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衡事件
阿衡事件
公元887年(仁和3年)11月21日,經由藤原基經的推薦而從臣籍進為皇太子,繼而即位為天皇的宇多天皇,在其即位時發布了詔令,命藤原基經出任關白一職,藤原基經則按先例推辭了一番。於是天皇命左大弁橘廣相再發詔令,該詔令中有“宜しく阿衡の任をもって卿の任とせよ(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一語。“阿衡”乃是中國殷商時期的賢臣伊尹擔任過的官,橘廣相正是引用了這一典故。然而當時的文章博士藤原佐世卻告訴藤原基經“阿衡は位貴くも、職掌なし(阿衡位貴而無職掌)”,意思是阿衡這一職位很高,卻無實際的權力。大問題來了。藤原基經聞言十分憤怒,便停止了政務的處理,國政遂為之停滯。憂慮的天皇鄭重地向基經尋求諒解,但並未解決問題。
有說法認為,藤原佐世之所以要告訴藤原基經會引起如此大事端的話,乃是因為他嫉妒橘廣相的升遷。
第二年888年(仁和4年)4月,天皇命左大臣源融安排博士們研究“阿衡”一詞是否有那樣的典故。懼怕藤原基經威勢的博士們紛紛表示了與藤原佐世一樣的見解。儘管橘廣相對此進行了反駁,天皇仍於6月取消了之前的詔令,並且罷免了橘廣相。天皇在日記當中表達了自己的遺憾。
藤原基經卻執意要求將橘廣相除以遠流之刑(如流到到遠離國都的島嶼)。深知橘廣相無罪的天皇走投無路,但時任贊岐守的菅原道真致書藤原基經,告知如果紛爭繼續的話將不利於藤原氏一家,基經這才平息了怒火,事件也終於得到了平息。
通過“阿衡事件”,世人皆知藤原氏權力之強盛;事件也證明了天皇實際上已成為基經的傀儡這一事實。
但是,《日本三代實錄》元慶8年7月8日條中記載了同年的6月7日,光孝天皇希望將政務委託給藤原基經,基經上書推辭說:“如何責阿衡以忍労力疾,役冢宰以侵暑冒寒乎?”意思是,即使是不畏寒暑地為政務勞心儘力,我也不知道能否完全盡到阿衡的責任。阿衡事件的問題核心的“阿衡”一詞,藤原基經自身也用過,因此基經真的不知道“阿衡”一詞的本來含義嗎?對於這一點應當是要存疑的。另外,在《政事要略》卷30中引用的《宇多天皇御記》仁和4年6月2日條中,天皇之前就對藤原基經說過:“卿従前代猶摂政焉、至朕身親如父子、宜摂政耳。”意思是,你自光孝天皇時就任攝政,於我而言親如父子,請你擔當我的攝政。藤原基經上書回復道:“謹奉命旨,必能奉。”意思是,謹承天皇的命令,(今後)一定遵從天皇的御旨。儘管藤原基經做出了如此承諾,但是史書中也記載了基經為此不滿而違背前誓行為。
佐佐木宗雄認為,阿衡事件中藤原基經的本意與其說是糾結“阿衡”一詞的使用是否恰當,倒不如說是對宇多天皇渴求獨立行政的不滿。宇多天皇的兩封詔書均未提及將政務全面委任藤原基經——這正是光孝天皇在位時期所做之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宇多天皇有限制藤原氏政治許可權的打算,藤原基經對此感到反感,並謀求與光孝天皇時期同樣的政治許可權。這可能就是阿衡事件的“真相”。
上文中說過,菅原道真的上書平息了藤原基經的怒火,下面就來詳細看看菅原道真在阿衡事件中的作用。
首先是菅原道真的兩封上書。
在阿衡事件攪得平安朝學界、政界雞鳴狗跳的仁和三年末至仁和四年正月,時任贊岐守的菅原道真正好因休假而回到了京城。他目睹了阿衡之爭的激烈,於是第一次上書藤原基經。這一次上書的具體內容不明,但是直到道真返回任地,紛爭也未停滯,由此可見這第一次上書並無多少效果。道真上書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自己身為當時學界的巨擘,無法對如此重大的問題坐視不管吧。
仁和4年十月,菅原道真秘密進京,再度上書藤原基經,建議基經自重。其上書的主要內容有二:
一、橘廣相使用“阿衡”一詞並非無前例,如廣相無過而獲罪,那之後的文人便易不免於罪,文章之道也會因此衰微。
這一點可謂是對藤原基經這種壓制言論做法勇敢的正面回擊。
二、因細枝末節的問題罪責於才智兼備的橘廣相,這有傷藤原基經自身的形象,對於藤原氏將來的發展毫無利處。
這一點在維護橘廣相的同時又照顧了藤原氏的立場,為藤原氏之將來擔憂的真情流露無疑。
自古以來都認為菅原道真的這封上書平息了紛爭,但是實際上解決問題的還是藤原基經的手段。不過,要說道真的意見完全沒有作用,那也是說不過去的。
阿衡事件體現了藤原氏在平安時代中期的強大實力,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