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實

鮑實

實幼聰明,為前清拔貢,皆有所成,詩詞文章,書畫醫學,造詣較深。辛亥革命后,任省教委科長,1922年,任定遠縣縣長,涉身政務。 1940年,病逝於休寧,遺作《浪跡偶吟》詩稿,抒發顛沛離鄉之憂憤。

目錄

正文


鮑實(1882——1940)名文秀,祖籍徽州,生於蕪湖。其父、祖父都為清舉人,父鮑世期曾人含山縣教育,晚年信佛,常以“聰明正直為神”,所居鄉朴老巷民風樸實,自號“鄉朴老人”,鮑實為其長子。實幼聰明,為前清拔貢,皆有所成,詩詞文章,書畫醫學,造詣較深。
辛亥革命后,任省教委科長,1922年,任定遠縣縣長,涉身政務。熱心鄉土文獻收集整理,將蕪湖流行百餘年,行將式微得鄉樂,邀集遺老,親參彈唱,考訂音律,潤色文詞,定名為《湖陰曲》初集。對地方文化教育,務求實際,常言:“門以外空氣與道路,必風月染”。地方志按例60年一修,蕪湖縣政府倡導修志,薦32歲的鮑實擔任主任,鮑對舊志精研考訂后,體例延舊志之優點,認為“志不同於正史,史重善惡褒貶,志則以資料見長”,以“條目體現志書”之特點,全面收集蕪湖近百年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資料。民國《蕪湖縣誌》編撰,歷時四年,著60卷(8冊)1919年告成,付印三千餘套。此志內涵雖沒有擺脫舊志重人文,輕經濟的舊槽。但叫昔日之舊縣誌為優。
1922年鮑實母逝世返鄉。任縣長6個月後,因時局動蕩,患禍侵凌,遂未出任,除一度為省博物館通訊員外,在家以編書教學行醫為業,不但有醫之心,且有著醫之志,對祖國的醫學針灸、湯液之理論,有其獨到見解,認為“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兩不相妨,可交相為濟”。晚年,在一方竹林之鄉朴老巷租屋行醫,閑事,以歌、棋、書、畫為樂。抗日戰爭爆發后,攜家眷去徽州,在蕪藏書,為日偽所焚,僅存《湖陰曲》初集、《修篁軒醫學隨筆》。1940年,病逝於休寧,遺作《浪跡偶吟》詩稿,抒發顛沛離鄉之憂憤。有子女7人,長子光復,蕪邑名士,1945年病逝;次子光明,國民黨空軍飛機駕駛員;二女如蘭,適本邑人甘野陶(天沐),甘建國后曾任我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小女如桂,其夫徐錫麟,曾任蕪湖市交際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