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壽帶鳥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學名:Terpsiphone mutata):體長18厘米(不包括雄性的細長中央尾羽,其突出超過18厘米或更長),雄性體重12.3克,雌性體重12.1克。雄鳥和雌鳥的外觀不同。雄鳥本身表現出兩種色形——白色和紅褐色。在紅褐色形態中,上體是紅褐色而不是白色。白色型的下半部分是白色,紅褐色型的下體仍是紅褐色,但比體背的顏色略淡。雌鳥頭部和頂冠黑色,喉嚨灰色,上體及背部紅褐色,下體紅棕色色。它們缺少雄鳥的長尾羽毛。

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原始森林,包括稀樹草原、紅樹林、退化的林地、樹木種植園等。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3-5隻成群。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飛在空中的昆蟲。分佈於葛摩、馬達加斯加和馬約特。

形態特徵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體長18厘米(不包括雄性的細長中央尾羽,其突出超過18厘米或更長),雄鳥體重12.3克,雌鳥體重12.1克。
雄鳥和雌鳥的外觀不同。雄鳥本身表現出兩種色形——白色和紅褐色。在紅褐色形態中,上體是紅褐色而不是白色。白色型的下半部分是白色,紅褐色型的下體仍是紅褐色,但比體背的顏色略淡。雄性有長達18厘的長尾並下垂拖曳。頭部是閃亮的藍黑色,還有一個聳起的黑色羽冠。有深藍色至黑色的喉嚨,明亮的藍色眼圈,虹膜黑色。
雌鳥頭部和頂冠黑色,喉嚨灰色,上體及背部紅褐色,下體紅棕色色。它們缺少雄鳥的長尾羽毛。與雄鳥不同,喉部顏色和眼圈不同,雌鳥有灰色的喉嚨和微弱的眼圈。

棲息環境


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原始森林,包括稀樹草原、紅樹林、退化的林地、樹木種植園等。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3-5隻成群。性羞怯,常活動在森林中下層茂密的樹枝間,時而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時而在枝間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飛行緩慢,長尾搖曳,如風箏飄帶,異常優雅悅目,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常從棲息的樹枝上飛到空中捕食昆蟲,偶爾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時長尾高舉。鳴聲高吭、洪亮,鳴叫時羽冠聳立。繁殖期間領域性甚強,一旦有別的鳥侵入,立刻加以驅趕,直到趕走為止。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空中昆蟲。

分佈範圍


分佈於葛摩、馬達加斯加和馬約特。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分布圖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9月至來年1月,主要是11月,在雨季開始后不久。一夫一妻制,領地性很強,雄鳥占區築巢時非常不容忍入侵者。在闊葉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闊葉樹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樹枝杈上營巢。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圓錐形,結構相當精緻,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蘚、羽毛、棉花和蛛網編織而成,內壁由細草根、草葉、草莖、樹皮纖維和苔蘚構成。距地高1-2.5米。每窩產卵2-4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為乳白色或灰黃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有的為駝灰色、具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25毫米×15-19毫米, 重2-2.5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1-12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馬達加斯加壽帶鳥(6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馬鳥壽帶鳥大葛摩島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comorensisMilne-Edwards & Oustalet, 1885
2馬鳥壽帶鳥指名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mutataLinnaeus, 1766
3馬鳥壽帶鳥馬約特島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pretiosaLesson, 1847
4馬鳥壽帶鳥西部森林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singetraSalomonsen, 1933
5馬鳥壽帶鳥莫埃利島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voeltzkowianaStresemann, 1924
9馬鳥壽帶鳥昂儒昂島亞種Terpsiphone mutata vulpinaE. Newton, 187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