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乾隆帝的結果 展開

乾隆帝

[美]歐立德編著書籍

《乾隆帝》一書展示了一個個人化、激進的乾隆皇帝形象。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獻,解讀乾隆生平的每一個細節,準確地還原了這位曾竭力將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實面貌。在乾隆皇帝64年的統治時間內,中國的人口、領土和經濟大幅增長。書中特別描述了面對多民族的環境,乾隆皇帝的個人抗爭和政治周旋。在對這個標誌性人物加深了解之後,讀者對中國在十八世紀、乃至當代世界的地位的理解也將深化。

內容簡介


《乾隆帝》一書為美國著名清史學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歐立德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譯本,是歐立德教授的一部重要作品。原書為Longman出版社世界歷史人物傳記系列之一。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獻,解讀乾隆生平的每一個細節,準確地還原了這位曾竭力將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實面貌。本書將18世紀的中國與全球歷史潮流聯繫起來,對流行的“清代中國是對外封閉的”這一觀念提出了挑戰。作者立體地、全方位地塑造了一個新清史學者視野中的乾隆形象,對於重新理解乾隆皇帝及其時代特徵具有重要的意義,不論是普通讀者,還是清史研究者,都應該能從中獲益匪淺。
作者將乾隆時代置於18世紀這個在世界史中具有獨一無二性的“革命時代”的歷史情境下來觀察和分析,將乾隆朝與其他前現代帝國進行比較,能夠促使我們換一個新的角度,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乾隆乃至有清一代的性質,分析乾隆朝產生的各種問題的原因。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美國學界對於乾隆帝乃至乾隆所處朝代,所著重關注的是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被公認的成果,有哪些比較重大的爭論,又有些什麼時下最流行的議題和面向。可以為中國研習史學尤其是清史的年輕學者,提供一個了解美國中國學研究的途徑。
乾隆統治中國的時間相當漫長,至其駕崩之時,其形象已經日趨神化。作者儘力將所了解到的乾隆個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種種方面展現給大家,希望可以更多地表現出乾隆皇帝作為凡人的一面:非惟他的成功,還有他的缺點和不幸。

外界評論


“通過這部作品,歐立德完全將乾隆和他的王朝放置於世界史的範疇之中……他對這個世界史上異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簡單明了、極為有用而又真實動人的再評價。”
——詹姆斯·比蒂,懷卡託大學(James Beatti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歐立德將散落於各種專業論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這部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著作里,並將自己的洞見和讓人信服的關聯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這個作為軍事領袖、藝術愛好者、滿洲傳統捍衛者、冷酷統治者和充滿熱情的旅行家的畫卷式的乾隆帝形象——一個自視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證明自己‘中國’身份的君主。”
——《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簡介


歐立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及歷史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中國台灣、大陸以及日本學習生活多年,1993年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清史、內陸亞洲史,是美國“新清史”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基於紮實的滿文史料研究,撰寫並出版有專著《滿洲之道:八旗制度與清代的族群認同》《新清史:內陸亞洲帝國在承德的集結》等。
歐立德教授作為一位美國的清史學者和新清史學派的領軍人物,在這本著作中將新清史的一些觀念和研究成果帶入其中,從而塑造了一個新清史學者視野中的乾隆形象,本書譯成中文出版,可以使熟知乾隆形象的中國學者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乾隆,也可以使一般讀者對乾隆及其時代有更全面的認知。

目錄


中文版序/Ⅰ
英文版序/Ⅳ
一 登 基/001
二 當 政/016
三 家庭、儀式和王朝統治/047
四 滿洲成功之困境/070
五 巡遊之治/098
六 帝國的擴大/123
七 文化巨人/154
八 清代的中國與世界/182
九 晚期的國家秩序與衰敗/209
結論 天之驕子,世之凡人/237
乾隆時期大事年表/247
書目介紹/250
索 引/266
譯者後記/273

《乾隆帝》選讀


一些人認為雍正的即位存有爭議。因此,雍正登基后,首要任務就是找到解決辦法,以免將來再出現同樣的風波,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公開建儲而產生的諸多問題。雍正想到的解決方法是秘密建儲,即由他自己而不是由八旗旗主會議共同選出繼任者,然後將其立儲這一事實公之於眾。但是對繼任者的確切身份予以保密,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的繼承者之間的爭鬥。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即1723年9月,他在紫禁城召集眾臣,告知他們他已選定繼承者,並將他的名字書於密詔,密封於一個小的錦匣內,然後將錦匣置於乾清宮中。但絕非隨便放在一個地方,而是置於十米多高的宮中最高處、王位之上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群臣皆知錦匣所置之處,也知道匣內所放何物,但是,時辰未到,誰也不能開啟錦匣。
雍正住在圓明園時,還將寫有繼承者名字的內容相同的一份密詔隨身放於圓明園,此事只有近臣張廷玉和鄂爾泰知曉。雍正七年,雍正患病,雖於次年病癒,但為防萬一,他還是採取了預防措施。如今,雍正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遂令總管太監前往內府取出密詔。密詔外用黃紙固封,背後書一“封”字。片刻之後,密詔取來,眾人聚集於雍正寢宮,張廷玉當著皇上的面,大聲宣讀了新皇之名。四個時辰之後,雍正駕崩。
在極為悲慟而政治局勢又非常嚴峻的情況下,皇家侍衛迅速返回大內,次日拂曉前新君的身份將在這裡予以確認。在群臣面前,領侍衛內大臣先在“正大光明”匾額后取出錦匣,然後莊嚴地呈遞給雍正四子寶親王。在父親辭世前幾天和幾個時辰前他被宣布為新君之時,他都陪伴在父親身邊。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他已胸有成竹。在他兩邊是他的兩個叔叔(允祿允禮)以及父親的兩個軍機大臣--漢人張廷玉和滿洲人鄂爾泰,他們前一夜也都守候在即將駕崩的雍正身邊。24歲的寶親王跪下,打開錦匣,取出了裡面的詔書。隨後,他啟開封條,打開了雍正於雍正元年所書之遺詔。如同撥雲見日,雍正所寫的繼承者的名字正是寶親王。放鬆之餘,新任天子癱軟在地(官方記載稱他在悲慟之中)。但在向朝廷重臣宣布他即位之時,他已恢復了平靜。
儘管一切顯得極富戲劇化,但是,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非常驚奇。眾人皆知寶親王弘曆最受雍正寵愛,其祖父康熙也最喜歡他。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還接受了嚴格的軍事以及繪畫、文學和書法訓練。1733年,他被授予親王銜,這不僅增加了他的個人威望和收入,同時也賦予了他新的責任。其他皇子雖然也被授予官職,有些還被封為親王,但是,沒人像弘曆那樣受寵。
未來的乾隆帝出生於1711年9月25日後半夜的北京,此時正值另一位著名的國王、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FredericktheGreat)出生整整一年。弘曆的父親已經有了三個孩子,他們雖然都度過了幼兒期,但是到1711年時,有兩個已經離世,只有7周歲的弘時存活下來。家族中另一個潛在的男性繼承者的到來自然令人頗為激動和欣慰。弘曆的生身母親當時還只是一個低級嬪妃,而在精英家庭中,生母的地位常常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但是,這一事實並沒能準確地預測出她兒子的未來。弘曆最終繼位使得他的母親成為中國歷史上受到頌譽最多的女性之一,本書第三章中將會對此進行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