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

脈診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簡介


● 英文名稱:Pulse Diagnosi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古籍摘選


● 今天下之言脈者,由扁鵲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名詞解釋


● 通過切摸寸口脈象以了解病情的診斷方法。古代脈診範圍較大,涉及三部九候,現多已不用,保留寸口脈診法。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診法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技術,收集人體的疾病信息。切而知之謂之巧,脈診是切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特色的診斷方法。

脈診原理

●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外達肌表,內連臟腑,氣血運行,周流不休,醫者通過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從而反映各臟腑的協調作用、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氣血的盈虧等綜合信息。

診脈部位

● 診脈部位歷史上有多種。
● 《素問•三部九候論》有三部九候診法。
● 《靈樞•終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
●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或太溪的診法。
● 《素問•五臟別論》有獨取寸口的論述,經《難經》的闡發,到晉•王叔和的《脈經》,“獨取寸口”的理論日益完善,從而得到推廣運用,一直沿用至今。

診脈方法

● 脈象是非常靈敏的生理與病理信息,它的變化與氣血的運行關係密切,並受飲食、情緒、運動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脈診時間以平旦,未起床、未進食時間最佳,體位要不影響氣血運行,醫者指法要規範。

脈象要素

● 脈象的辨識主要是依靠手指的感覺。脈象的種類很多,需要從位、形、數、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將各種脈象要素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形成較完整的脈象,正確地分辨各種病脈。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