧牲名節、效力20年、幾經大戰引導清朝坐穩江山,只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又給譴責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諷刺的新內容。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此時,洪承疇在清朝官方文獻中的地位起碼還是正面的。到了乾隆時期,滿族權貴已經完全漢化了,各地漢人的反清情緒漸漸平息,滿漢思想文化開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聖賢後裔和華夏共主自居,與漢族文人相唱和,開始褒揚史可法、黃道周等忠君愛國的榜樣。洪承疇“叛明”的污點開始掩蓋“效清”的功績,形象顛倒過來。清朝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只是念其功大,才將其列為貳臣甲等。

保天下說

明朝忠臣的產生,正如黃宗羲所說,最大衝動產生於東林黨運動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義。但是同時,東林黨運動也引發激烈黨爭,一直持續到南明也沒有停止,導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隨者的分裂。朋黨蔑視“漢奸”,鄙夷這樣的叛國行為。但清初之後的相對穩定,國家得到了發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清政權越來越穩固。
明末思想家迷茫於這種現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時,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顧炎武就努力想將個人為王朝效力和為保存文明所區別開來。在《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中,顧炎武寫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如果清政府能延續中國的文明,比如華夏衣冠、自由言論學術、西學東漸、儒學、禮儀,那就應該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為明朝政府盡忠的事應該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74電視劇武俠董小宛谷峰
1984電影《雙雄會》方輝
1987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方傑
1992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康殿宏
2002電視劇孝庄秘史孫斌
2005電視劇江山風雨情鮑國安
2005電視劇明末風雲張柏俊
2006電視劇誰主中原鮑國安
2006電視劇大清風雲孫淳
2012電視劇美人無淚袁抿
2015電視劇多情江山萬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