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

按切全身動脈,以體察經絡氣血運行情況,從而推斷疾病的脈診方法。又稱遍診,為古代脈診方法之一。切脈部位有上(頭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①上部。天候按兩額動脈;人候按耳前動脈;地候按兩頰動脈。②中部。天候按手太陰經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陰經以候心;地候按手陽明經以候胸中之氣。③下部。天候按足厥陰經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陰經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陰經以候腎。三部九候臨床已很少應用。

簡介


● 英文名稱:Three Positions and Nine Indicator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古籍摘選


● 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素問•三部九候論》)

名詞解釋


● 寸口診脈法術語,在寸口的寸、關、尺三部分別進行浮、中、沉三種不同指力的脈診,合為三部九候;
● 古代遍身診脈法術語,把人體分成頭、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動脈,合為三部九候,現不常用。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三部九候是指診脈部位。診脈的部位分為寸、關、尺或上、中、下三個部分,每個部位又相應的有浮、中、沉和天、地、人三候,故而合為三部九候。

脈診原理

●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外達肌表,內連臟腑,氣血運行,周流不休。
● 醫者通過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從而反映各臟腑的協調作用、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氣血的盈虧等綜合信息。

寸口診脈法脈位

● 《難經•十八難》:“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獨取寸口”理論,經過《難經》的闡發,到晉•王叔和《脈經》,在理論上已趨完善,方法亦確立,經推廣運用,一直沿用至今。
● 三部
● ● 關部:位於腕后高骨(橈骨莖突)內側;
● ● 寸部:位於關前(腕側);
● ● 尺部:位於關后(肘側)。
● 九候
● ● 浮取:指醫生的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
● ● 中取: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脈;
● ● 沉取:指醫生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

遍身診脈法脈位

● 《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三部九候診法,又稱遍診法,是遍診人體上、中、下三部有關的動脈,以判斷病情的一種診脈方法。頭為上部、手為中部、足為下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為九。
● 頭為上部
● ● 上部天為兩側顳之動脈(太陽穴),候頭角的病痛;
● ● 上部人為耳前之動脈(耳門穴),候耳目的病痛;
● ● 上部地為兩頰動脈(巨髎穴),候口齒諸病。
● 手為中部
● ● 中部天為手太陰肺經的動脈(經渠穴),候肺臟病變;
● ● 中部人為手少陰心經的動脈(神門穴),候心臟病變;
● ● 中部地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合谷穴),候胸中諸病。
● 足為下部
● ● 下部天為足厥陰肝經的動脈(足五里或太沖穴),候肝臟病變;
● ● 下部人為足太陰脾經或足陽明胃經的動脈(箕門或沖陽穴),候脾、胃病變;
● ● 下部地為足少陰腎經的動脈(太溪穴),候腎臟病變。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 [4]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