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盤關
七盤關
徠又稱棋盤關,位於川陝交界咽喉處(陝西寧強黃壩驛鄉與四川廣元轉斗鄉的分界線)的七盤嶺上,號稱西秦第一關。是四川連接秦嶺以北的東北、華北、中原以及西北的唯一道路樞紐。
此關建於漢代,是金牛古道上由秦入蜀的重要關隘。建關時,為扼守進出川要道,設計者將關址選在寧強黃壩驛西的大巴山雞頭嶺。但由於山高風疾,尤其是隆冬之時,山巔冰雪封凍,寒風煞人,守關者難以為繼。為此,後來當地人將關址由雞頭嶺遷到七盤嶺。到了唐朝貞觀末年,又被遷到七盤嶺下山嘴部。因過關的道路需要盤旋七次,故此關被當地人稱為七盤關。
20世紀30年代,因要修建川陝公路,施工人員從山口鑿路而過。
20世紀90年代,修建108國道公路過程中,四川當地有關部門在製作路標時,誤將七盤關寫成讀音相似的棋盤關。從此,地圖上就有了棋盤關、棋盤關隧道及棋盤關收費站等名稱。
2014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經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批准,棋盤關被改成七盤關。歷史文獻上常見的地域名七盤關正式回歸。
據明洪武年間《重修七盤關碑》記載,七盤關曾多次遷址,到唐貞觀末年,七盤關由七盤嶺遷址至關溝西坡,即現在的較場村境內。
據史料記載,至清代,七盤嶺頭設有七盤關訊,建有炮台三座,分別為牛耳炮、子母炮和劈山炮,另有總武官一員和馬步軍兵一營。自初唐七盤關定址之後,它一直是作為劍門蜀道入川的第一道屏障而名震四方。在川陝公路通車之前,川陝之間的人們要相互來往,還是必須經過遠古的金牛古道,而位於川北門戶的七盤關則更是必經之地。1936年,當川陝公路修至七盤嶺時,因為山勢險惡陡峻,來自美國的公路設計師們一籌莫展之下,只好退避三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繞開這座著名險關,從七盤嶺山腰的一側另闢蹊徑,蜿蜒連綿數次,最後才逶迤盤旋而下。從此,七盤關這座輝煌千年的古道名關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無人問津,竟一路衰頹下去了。
“蜀道雄千古,嚴關峙七盤。霜搜紅樹直,山鎖白雲寒。”在清代師範《七盤關》一詩中的七盤關,正是川北名關七盤關。岑參的《早上五盤嶺》、杜甫的《題五盤嶺》、吳融的《登七盤嶺》、張問陶的《出七盤關踏雪抵寧羌州》……根據雍思政的收集,描述七盤嶺的詩詞就多達100餘首。
七盤關,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特別是一些帝王將相、文星巨子留下了很多優美的故事傳說:如
“蜀王夜渡七盤嶺”、“五丁拖道七盤嶺”、《張大千寫七盤關》等。如今,七盤關地處朝天區轉斗鄉黎
明村與校場村交界處,轉斗鄉也因“七盤關”而聞名。儘管在近年來卻被不少人誤讀為“棋盤關”,但有
關部門已將為它“驗名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