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

湖北省十堰市轄區

鄖陽區,原名鄖縣,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複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以原鄖縣的行政區域為鄖陽區的行政區域,鄖陽區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金沙路1號。2014年12月17日,鄖縣正式撤縣更名為鄖陽區。截至2014年9月,鄖陽區轄16個鎮,5個鄉,1個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鄖陽常住人口為395222人。

鄖陽區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經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形若金魚,總面積3863平方公里。

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共發現各類礦產40餘種,其中20種礦產探明儲量。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2450億元以上。林面積186.92萬畝,森林覆蓋率32.3%,林木積蓄量157萬立方米。耕地面積60萬畝,生產木瓜、柑桔等。鄖陽區文物古迹有梅鋪猿人遺址、安城古銅礦遺址、韓家洲遺址、青龍泉遺址、鄖陽府學宮大成殿等,同時還走出了楊獻珍、李洪波、梅潔、張幼雲等名人。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20年4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歷史沿革


歷史事件

【中共安陽鎮黨小組設立】1926年6月20日,在武漢崇實中學讀書的鄖縣籍學生、中共黨員詹邦經從武漢回到鄖縣發展黨的組織。詹邦經等避開舊勢力統治森嚴的鄖陽城,奔赴人稱“小漢口”的安陽口發展黨員,開展農民運動。首先發展已回家的在襄陽鄂北中學讀書時接受進步思想的焦點等為中共黨員,6月23日,詹邦經以特派員身份在共產黨員焦點的家裡,即安陽口松茂堂藥鋪主持召開會議,宣布成立中共安陽鎮黨小組,隸屬中共湖北地方執行委員會,組長詹邦經,共有毛幫誥、趙奎甲、王世范、焦點、高子元(試三)、姚正清、郭富金、燕文耀(榮卿)9名黨員。安陽鎮黨小組是鄖陽(今十堰)地區成立最早的黨小組。(1967年丹江口水庫建設,黨小組舊址淹沒。) 
【中共鄖陽縣支部委員會設立】安陽鎮黨小組成立后,黨組織派遣黨員分頭開展活動,詹邦經帶領毛幫誥、趙奎甲、焦點3名黨員秘密進入鄖陽城,以進步知識分子較多的鄖陽城西關明誠小學為依託,發展黨員,擴大黨的組織,先後發展趙登秀(趙實)、趙登城(趙直)、燕若痴(定章)等12人為中共黨員。1926年7月1日,在鄖陽城西關明誠小學成立中共鄖縣第三個黨小組——中共城關鎮黨小組,城關鎮黨小組成立后,又先後發展江新民、陳文濱、胡南亭等為中共黨員。同年11月,在老城中南街縣學宮召開黨小組擴大會議,成立中共鄖陽支部委員會(代號“雲楊枝”),隸屬中共湖北區委,支部書記燕鳴軒,委員楊健、詹邦經、杞舜華。12月,鄖縣駐軍劉文瑞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中共鄖縣地方組織和國民黨鄖縣地方組織的革命活動開始公開。同月,共產黨員焦點在龍門成立中共龍門塘黨小組,余延松在黃龍鎮成立中共黃龍黨小組,陳杠在十堰成立中共十堰黨小組,楊健、趙尚九在圩坪黃畈成立中共黃畈黨小組,均隸屬中共鄖陽支部。到1926年底,鄖縣已成立1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黨員43人。1927年2月,中共鄖陽支部在鄖陽城天主堂上面百步梯共產黨員楊健家裡召開鄖縣黨組織代表會議。燕鳴軒、楊健、辛廷先、王少白、陳杠、江鏡如、杞舜華、燕聖域、趙尚九、詹邦經、胡南亭、燕榮卿、焦點、趙孔檜、余延松共15人代表全縣43名中共黨員出席會議。會議研究決定積極開展建黨工作,把小組擴大為支部;以安陽鎮為重點,發展農民協會。提出打倒貪官污吏、把民眾團體組織起來等口號。 
中共鄖縣黨組織建立后,就建立有聯絡站,並在各小組設聯絡員,以利互通情報。聯絡站負責收轉湖北區委以秘密代號“沈志偉”(中共湖北區委代號)“區楚豪”名義寄來的文件,鄖陽支部對上彙報工作和對下布置任務,則以“雲楊枝”的名義發出。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共鄖縣地方組織和以共產黨員占絕大多數的跨黨黨員組成的國民黨縣黨部均遭破壞。 
中共鄖縣地下黨組織聯絡站舊址(老城南角樓)
中共鄖陽支部委員會駐地舊址(縣學宮)
中共鄖縣地下黨組織聯絡點舊址(老城鐘鼓樓) 
【安陽農民暴動】1927年3月,安陽農民協會組織1000多名農會會員組成的遊行隊伍,手持棍棒、長矛、大刀等武器,高舉寫著“打倒保衛團、取消課石捐”等口號的三角旗,從泰山廟出發,準備到安陽口去砸保衛團,找團總趙文啟“算賬”。遊行隊伍剛出發時,山跟前村保董趙明煌給國民黨安陽保衛團趙文啟送信並出主意說:“你要做好準備,專照中間的學生打,他們一到安陽口就不好辦了!”趙文啟立即命令40多名團丁,分別埋伏在紅岩子、大橋子路卡處,阻攔遊行隊伍前進。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李光華高聲呼喊道:“只管往前沖,看他們敢把老子們怎麼樣!”在李光華等農會負責人的鼓舞下,隊伍繼續前進。埋伏在暗處的保衛團團丁,全部衝出來,把遊行隊伍攔截在紅岩子坎下,鳴槍向遊行隊伍示警。但是,遊行隊伍仍繼續往前沖。趙文啟下令保衛團向遊行隊伍射擊,李光華和農會代表劉拐手、何爪等8人當場壯烈犧牲,受傷多人,遊行隊伍被迫解散,安陽區農民協會遂解體。 
【中共鄖縣特區委成立】1930年4月,中共鄂北特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在宜城、鄖陽成立特區委,宋奎卿被派往商南趙川(今陝西省)做統戰工作。宋回鄖后遂把工作交給燕若痴負責。4月底燕按鄂北特委指示在縣城成立特區委,隸屬鄂北特委、河口中心縣委。特區委下轄3個支部,直至1931年6月紅三軍進入。燕若痴任書記。 
【鄂豫陝邊聯隊成立】1929年,中共鄖縣地方黨組織創建鄂豫陝邊聯隊,主要活動在瓜蝶鄉(今大柳鄉)一帶。瓜蝶化尹方家灣馬氏三兄弟(馬樹理、馬樹賢、馬樹光)在省立十一中學讀書期間,受中共鄖縣地方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傾向進步,痛恨地方惡勢力。1927年,馬氏兄弟中學畢業,作主賣掉家中24石稞(課)地,到河南買回7支長槍、6支短槍,組建了一支農民武裝,自稱馬營,隊伍很快壯大。1929年春,馬氏兄弟繳了宋二貢和2個護兵的槍,打死保衛團排長1名,繳50多支槍,馬營隊伍由2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馬氏兄弟的行為,引起中共鄖縣特別支部重視,特支書記宋奎卿和特支委員燕若痴、趙登城等先後前往馬營開展黨的工作,馬氏兄弟願意接受共產黨領導,隨即加入黨組織並成立大柳黨支部,馬樹理任書記,馬樹賢任委員,馬營遂改造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鄂豫陝邊聯隊,主要鬥爭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到1930年春,邊聯隊發展到500多人,長短槍500多支,機槍2挺,並建有手槍班,奉鄂北特委命令,邊聯隊改編一個營建制,並在大柳五台山建有槍炮廠,營長馬樹理。1932年5月,國民黨軍大舉圍剿,邊聯隊損失嚴重。馬樹理遂率邊聯隊部分成員歸順安陽趙文啟部(國民黨武裝),馬樹光任趙文啟部中隊長,大柳黨支部被破壞。1934年,馬樹理被紅二十五軍抓獲,與各沿途捕獲的罪大惡極的反動者一同被處決。 
【分贓嶺上戰日軍】1945年上半年,日本侵略者屢犯鄖縣東鄉疆土,國民黨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命鄖縣抗敵自衛團團長江治瀾挑選50多名英雄組成敢死隊,在鄖縣分贓嶺用大刀和其他輕重武裝大戰500名侵略軍並獲得勝利,敢死隊戰士無一傷亡。這是十堰地區在抗日戰爭期間與日軍的唯一一次正面交鋒,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光榮戰績。
【救護美籍女飛行員】1945年8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美國的一架轟炸機奉命轟炸南陽日本駐軍,不幸被日軍擊中,美籍駕駛員莫拉女校降落傘降落到鄖縣東梅鄉8保曹西溝村的龍廟嶺,被當地農民王書才、簡秀夫婦救起,並送交國民黨駐軍一一九師三五六團二營,轉送至大葉園防空聯絡員招待處,使莫拉徹底脫離險境。 
【中原突圍血戰南化塘】1946年6月26日,李先念、鄭位三率領中原軍區部隊在大悟宣化店打響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槍。7月13日,中原突圍左翼前衛部隊十三旅三十七團進至河南馬登鋪、李官橋等地擊潰守敵,七一八團進攻進出陝西咽喉荊紫關未克,三五九旅七一七團、七一九團進攻淅川,均因敵設堵未克。中原局為擺脫追堵之敵,迅速集結隊伍強渡丹江,繞道鮑魚嶺,取道南化塘,挺進陝南。14日,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渡過丹江,闖過荊紫關,激戰鮑魚嶺,突出重圍,進入陝南;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主力部隊由大石橋渡丹江,進入鄖縣梅家鋪,突破蔣介石設在丹江以東全殲中原部隊的防線,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但是,處在汛期的淘淘漢江吞噬了許多突圍戰士的生命。 
12月19日,中共鄖縣地下支部書記張鴻盛派張國榮前往鄖西縣城,向解放軍報告鄖陽城內敵人的防務情況。21日,在鄖西城內召開部署解放鄖陽城作戰會議,隨後傳出解放軍要在鄖西城先過元旦的消息,實際謀劃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城之計。29日傍晚,四縱十二旅34團、36團突然兵分兩路從鄖西出發,揮戈東向,直指鄖縣。36團沿兩鄖大道經火車嶺、界牌關進入青曲境內,直逼老君殿;34團則越過八道河進入大柳,夜行50多公里,到達青曲尖疙瘩。30日清晨,34團、36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上下夾擊向老君殿發起衝鋒,一舉攻克老君殿,守敵一部逃過漢江,一部被俘。人民解放軍繳獲小鋼炮1門、槍100多支。守城縣保安大隊聽說老君殿失守,慌忙棄城逃往漢江以南地區。 
攻下老君殿的36團經洪門,到大堰,繞桂花,挺進東菜園;34團經沙子溝,到小河溪,取道后店子,直達榆樹林,下午3時30分,34團、36團幾乎同時分別從北門、東門進入鄖縣城,守敵潰逃,鄖縣城解放,但渡河船隻幾乎都被國民政府集中到漢江南岸。
30日夜晚,34團組織綁紮竹排,並派會鳧水的同志趁夜晚偷渡漢江,拖得兩隻小船,又從上游找來了一隻小船。31日拂曉,我軍利用小船、竹排、腰盆等,從上游小河西處渡漢江,並快速向敵前沿陣地發起強攻,敵向十堰方向狼狽逃竄。鄖縣成為繼鄖西之後湖北省獲得解放較早的縣。 
【中共鄖縣縣委、鄖縣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月1日,成立中共鄖陽縣委員會,隸屬四地委,縣委書記黃文仲,組建鄖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四專署,縣長侯鋒。縣委駐鄖陽城察院巷,政府駐中大街。同年春,鄖縣獨立營和農會、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成立,並成立13個區級黨政機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鞏固。
【陝南區黨政軍領導機構在鄖縣成立】1948年5月2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對中原區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原轄鄂豫、皖西、豫皖蘇、桐柏、江漢和豫陝六個行政區中的豫陝鄂劃分為陝南和豫西兩個省級行政區。均屬中原局、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6月7日,中共陝南區黨委、行署、軍區在鄖縣城關正式成立,汪鋒任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兼任行署主任,劉金軒任陝南軍區司令員。轄鄖陽、安康、漢中、商洛4個地區36個縣市,面積970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1949年11月,機關移駐陝西省漢中南鄭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在鄖陽市成立】1949年5月1日,陝南區奉中原前委命令,以陝南軍區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9軍(兼陝南軍區),軍長劉金軒,第一政治委員張邦英,第二政治委員汪鋒,副軍長陳先瑞,副政治委員李耀,參謀長薛克忠,轄55師,57師和兩鄖、商洛2個軍分區。12旅改編為55師,師長符先輝、政治委員張明,副政治委員王文英,參謀長孔勛,政治部主任王文英(兼),轄163團、164團、165團;17師改編為57師,師長張復振,政治委員張文彬,副師長張仲良,副參謀長張居蘋,政治委員徐又彬,下轄169團、170團、171團。每個團約3000多人。同日,誓師兩進,解放全陝南,隨後發起白竹坪戰役,關埡子戰鬥、牛蹄嶺戰鬥。1950年1月7日,陝西省全境解放。12月,19軍軍部移防西安兼陝西省軍區。

建制沿革

原鄖縣位於十堰市北部,三面環抱十堰城區,國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63萬人口。原鄖縣和十堰建制古來一體,之間的行政關係變革,歷經了十堰隸屬鄖縣(公元1476年—1967年)、十堰從鄖縣分離(1967年—1994年)、十堰管轄鄖縣等三個階段,期間不論隸屬關係如何變遷,原鄖縣與十堰源遠流長的地緣歸屬、業緣關係和血緣紐帶不曾割裂。 
鄖本鄉名,置關於鄉,曰“鄖關”。鄖縣以漢水“長利”有“鄖關”而得名。
鄖縣在夏時,為豫州之西域。
商時,武王伐紂,聯合庸、盧、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諸國。鄖縣西南境內有渚河,古稱“庸水”,屬庸國轄地。
西周時期為周的疆域。春秋時,楚子伐麇,至於錫穴(今五峰轄地),故為麇國故地。后楚師滅麇國、絞國,鄖縣境地遂屬於秦。
秦統一六國后,隸益州漢中郡。漢因秦制,錫屬益州漢中郡,於鄖縣境地置長利縣。 
西漢長利有“鄖關”,與錫並屬漢中郡。東漢建武六年(30年),長利併入錫縣,仍屬漢中郡。
三國時,鄖縣屬魏興郡。魏在錫立堵陽縣(今縣西25公里處韓家洲)。晉太康四年(283年)析錫縣復漢長利縣。太康五年(284年),改長利縣為鄖鄉縣,屬魏興郡,縣境內魏興郡的鄖鄉縣屬地,隸荊州。
南朝,鄖鄉縣屬梁州魏興郡。齊時,分魏興郡,東境屬上庸,郡北境置齊興郡,又分鄖鄉縣置齊興縣,為齊興郡治,領六縣,在縣境為齊興、鄖鄉二縣,屬梁州。梁太清元年(547年),於梁州齊興郡置興州,改齊興郡為南始平郡,后復改為齊興。興州所領在縣境為齊興郡的鄖鄉、齊興二縣。為廣福郡所領廣福縣。廣福當分齊興置,而鄖鄉為興州及齊興郡治所。又置鄖州,所領郡縣無考。西魏改梁興州為豐州。
隋廢廣福郡,改廣福縣為安福縣,與鄖鄉縣同屬豫州淅陽郡。
鄖陽區
鄖陽區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南豐州,領鄖鄉、安福、堵陽三縣。堵陽當分鄖鄉置(在今鄖縣內),又分鄖鄉縣置長利縣(在今鄖西縣境)。武德八年(625年)廢南豐州,以鄖鄉、堵陽、安福屬均州。唐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並省長利入鄖鄉,廢均州,以鄖鄉縣屬淅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淅州復置均州。鄖鄉縣屬均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唐乾元年(758年)復為均州,隸山南東道。
宋時,鄖鄉縣仍屬均州武當郡,隸京西南路。宋末省上津縣入鄖鄉縣。
至元十四年(1277年),鄖鄉縣改鄖縣,屬均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復置上津縣。成化十二年(1476年),於鄖陽城置鄖陽府,又分鄖縣南門保置鄖西縣(即唐時長利縣故地)。於是,鄖縣疆域與其他5縣合為鄖陽府治,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布政使司等,鄖縣屬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滅亡。
民國時期,鄖縣先後隸屬湖北省襄陽道鄖陽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3年(1934年),改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1947年)12月30日,鄖縣城解放,時屬豫陝鄂第四專署(兩鄖專署)。
鄖陽區掛牌
鄖陽區掛牌
1950年3月,劃歸湖北省建制,隸屬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2年12月,鄖陽、襄陽專署合併,鄖縣改屬襄陽專署所轄。1965年6月,國務院批准恢復鄖陽地區行政公署建制,鄖縣復歸鄖陽專署。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鄖陽地區行政公署與湖北省十堰市合併,實行市縣體制。鄖縣隸屬十堰市所轄。
1996年5月,白浪、譚山撤鄉設鎮。調整后,鄖縣轄14鎮12鄉:城關鎮、安陽鎮、白浪鎮、鮑峽鎮、茶店鎮、胡家營鎮、劉洞鎮、柳陂鎮、梅鋪鎮、南化塘鎮、青曲鎮、楊溪鋪鎮、譚山鎮、安城鄉、大柳鄉、大堰鄉、東河鄉、高廟鄉、桂花鄉、黃柿鄉、五峰鄉、遼瓦鄉、青山鄉、葉大鄉、葉灘鄉、白桑關鎮。境內有農場、林場各1個。面積3863平方千米,人口約63萬人。縣政府駐城關鎮。1999年12月,青山鄉撤鄉建鎮。至此,鄖縣轄15個鎮、11個鄉。
2001年4月,鄖縣將26個鄉鎮調整為18個:撤銷大堰、東河、遼瓦、安城、高廟、黃柿、桂花、葉灘8個鄉鎮,分別與城關、胡家營、柳陂、五峰、白桑、南化、楊溪、葉大合併。保留安陽、青曲、梅鋪、茶店、譚山、白浪、大柳、青山、劉洞、鮑峽10個鄉(鎮)和原種場、紅岩背林場2個場。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以國函[2014]118號文件正式批複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 
2014年12月17日,十堰市鄖陽區正式掛牌成立。 鄖縣改區后,十堰實現由“山城”向“山水城”的跨越,十堰城市版圖面積將增加到5056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增加到120萬人。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鄖陽區在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鄖陽區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徑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公里,形若金魚。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陝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陝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鄖陽區城關鎮(古為鄖陽府城),位於漢江北岸,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鄖陽區為湘鄂西片區。 

地形地貌

鄖陽區地處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北部(小部分在十堰市西部)秦嶺南坡與大巴山東延余脈之間,漢水上游下段,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鄖陽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沿,漢江上游下段,秦嶺巴山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北部屬秦嶺余脈,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漢江谷地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區。漢江橫貫中部,還有堵河、滔河兩大支流。鄖陽區的山場、耕地、水域、道路和村莊分別占國土面積的81.2%、10.3%、4%、4.4%,大體構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

氣候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824毫米,年均溫13~16℃。

水文

鄖陽區共有大小河流766條,河流總長3351公里,主要河流有漢江、滔河、堵河、曲遠河和將軍河,漢江自陝西白河縣入境,流經鄖陽區9個鄉鎮後進入丹江口市,將鄖陽區分為南北兩部,境內全長136公里;堵河自房縣進入鄖陽區葉大鄉,在柳陂鎮匯入漢江,境內全長55公里;滔河從陝西商南入境,流經鄖陽區3個鄉鎮,在梅鋪注入丹江河,境內全長84公里;曲遠河發源於鄖陽區,流域面積15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57公里,在青曲鎮匯入漢江;將軍河發源於鄖陽區,流域面積55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55公里,在胡家營鎮匯入漢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共發現各類礦產40餘種,其中20種礦產探明儲量。全縣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2450億元以上。各類礦產、礦田、礦點、礦化點220多處,分別佔十堰地區已發現礦產50種和礦產地566處的80%和38.9%。其中: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鈦、錳、金、銀、銅、鉛、鋅、鎳、鉬、鋯、鈮、鋇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硫鐵礦、磷礦、重晶石、白雲石、綠松石、蘭石棉;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大理石、滑石、石英石、明釩石、硅石、塗料土、板石、石墨、建築石料、粘土、河砂等;能源礦石有石煤、鈾;水氣礦產有地下水、地下熱水。
鄖陽區礦產資源在空間上的分佈大體可劃分為五個成礦帶:1、梅鋪到大柳的礬礦、磷礦、重晶石、大理石及其他非金屬成礦帶;2、伏山、雲彩山到大龍山以鐵、岩金為主的成礦帶;3、滲灌流域礦金礦帶,其砂金儲量超過10噸;4、紅岩背—上陽陂——雲蓋寺—火燒寺一帶的綠松石成礦帶;5、許家坡到鋪子門、董家灣、李家灣、上塔的多金屬礦產成礦帶。
鄖陽區大、中、小型礦床50餘處,其中特大型礦床2處,即安陽老虎道白雲岩礦、青山碾子坪白雲岩礦;大型礦床5處,主要有世界稀有的鮑峽雲蓋寺綠松石礦,青山王家溝大理石礦等;中型礦床19處,主要有佛山——雲彩山磁鐵礦,大柳礬礦,柳陂秦家溝金礦,茅窩金礦,吳家梁磁鐵礦,鮑峽鋪子門—安城的多金屬礦床,董家灣—徐家院的銅鉛鋅礦,黃家溝、西峰、肖家河、前房、彌院寺、花栗灣、黃家坪、茅窩、板昌嶺、王家溝、滔河等地的礦金等。

水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有水面22.8萬畝,可養水面在16.5萬畝以上,佔總水面的72.6%。境內有大面積的漢江河谷沿岸的許多河灣庫叉及914座小型水庫,2772口塘堰,總面積為15114畝。境內自產魚種,有5目9類41種。有23種名貴魚,如漢江翹嘴鮊魚等。

林業資源

鄖陽區總面積3863平方公里,其中林面積186.92萬畝,森林覆蓋率32.3%,林木積蓄量157萬立方米。經濟林22.9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12.3%,特種林佔2.5%,境內樹種有70種,141屬,299個品種,其中幼林面積占近50%。

土地資源

鄖陽區地處鄂西北漢江上游,系秦嶺、大巴山余脈之間。鄖陽區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為579.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佔10.4%;山場面積496.68萬畝,佔85.7%;水面面積22.77萬畝,佔3.9%。
截止2007年,鄖陽區農用地面積4235216.6畝,其中耕地面積591739.6畝,園地146574.3畝,林地3302416.3畝,其他農用地面積194486.4畝;建設用地總面積135889.3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區115166.9畝(當中城市用地5490.3畝),交通運輸用地面積8249.2畝,水利設施用地12473.2畝;未利用地面積1366919.6畝。

水資源

鄖陽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29毫米,徑流深263.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0.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4.12億立方米,扣除兩者重複計算水量4.12億立方米,鄖陽區水資源總量為10.17億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26.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人均水資源量1721立方米,比中國平均值偏少30%,比全省平均值偏少15.6%,耕地畝均水資源量2012立方米。比中國平均值偏多6.6%,比全省平均值偏多19.8%。鄖陽區過境客水豐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31.11億立方米,主要是漢江為271.41億立方米,堵河和滔河分別為58.6億立方米和1.1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44.20億立方米,其中漢江339.50億立方米(含堵河),滔河4.7億立方米。
在鄖陽區766條河流中,水能資源理論總蘊藏量89812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39608千瓦,佔總開發量的44.1%。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滔河、曲遠河和將軍河,理論蘊藏量為62960千瓦,占鄖陽區總量的70.1%,可開發量為32571千瓦,占鄖陽區可開發量的82.2%,占鄖陽區理論蘊藏量的51.7%。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鄖陽區轄16個鎮,3個鄉,1個林場。 
行政區人口面積(K㎡)政府駐地下轄居委會村委會
城關鎮103500178.8石橋巷北門、廣場、中嶺、東嶺、興鄖、體育場、鄖陽、開恥嶺、菜園、武陽嶺、牧場溝、紅橋、金崗、觀溝、馬場關、洞耳河、堰河、桃花溝、黃士梁、響耳河、后廟、翻山堰、紅和、桑樹埡。
柳陂鎮29000250新集鎮商業街、易家埡、大橋、山跟前、興盛、朱家灣、挖斷崗、白鶴鋪、王家學、馬蹄溝、朋儒、舒家溝、青龍山、劉家橋、亮子灣、高嶺、軒家溝、黃坪、金礦、吳家溝、周家灣、彭家崗、肖家灣、梯子溝、腰嶺、遼瓦、史家、馬鞍、韓家洲、崩灘、黎家店。
茶店鎮2300099長嶺經濟開發區茶鎮、長嶺溝、蔡家嶺、二道坡、長坪、王家灣、花廟溝、曾家溝、大嶺山、櫻桃溝、茶店.大嶺山
譚家灣鎮26000159.6譚家灣水樂園社區、十方院、譚家灣、核桃樹埡、西茶亭、東茶亭、陳家墁、香爐山、五道嶺、圩坪寺、正河、龍泉、黃畈、青山。
青山鎮23631131.5青樹溝青樹溝、龔家院、白果樹、柏臘樹、彭家窩、秦家溝、蓼池、錢家河、九里崗、白石坪、萬家坪、琵琶灘、周家河、水泉溝、元嶺山
鮑峽鎮31218388鮑家店鮑家店、鮮魚寺、遼坡、姚家、花園、郭家店、大廟、大堰溝、力家溝、分水嶺、東溝、何田、水西、余家、樺櫟崗、洄水、趙灣、軍家坪、雞公河、高橋、楓池、大墩子、孤山、陳灣、蒼浪。
楊溪鋪鎮35875248.8趙家坡財神廟、楊溪鋪、關門山、清涼寺、卜家河、伏山、羅溝、鐘山、劉灣、雲彩山、鮑溝、田龍、烽火、雷家、青白、農業隊。
安陽鎮32688205呂家居峪、槐樹、前灣、余咀、鍾家河、標湖、小細峪、西堰、老虎道、大峪、橫山、安陽口、青龍、龍門塘、小河、李營、陳營、寨溝、二龍山、冷水廟、大柏樹、王莊、羅河。
青曲鎮23631165曲遠河曲遠河、安溝、彌陀寺、韓家溝、洪門鋪、周家窪、西溝、魏家鋪、油坊溝、巷子口、王家山、魏家溝、楊家溝、店子河、鄭家河、周家窪、尖疙瘩、老灣。
白桑關鎮34912210白桑關白桑關、秀峪溝、石門凳、麻花鋪、戰馬溝、龍頭、白竹溝、猴猿溝、柏營、淘溝河、白灣、陽坡、楊家河、六子溝、麻峪、高廟、龍譚溝、李家河、孟家河、鄭家堰、梅子營、中溝、東良河、莊房。
胡家營鎮22165210宋家坪將軍河、麒麟、白塔、兩河、陳庄、富家、土地、交元、洞溝、大橋、南溝、洄水、凍青、店子、胡家營、漆溝、木瓜、上紅、沙溝。
南化塘鎮57000417南化塘南化、關帝、化山、鹽池、杜家河、鄭家、青岩、玉皇山、大桑樹、西河、羅堰、碼頭、寺泉、樓房溝、長新、玉皇觀、大坪、江灣、東溪、謝家溝、李庄、磊石河、馬縱嶺、三道梁、長富溝、黃柿坪、周庄、觀溝、油桐場。
譚山鎮29740120羊皮灘高楊、徐家、東嶽、腰庄、西王、烏峪、嚴嶺、塘城、八龍廟、魚塘河、金家、后河、柴灣、甲坑、攔門、羅台、柳泉、新合。
梅鋪鎮25000109梅家鋪梅鋪、全灣、時家溝、高溝、圩坪、王河、曹西溝、孫家窪、西溝口、大坪、財神廟、李家灣、盤道、董家台、李家溝、楊營、草廟嶺。
劉洞鎮1638085.6劉家灣劉洞、毛坪、駱庄、楊河、黃溝、鵓鴿、江峪、白馬、孔溝、姚溝、五泉、楊台、程營、廟坪、李家
白浪鎮1100060.6程家台丹江、白浪、郭溝、洋溪溝、袁家溝、會溝、寺溝、東溝、楊溝、葉庄。
五峰鄉34000237南北峰南北峰、紅椿溝、西峰、東峰、肖家河、黑灘埡、花瓶溝、雙廟、石門、安城溝、彭家灣、尚家河、鮑家河、大石溝、下三岔、蒿坪、曹家灣、小石溝、上塔、張家樓、黑家灣、大樹埡。
大柳鄉13639362楊家村楊家、十字、左溪寺、黃龍廟、扛子溝、雙坪、白泉、大柳樹、松樹灣、餘糧、華家河、金塘。
葉大鄉17000334.7白家坪花蛇、皮古、閔家、龍壇、門樓、鐵鎖、毛河、麻池、新潮、楊柳,虎眼、葉灘、太山、茶場、王良、蘭家、月亮、舒家。
紅岩背國營林場1038043東溝東溝、余河
經濟開發區2134045長嶺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鄖縣總人口584315人,其中:城關鎮75147人,安陽鎮34096人,楊溪鎮22090人,青曲鎮24576人,白桑鎮12833人,南化鎮32575人,白浪鎮11510人,劉洞鎮17897人,譚山鎮29488人,梅鋪鎮27607人,青山鎮18359人,茶店鎮24764人,柳陂鎮36063人,鮑峽鎮21723人,胡家營鎮23595人,桂花鄉12246人,大堰鄉16469人,大柳鄉14195人,高廟鄉19021人,黃柿鄉20580人,遼瓦鄉16329人,安城鄉19796人,五峰鄉14413人,東河鄉9247人,葉大鄉8093人,葉灘鄉9414人,原種場11081人,紅岩背林場1108人。
截至2011年,鄖縣年末總人口63.61萬人。其中:女性人口30.97萬人,男性人口32.6萬人。鄉村人口41.92萬人,城鎮人口21.69萬人。城鎮化率達34.1%。2011年出生人口8250人,死亡人口2261人,年常住人口55.53萬人,2011年從業人員35.9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4.18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31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95萬人。在崗職工23597人。
2021年 7月12日,十堰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鄖陽常住人口為395222人。

經濟


截止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6.9億元,增長5.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億元,增長3.1%;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03.5億元,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1億元,增長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3億元,增長12.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1元,增長9.0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5元,增長10.64%。

綜述

2010年,鄖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92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09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627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162268萬元,增長23.6%;第三產業增加值142368萬元,增長14.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0.7:36.9:32.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7845元,增長24.2%。 
2011年,鄖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974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8443萬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203348萬元,增長22%,其中工業增加值187695萬元,同比增長20.8%;第三產業增加值167953萬元,增長14.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1.2:37.7:31.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9719元,增長23.8%。 
2016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693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806萬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00809萬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383324萬元,增長7.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2:40:3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7727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504176萬元,增長3.62%(按可比價計算),其中農業產值271244萬元,林業產值39582萬元,牧業產值178119萬元,漁業產值619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036萬元。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8.07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面積50.75千公頃,總產量201965噸。經濟作物面積37.32千公頃,其中棉花面積71公頃,總產量72噸;油料作物面積13.72千公頃,總產量22081噸;中藥材類播種面積3590公頃;蔬菜及食用菌面積18871公頃,總產量382547噸;中藥材類播種面積3591公頃;蔬菜及食用菌面積18871公頃,總產量382547噸;茶葉產量合計476噸,其中綠茶469噸;園林水果37841噸;食用堅果2299噸;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920公頃,年末果園面積2262公頃。 
畜、牧、漁業穩步增長。全年大牲畜出欄12031頭,豬出欄50.22萬頭,羊出欄8.76萬隻,家禽出欄207.27萬隻。全年畜禽肉產量2191噸,豬肉產量38224噸,牛肉產量1804噸,羊肉產量1068噸。禽蛋產量11519噸。水產品產量3170噸,其中:淡水捕魚產量1470噸,淡水養殖產量1615噸,增值漁業產量85噸。
農村生產條件逐步提高。全年擁有耕地資源面積49959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520公頃,擁有鄉村勞動力36.28萬人。農村用電量10460萬千瓦小時,化肥使用量(折純量)25343噸。 
1.香菇產業。建成了集菌種研發、香菇四季種植、深加工、出口產加銷一體化的香菇全產業鏈,採取“龍頭企業+扶貧車間+村級合作社+農戶”模式,在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配套建設香菇產業種植示範園1300畝,打造了“香菇小鎮”。在譚家灣鎮建設來了鄖陽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園,目前已入駐十堰市昌欣香菇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5家企業,引領鄖陽發展四季出菇,實現智能化、工廠化生產。在19個鄉鎮建設自動化香菇制棒車間24個、各類菇棚4.9萬個。2020年全區生產香菇3500萬棒,產鮮菇3.755萬噸,實現年產值30億元,出口創匯6千萬美元,帶動3萬餘人就業,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香菇產業成為全區覆蓋面最廣,帶動力最強、科技含量最高的優勢產業。
2.蔬菜產業。全區蔬菜分葉菜類、白菜類、甘藍類、根莖類、瓜菜類、豆類、茄果類、蔥蒜類、水生類及其他蔬菜,常年基地保有面積9.5萬畝,全年播種面積28.4萬畝、產量39.6萬噸。其中,設施蔬菜面積6萬畝、產量10萬噸,加工菜基地3萬畝。鄖陽區是“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基地示範縣”,是十堰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3.水果產業。現有17大類70多個品種。以柑橘、桃子、櫻桃、草莓大宗品種為主,部分梨子、李子、柿子、棗子、葡萄、杏子、獼猴桃、無花果、楊梅、藍莓、枇杷、桑椹、石榴等品種。總栽培面積16萬畝,總產量10萬噸左右。
4.畜牧業。畜牧業蓬勃發展,目前全區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規模豬場409個,牛場217個,羊場606個,蛋雞場183個,肉雞場93個,2020年全區生豬飼養量103.34萬頭,家禽飼養量595.86萬隻,畜牧產值19.68億元,畜牧產值較2015年增長30%,成功引進新希望集團在我區投資新建60萬頭生豬產業園,全面穩固了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稱號。 
5.茶葉產業。基地面積6.5萬畝、採摘面積3.5萬畝,產量1500噸。茶產品主要有扁形茶、針螺形茶等綠茶系列,近兩年開始生產紅茶品種。全區茶葉加工廠有28家,規模以上的加工企業有湖北鄖陽京水源茶業有限公司、湖北誠者茶業有限公司兩家。我區茶場中已商標註冊的商標有6個,為“青山鳳舌”、“桂龍雲劍”、“茅塔雲劍”、“迷魂嶂”、“鄖龍”、“良春”等;獲得中國國際名茶稱號的有兩個(青山鳳舌,青山翠毫),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的一個(青山鳳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茶有3個(青山鳳舌,青山翠毫,桂龍雲劍),獲得省級名牌產品兩個(青山鳳舌,迷魂嶂雲劍),獲得省級金獎12個,國家級金獎8個。 
6.林果類產業。核桃,種植面積14萬畝、產量450噸,主推品種以“清香”核桃和新疆薄殼核桃為主。木瓜,基地面積14萬畝,結果面積8萬畝、產量3500噸。主栽品種為“鄖陽光皮木瓜”,為葯食同用,已上報“國家地理保護產品”。全縣共培育木瓜協會及專業合作社12家,輻射帶動農戶6.5萬戶,建立木瓜示範基地5萬畝。油橄欖,栽培面積3萬畝,在經濟開發區建有鑫欖源油橄欖加工廠一個。油茶,面積1.5萬畝、產量500餘噸,以民間小作坊加工茶油為主。油牡丹,面積2000畝。目前尚處於小面積發展階段。桑蠶,栽植高峰時面積達2萬畝、蠶繭產量400餘噸,現已萎縮,代表性的村為胡家營鎮土地溝村,全村桑蠶種植面積1500畝,是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花椒,栽培面積2000畝,板栗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600噸,品種以羅田大板栗為主。烏柏子,產量130噸。生漆,2300公斤。油桐子,5萬畝、產量1000噸。竹產業,面積1.5萬畝,年產竹筍50噸。 
7.中藥材產業。我區山場面積遼闊,立體氣候特徵明顯,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葯庫”之稱。據調查統計,全區中藥材資源有192科606種,總蘊藏量10559噸,其中植物類藥材132科511種,存量10335噸。李時珍《本草綱目》所列的1800多種中草藥我區就有400多種,特別是連翹、南蒼朮、小柴胡等藥材位居全國之首,種植面積近20餘萬畝,產量3萬餘噸。其中,芍藥、黃姜、二花、丹參、板藍根、菊花、小柴胡等種植面積10萬畝,野生連翹7萬畝。在鮑峽鎮、胡家營鎮、紅岩背林場、五峰鄉、葉大5個鄉鎮,以種植油牡丹、芍藥、七葉一支花、蒼朮、杜仲、桔梗、天麻等藥材品種為主,其中天麻栽培面積2000餘畝產量200餘噸,五味子1萬畝,2015年“鄖陽天麻’申報為“國家地理保護產品”。全區現有長江醫藥、湖北新峰葯業、湖北天聖葯業和十堰市宏康醫藥龍頭企業4家。 
8.優質糧油產業。胭脂米:主要分佈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鮑峽鎮大墩子、趙灣等高山村,現已申報為“國家地理保護產品”標識。加工品種主要有“鮑溝貢米”、“安陽大米”、“胭脂米”。其中,漢江綠谷2018年在全區流轉水田2萬畝按照有機標準生產優質稻。紅薯,全區種植紅薯10萬畝、產量3.2萬噸(五折一)。我區是全省10個紅薯板塊大縣之一。建立有“鄂魯粉絲”和湖北吉壇食品2個大型紅薯加工企業。優質雜糧:主要以黃豆、綠豆、蠶碗豆、紅小豆為主,種植面積6.5萬畝,主要以湖北向上食品有限公司為主。 
9.水產養殖業。鄖陽區現有水域灘塗面積23333.33ha,小(二)型以上水庫97座733.33ha,塘堰、精養魚池600ha,可養水面5773ha;各種魚類88種,擁有以鮊、鱤、鰱、鱅、鱖、銀魚為主的40多種經濟魚類,漁業資源十分豐富。2020年全區退捕禁捕工作開展以來,涉及區境內漢江鄖陽區段翹嘴白、堵河鱖類兩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及保護區以外水域,退捕禁捕水域內從事合法捕撈生產作業漁民845戶全部上岸清繳補償轉產完畢,健全了常態化監管機制。2020年全區漁業產量300噸,擁有南化羅非魚養殖場等漁業基地200餘個,龍蝦養殖基地22個,年捕撈龍蝦7噸左右。

第二產業

2020年,鄖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803222萬元,同比增長4.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7212萬元,同比增長3.0%。按經濟類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9969萬元,同比增長42.5%,民營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683253萬元,同比增長3.0%。按企業性質:輕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894401萬元,同比增長4.5%,重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908821萬元,同比增長4.5%。
2020年分行業看:汽車製造業實現產值904866萬元,同比增長8.7%;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產值766207萬元,同比增長6.9%;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實現產值203872萬元,同比增長3.3%。化工業實現產值103812萬元,同比下降24.3%;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水泥)實現產值172252萬元,同比下降8.4%;醫藥製造業實現產值106458萬元,同比下降4.0%。
2020年受疫情影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03319萬元,同比下降4.4%,較上半年收窄7.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63648萬元,同比下降15.4%,較上半年收窄1.8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9年,全區投資施工項目29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10個,新開工項目112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35180萬元,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6250萬元,同比下降24.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62339萬元,同比增長12.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426591萬元,同比增長15.9%。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三產業投資結構比為2.3:27.6:70.1;民間投資完成98.2億元,同比增長16.7%,佔總投資的48.2%;2019年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77735萬元,同比增長15.77%,全區資質房地產企業單位數14個,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8.01萬平方米,增幅31.1%,商品房銷售面積12.69萬平方米,增幅36.69%。 
2019年全區消費市場供需平衡,健康發展。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2918萬元(四經普調整后1355441萬元),同比增長12.78%。
分城鄉看,城市零售額為651897萬元,同比增長10.2%,農村零售額為351021萬元,同比增長17.4%。分行業看,住宿餐飲營業額為138684萬元,同比增長12.9%;批發零售銷售額為864234萬元,同比增長12.6%。
2019全年,實現招商引資項目52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0.5億元;全年實現外資出口額70615萬元,同比增長59.5%,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189萬美元,同比下降57.1%。

國內貿易

2016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5180萬元,同比增長14.4%。 

招商引資條件

地域位置條件
鄖陽是中國地理“雞心”。鄖陽位於中國雄雞版圖的心臟,附近有地名叫雞心嶺,東聯道教聖地武當山,西接“華中屋脊”神農架,南鄰“亞洲天池”丹江口,北鄰“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鄖陽屬於十堰市,從十堰武當山機場到北京、杭州、青島、上海、深圳、廈門、南寧、銀川等23座城市均已開通航線,飛行時間均在120分鐘左右。 
鄖陽是鄂豫陝渝交匯中心。鄖陽地處鄂豫陝交匯點,區內白浪鎮有“一腳踏三省”之稱。鄖陽、襄陽、南陽三陽開泰,其中鄖陽是中心。乘坐飛機,45分鐘到武漢、西安,90分鐘到重慶、成都;走高速公路,3小時到西安、重慶,5個小時可到武漢、鄭州;武西高鐵建成后,40分鐘到西安,2小時到武漢。 
鄖陽是十堰發展核心。鄖陽城區到十堰老城區20公里,2014年撤縣設區以來,已基本實現同城一體化發展,十堰市委、市政府擬搬遷至鄖陽區,是十堰發展的核心區,也是十堰高新區。已建成鄖十一級路,正在建設快捷通道和武西高鐵十堰北站,現在走鄖十一級路,10分鐘可到武西高鐵十堰北站,30分鐘可到武當山機場;快速通道建成后,到武西高鐵十堰北站和武當山機場均可縮短一半時間。 
資源條件
自然資源。全市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品牌達174個。43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認證。獲“三品”認證基地面積230.8萬畝。100多個產品在國際國內大型農博會和評審會上獲獎,40個產品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48個產品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8個農產品獲“中國馳名商標”。其中,鄖陽有木瓜基地20萬畝,年產鮮木瓜30萬噸;全市年種植紅薯40萬畝左右,年產量在120千噸。鄖陽自然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藥物1892種,789種生於鄖陽,占植物種類的72.12%,堪稱“中華葯谷”。鄖陽四季分明,空氣濕度適宜,是業界公認的香菇生產“黃金地帶”。 
人力資源。鄖陽區有63萬人,樸實厚道、吃苦耐勞、善於學習,在各個行業都有一大批熟練掌握相應技術的工人。同時,距離鄖陽區25公里的十堰市有4所大學、9所中職,每年招生1萬多人,60%的學生在十堰市就業。 
市場資源。鄖陽區周邊500公里左右的省會城市有4個,地級城市66個,1.8億人,有便捷的交通網帶和龐大的消費市場。 
產業情況
鄖陽歷史文化悠久,經濟充滿活力,通過優生態、強基礎、調結構、促改革、興產業、防風險、尊法治、惠民生、修人文、補短板,著力建成“全市經濟的績優極,扶貧的領先極,生態的示範極,改革的先導極,文化的支撐極。”全區緊緊圍繞綠色裝備、汽車及零部件、大健康、文化旅遊及特色扶貧產業,力爭到2021年,實現“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過100家、10億元以上企業過30家,打造產值過百億產業集群3個,形成過近千億產業規模”的“個十百千”產業發展目標。 
綠色裝備產業。鄖陽區緊緊圍繞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以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轉變建築產業發展方式、建設綠色生態節能建築為中心任務,以優勢企業為核心,全力培育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綠色建築產業集群和產業聯盟。擁有深港環保、萬潤新材料、華林杭蕭、北京嘉博文等100餘家綠色裝備製造業企業,初步形成以華林杭蕭、華新水泥等企業為龍頭的新型建材產業園區和以天神、萬潤等企業為龍頭的新材料產業園區。力爭用五年時間將鄖陽區打造成鄂西北綠色裝配製造產業聚集區、示範區,實現綠色裝配製造產業年產值200億元以上。 
汽車產業。十堰作為中國商用車之都,是湖北省乃至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擁有發展商用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先天優勢。目前鄖陽區汽車及配套企業共計80餘家,其中湖北大運集團、神河集團和杜德起重等3家企業具有整車生產資質。2018年汽車及配套企業年產值107.7億元以上,佔全區工業總產值43.9%。鄖陽區加快發展汽配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託大運、杜德起重、神河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專用車、整車產業;依託東風公司,推動中小汽車零部件產業向精、特、專、新、輕方向轉型升級;支持大運、神河、馳亞、萬潤等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產業,緊密對接“中國製造2025”,推動智能製造,提升價值鏈,到2021年汽車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建成鄂西北機械加工業次中心和新能源汽車重要生產基地。 
大健康產業。健康產業是一種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涉及醫藥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諮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目前我區境內有中國醫藥工業百強的上市公司天聖醫藥、新三板掛牌企業長江醫藥、兵兵醫藥等多家製藥企業,還有渝川食品、緣芝源、兆健木瓜等多家食品深加工企業,力爭到2021年,生物醫藥和綠色食品產業產值過200億元,其中綠色食品加工業產值達80億元,生物醫藥產值達120億元以上,建成十堰市最大的食品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文化旅遊產業。鄖陽旅遊資源豐富,旅遊開發強勁有力,境內有景點120餘處,物質文化遺產92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300多項,有以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化石群、青曲彌陀寺“鄖縣人”遺址等為代表的遠古生物資源;以遼瓦店子遺址、韓家洲古戰場遺址等為代錶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蓄水后,環城區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是漢江最佳水體旅遊資源;以鄖陽島、子胥湖、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虎嘯灘、九龍瀑布等為代表的自然生態資源;以玉皇山中原突圍主戰場遺址、楊獻珍故居等為代表的紅色旅遊資源;以享譽世界的綠松石、米黃玉為代表的特色產品資源;以韻味獨特的鄖陽三合湯、酸漿面為代表的飲食文化資源。目前,有九龍瀑、虎嘯灘等2家4A級景區,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鄖陽革命烈士陵園、龍吟峽、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等4家3A級景區。 
扶貧產業。鄖陽區引進香菇產業及襪業產業,建設扶貧作坊,確立“1+2+N”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了兩萬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每戶增收一萬元以上。引進香菇上下游企業15家,協議資金達10億元。全區19個鄉鎮共簽約襪業上下游企業28家,協議規模8000台,協議投資達20.5億元。

文化


民俗文化

鄖陽鳳凰燈
鄖陽鳳凰燈
鄖陽鳳凰燈又稱“玩鳳凰”、“鳳凰舞”,起源於鄂西北十堰市,鄖陽是十堰市的古稱。鳳凰燈表演按照“百花擁鳳出巢――鳳凰遊園-鳳鳴――鳳凰尋花――鳳凰戲牡丹――鳳舞――鳳凰理羽――鳳凰打盹――鳳凰展翅——鳳凰朝陽――鳳凰點頭――鳳凰回巢”等程式依次進行,並配以鳳凰燈曲調,凸現出的地方特色。

文物古迹

梅鋪猿人遺址
韓家洲遺址
韓家洲遺址
舊石器時代,鄖陽區梅鋪鎮西寺溝口龍骨洞,省級,1981年12月30日湖北省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安城古銅礦遺址
東周,鄖陽區安城鄉,省級,1992年12月30日鄂政發[1992]166號,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韓家洲遺址
漢代,鄖陽區遼瓦鄉堵河村二組,與安城古銅礦遺址同為湖北省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泉遺址
新石器時代,鄖陽區楊溪鎮財神廟村五組,省級,2002年11月7日鄂政發[2002]35號,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明清,鄖陽區城關鎮,與青龍泉遺址同為湖北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瓦店子遺址
遼瓦店子遺址
遼瓦店子遺址
新石器時代——漢代,省級,2008年3月27日確定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喬家院墓群
東周,與遼瓦店子遺址及大豐倉同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豐倉
喬家院墓葬群
喬家院墓葬群
湖北省唯一的明代官府糧倉,迄今有400多年的歷史。2008年與遼瓦店子遺址及喬家院墓群同時確定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省人民政府推薦申報為第七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截止2019年,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973.8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5257.388公里,同比增長13.8%,占公路總里程的84.6%。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內河航道里程223公里。過境鐵路長51公里。機動船150輛:其中客船45輛、貨船105輛;工程作業船38輛。全區機動車輛保有量110274輛。
公路
鄖陽漢江大橋
鄖陽漢江大橋
截至2011年,鄖縣已形成以二條國道(209國道、316國道),三條省道(鄖漫路、丹鄖路、鮑竹路)構成的公路主骨架通達鄰省,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村組高密度公路,以漢江、渚河兩條流域為主的水路交通直達長江。擁有公路278條,通車里程2452.6公里,其中:國道2條,省道3條,縣道6條,鄉村道258條,廠區專用路9條,全縣100%的鄉鎮,98%的行政村通公路;有橋樑138座5771.62延米,其中:特大橋2座,大橋13座,中橋44座,小橋79座。公路運輸貨運站場10個,總佔地面積4042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182平方米,全社會民用汽車保有872輛,年客運量達125.42萬人,客運周轉量4522.4萬噸公里。在建的有鄖十一級路和鄖十高速。
水運
截至2011年,鄖縣通航里程為151公里,各類碼頭泊位9個,社會運輸船舶218艘,年貨運吞吐能力已達37.7萬噸,客運吞吐能力2.9萬人。
航空
鄖陽區緊鄰建設中的十堰武當山機場,待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

社會


鄖陽區現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區圖書館、文化館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家二級館,鄖陽博物館是鄂、豫、陝、渝周邊地區館藏文物最豐富的區級館,培長報紙博物館是鄂西北唯一一家報紙博物館。“三館”全部實施免費開放,年接待群眾讀者遊客20萬餘人次。
鄖陽區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20個,全部實現“三室一廳一場”的標準,即書刊圖書(電子)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信息共享室)、多功能活動廳和文化廣場,設施齊備、功能完善,其中達到文化部評估三級站及以上12個。 
全區村級綜合服務中心348個,均達到“五個一”(即1間多功能文體活動室、1間閱覽室、1個文化廣場、1套群眾體育活動器材、1套簡易燈光音響設備)標準。其中,櫻桃溝村、清涼寺村、龍韻村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特色文化村稱號。 
全區348個行政村(社區)通光纖網路,開通率均到達100%,可免費接收59套衛星電視節目和45套廣播節目,完成中央和省廣播電視數字無線覆蓋工程建設,全區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9.5%以上。衛生事業
2010年,鄖縣擁有衛生機構數453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9個。疾病預防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964張,醫院910張,衛生院1054張。擁有衛生工作人員2001人,衛生技術人員1864人,執業醫師992人,註冊護士814人,衛生防疫人員136人。 
2011年,鄖縣擁有衛生機構數453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9個。疾病預防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2080張,醫院820張,衛生院1260張。擁有衛生工作人員2525人,衛生技術人員2018人,執業醫師1013人,註冊護士851人,衛生防疫人員147人。 
體育事業
鄖陽區共有體育場館四處:區籃球館、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中心(體育綜合體),項目總建築佔地面積達25944平方米。曾先後承接了國家級體育賽事:2013年中國CBO男子籃球俱樂部聯賽第二階段交叉決賽、2016年李寧全國女子籃球青年聯賽、2016中國·十堰環湖丹江口庫區全國自行車公開賽、2019南水北調國際馬拉松(鄖陽站)。 
鄖陽區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境內漢江、堵河長度192公里,水域面積36.8萬畝,擁有優質的水域環境,水上運動條件得天獨厚。除每年舉辦“水源頌”龍舟文化旅遊節外,正積極向上申請承辦皮划艇、舟釣、帆船等國家級賽事。 
衛生事業
2019年,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29個(其中個體診所23所)。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21家。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439張,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810張。全區衛生機構工作人員344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639人。執業(助理)醫師1047人,執業護士1174人。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區年末總戶數19.36萬戶,總人口63.21萬人。其中:女性人口29.89萬人,男性人口33.32萬人。常住人口57.1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6.61萬人,城鎮化率達46.55%。
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繼續改善。2019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1元,同比增長9.0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5元,同比增長10.6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79元,同比增長10.6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012元,同比增長13.89%。
社會福利保險事業不斷完善。2019年,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參保5.78萬人次,工傷保險參保2.27萬人次,生育保險參保3.01萬人次,失業保險參保1.38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3.95萬人。全區城鎮新增就業4840人,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128人,組織城鄉勞動者就業和創業培訓4880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34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954人,登記就業人員4848人,登記失業人員317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
城市建設環境保護
2019年,全區城區道路建成181.63公里,鋪裝面積420.38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40.10萬平方米,路燈數17506盞。綠化覆蓋面積978.2公頃,園林綠地面積952.01公頃,公園數11個,面積200.9公頃。主次幹道清掃保潔率100%,保潔質量合格率98%,垃圾清運及時率達98%以上,垃圾處理率100%以上。城區供水綜合生產能力6萬立米/日,全年供水總量1052萬立方,用水普及率達100%。燃氣管道長270.78公里。 
綠色發展成效顯著。2019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8.2%,優良天數達到321天,地表水曲遠河、淘谷河、滔河水庫斷面為I類水質;王河電站、東河口、楊溪、陳家坡斷面為II類水質,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8.46%,萬元GDP能耗降低率為3.76%,單位GDP地耗降低率4.52%。 
社會治安安全生產
2019年,全區刑事案件立案數1146件,刑事案件破案數595件,刑事案件破案率為52%。交通事故發生3657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24人,交通事故損失103.1萬元。火災事故發生19起,無死亡人數,火災損失金額62.6萬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20年,全區有各級各類主體校(園)249所,教學點126個,其中普通高中3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初級中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3所,小學88所,特校1所,幼兒園129所(公辦71所,民辦58所)。全區在校學生總數73542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15004人,初中在校學生18002人,小學在校學生28546人,特校在校學生189人,在園幼兒1180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8.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8%。老師愛生如子,把學生當作孩子來培養,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能掌握一技之長,成人成才。各級各類學校在職教職工6672人,其中:幼兒園1295人,小學和教學點1660人,初中1975人,特校33人,高中507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鄖陽區外國語學校)821人,中職381人。
文明城市創建
2015年,鄖陽區啟動五城聯創,首次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列入其中,加強與大十堰地區深度融合。
2018年,鄖陽區進入全省縣(市、區)域文明測評第一方陣,榮獲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自此,鄖陽區全力投入到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改善城市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十大工程”,大力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好人選樹推薦活動、不斷完善志願服務隊伍建設、著力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和積極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2020年11月20日,鄖陽區作為十堰市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全區創成省級文明單位15個,市級文明單位49個,區級文明單位156個,新增12個文明企業,全區20個鄉鎮獲年度區級文明鄉鎮表彰,196個村、7個社區獲年度區級文明村、社區表彰,評選出“十星級文明農戶”4000餘戶;創成省級文明校園2所,市級文明校園5所,區級文明校園74所。 
自2013年起,鄖陽區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頗有建樹,廣泛開展“最美鄖陽人”、“道德楷模”等評選活動。截至2020年,共產生周賢芝等7名“中國好人”和6·5洪水救人教師群體;王世明等80名“十堰好人”;侯強等17名十堰市“道德模範”及提名;李茂清等5名“荊楚楷模”;雷富煜等5名省市級“美德少年”。並湧現出一大批崇德向善、事迹感人、影響廣泛的文明家庭。 
為持續深入鞏固創建成果,響應中央關於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鄖陽區於2019年設立城市文明創建中心,機構級別正鄉科級,直屬區委的一級事業單位。中心內設創建指導股、考評督導組、志願服務股、實踐活動股、未成年人工作股、宣傳教育股及辦公室,核定編製21個,從機制和專職人員上保障了常態化創建。

旅遊


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鄖陽區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園區面積45k㎡,東至柳陂鄧家灣,西至朱家溝,南至羅家岩,北至何家溝。其地理坐標是:東經110度42分50秒-110度44分10秒,北緯:32度47分40秒-32度49分40秒。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8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梅鋪猿人洞
梅鋪猿人遺址
梅鋪猿人遺址
梅鋪猿人洞,又名龍骨洞,地處秦嶺余脈東段南麓,位於鄖陽區城東北60公里的梅鋪鎮杜家溝。洞穴的東西南三面崗巒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東流,注入漢江支流丹江。
梅鋪猿人洞發現於1970年。為中國第五個猿人化石發現地點。1982年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鄖縣人頭骨化石遺址
“鄖縣人”頭骨化石遺址位於鄖陽區漢江河畔的的青曲彌陀寺村學堂梁子,1989年5月,發掘出兩顆完整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前的遠古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它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是中國人的祖先,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
鄖陽盆地古地質遺跡
歷史悠久的鄖陽區,被漢江一分為二,漢江以北為秦嶺余脈東段南麓,漢江以南與武當山同屬大巴山系,與武當山相距60公里。鄖陽區盆地,地質構造上屬於秦嶺緯向構造體系,燕山運動在本區造成了有名的近東西向的兩鄖斷裂帶,或稱漢江斷裂帶,同時還形成了一些陷落盆地,在盆地中普遍沉積了第三系紅色岩系。從地貌上看,總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部和北部隆起,中間為漢江谷地。漢江幹流為本區最大的河流,西從陝西入境,沿秦嶺、大巴山之間滾滾東流,貫穿一系列盆地,形成峽谷和盆地相間出現的地貌。鄖陽區盆地是其中較大的盆地。考古發現,鄖陽區柳陂鎮遼瓦店子的三級坡地上,分佈一條大約500米長,5米寬的遠古貝殼化石帶。由陷落盆地和貝殼化石共同證明,鄖陽區在白堊紀早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鄖陽博物館
鄖陽博物館
鄖陽博物館
鄖陽區博物館位於鄖陽區城中心地段,建築面積為3086平方米,內設鄖陽古城館、恐龍館、“鄖縣人”館、歷史文物館、“唐濮王李秦家族墓”室、楊獻珍紀念館、鄖陽區攝影奇石字畫根雕館、綠松寶石館計8個展廳。館藏有“鄖縣人”頭骨化石,恐龍蛋、恐龍骨骼化石以及碑碣、弘治大鐘、象牙、兵器、青銅器、古陶、唐三彩等文物5000餘件。鄖陽區博物館管轄鄖陽區89處文化遺址、21處古墓群、7處古建築群、8處石刻、85處化石點和人文景觀。“鄖縣人”遺址已著進《中國百科全書》;“梅鋪猿人”、青龍泉文化遺址分別被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和《中國文化遺址大典》;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子濮王李泰家族墓地是國內發現的一處皇家族墓葬群;柳陂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和梅鋪李家溝的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共生地世界罕見。
虎嘯灘景區
虎嘯灘
虎嘯灘
虎嘯灘自然風景區雄踞青龍山、烏龍寺、天井山群峰環峙之間,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80米以上,日均氣溫不超過13℃——16℃,歷來無大型自然災害。
櫻桃溝生態旅遊村
櫻桃溝
櫻桃溝
櫻桃溝村地處十堰市和鄖陽區結合部,南距車城十堰10公里,209國道穿境而過,出村兩公里便可上漢十高速公路。總耕地面積2300畝、現有農戶421戶的櫻桃溝村,生態旅遊成了全村農民的經濟增長點,年接待遊客達15萬人次。該村先後被十堰市授予“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生態旅遊示範村“、“生態農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王家學村
王家學村座落於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西南端,距銀武高速公路出口僅4公里,離十堰城區15公里,農家200多戶,村民806人。全村現有柑桔1000多畝,桃樹500多畝,草莓200多畝,反季節蔬菜200多畝,松杉6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先後榮獲國家“綠色家園示範村”、湖北省“百鎮千村建設示範村”、十堰市“生態旅遊村”等榮譽。
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
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
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
滄浪山位於鄂西北鄖陽區與竹山縣的邊界處,主峰金頂海拔1824.7米。位於十堰以西27公里,東南距武當山80公里,南距神農架180公里。北鄰漢江,東有堵河,縱橫鄖陽區、竹山、房縣三地,方圓78平方公里。有羊坪寨、紅岩背等千米以上高峰19座,其支脈東接房縣,北連鄖陽區,西近陝西白河,綿延於兩省4縣10個鄉鎮。建成老廟、五佛洞、皇經堂、靈官殿、金頂等宗教建築群。
鄖陽島
鄖陽島
鄖陽島
鄖陽島”(前身為“和平島”)在柳坡鎮,和平島原名“光石山”,位於漢江東南岸,鄖陽區柳陂三門處,總面積2.5平方公里,與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依山相連。209國道穿腹而過,銀武高速公路在此留有互通。丹江口水庫蓄水位抬高后,鄖陽島原160m的圍堤即將被淹沒,南湖與北湖連成一片水域,組成多個群島,水域面積達30平方公里,鄖陽島由此成為十堰城區最大的江中島。

代表人物


李洪波,任《經濟日報》報社總編輯室負責人,副刊部主任、編委會委員兼秘書長。並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政府專家津貼。
梅潔,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現為河北作協創作室專職作家。 
羅開富,任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董事長,兼任總裁。
楊正剛,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並由少將軍銜晉陞為中將軍銜。
白國偉,影視演員,畫家,演講家,河南人,祖籍湖北十堰鄖陽區譚山鎮東嶽村。
張幼雲,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國際合作司司長。1994年夏,張幼雲獲准擔任國際勞工組織“女工問題特別顧問”。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名稱
2020年12月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