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關
白水關
白水關位於今廣元市青川縣營盤鄉五里埡,距埡下古白水縣城僅一江之隔。白水關地處古代交通線上,陸路北通秦隴,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龍江而上可得到甘南,下可達巴渝,乃至荊湘,是一重要軍事關隘。
白水關最早見於史冊是《後漢書·卷十三公孫述傳》:“述遂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北守南鄭”。《三國志·法正傳》也有雲,法正為劉備分析當時形勢時提到過白水關,他說:“魚腹(奉節)、關頭(即白水關)實為益州禍福之門。”法正認為當時進入蜀只有兩條路,一是東沿長江取魚腹(奉節)可入蜀,二是北從陸路取白水關亦可入蜀。因而守住魚腹、關頭是福,失掉魚腹、關頭必然有禍。晉人張薈《南漢記》載:“蜀有三關,陽平、江關、白水”。《華陽國志》載:“白水縣有關尉......”
正因為白水關地理位置重要,秦漢以來歷朝歷代設關築寨,派兵戌地,為了爭奪白水關,這裡戰事頻繁。
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軍攻打蜀國,其軍隊就是從陝南沿劉家河至白水關,再由白水關沿白龍江去葭萌(今老昭化)與蜀王決戰的。今白水關南靠都家壩(已被白龍湖水淹沒)一側的大斜坡上,有成片的戰國墓,1995年—1996年,四川省文管會為搶救寶珠寺電站淹沒區文物,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發掘,清理七十餘座戰國墓,幾乎所有墓中均有兵器出土,說明這裡古時候是軍隊駐守的地方,軍人戰死、病死、老死均葬於此,他們心愛的兵器當然也要隨葬了。
東漢獻帝建安十七至十八年(212—213年)。益州牧劉璋派大將楊懷、高沛握守白水關。劉備納軍師龐統中策,入葭萌(昭化)回擊白水,斥楊懷、高沛“無禮”而斬之,收白水軍三萬餘眾。(《三國志》、《華陽國志》、《公孫述二牧傳》均有記載)。今白水關北面靠劉家院(今被白龍湖水淹)一側,漢墓成群,筆者有幸親臨現場。
三國蜀漢建興七年(229)年,後主劉禪命丞相參軍廖化為廣武督戍守(《華陽國志,校注》)並屯田充軍食。建興八年(230年)丞相諸葛亮遺陳式率軍斷白龍江東岸之粗石棧道以拒曹兵(三國志)。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伐魏,命人於景谷縣(在白水關下,故城遺址尚存,1996年白龍湖關水被淹)南二十五里之大高山作木牛流馬以供運輸,故名木馬山。(〈元和郡縣誌〉)。以上這些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都在距白水關不遠。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李雄(成漢皇帝,304年登基,建都成都)遣部將李稚從白水道出擊甘肅武都氐王楊難敵,楊難敵與弟楊頭奔漢中。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楊難敵遣使降於成漢皇帝要特而又據險不服,李雄侄李稚出擊白水關,孤軍深入為楊難敵所釘(《華陽國志》)。
南北朝時,宋無嘉十八年(宋武帝劉裕年號,即公元441年)十一月,仇池國(建於甘南的氐族政權)大秦王楊難當,傾國南下進佔白水關,將白水縣(白水關下白龍江對岸)析置平興縣,以板棚為屋定都白水縣,揮師進發葭萌(今昭化),圍涪城(今綿陽)(《資治通鑒。宋紀五》、《仇池國志》)。從氐族自楊難當攻佔白水,到氐王楊永安覆滅,公元441年到公元580年,其間除中斷38年外,氐楊共據白水100年有餘。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吐蕃(西藏)入侵,分道扶、文,至方維(喬庄)、白壩(營盤鄉五里埡即白水關一帶)(《蜀鑒》)。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蒙古太子庫端至白水關分兵破沙州(即白水關下古白水縣),沿白龍江南下,經嘉陵江之木皮渡入劍門(《宋末四川戰爭選編》)。
明崇禎十七年(1641年),張獻忠率部進入青川白水關一帶,明王朝調副總兵李文陰進剿,於白水關一帶激戰數日,文陰不支,被義軍擒獲處死(《四川通志》)。
清順治元年(1644年),農民義軍張獻中部將崔峰高進入龍安(青溪)一帶地方。清朝雲、貴總督趙良棟率軍進擊,戰於白水,義軍不支,崔峰高落敵手被殺(《蜀碧》)。
從以上眾多的故事中,不難看出白水關的戰略位置多麼重要。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誰控制了白水雄關,誰 就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誰控制了白水雄關,就可以從北面自由地出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