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1:魅影危機
1999年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美國電影
《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星戰前傳系列的第一部,由喬治·盧卡斯執導,伊萬·麥格雷戈、娜塔麗·波特曼、傑克·洛伊德、連姆·尼森等聯袂主演,於1999年5月上映。這部電影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阿納金·天行者,一場星際大戰隨即展開。
星球大戰前傳一:幽靈的威脅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伊萬·麥格雷戈 | 歐比旺·克諾比 | 配音 高揚、張震、王明軍 |
娜塔莉·波特曼 | 帕德梅·阿米達拉 | 配音 徐曉青、王儷樺、季冠霖 |
傑克·羅埃德 | 阿納金·天行者 | 配音 薛白(公映) |
連姆·尼森 | 奎剛·金 | 配音 李野墨(公映)、任亞明(德加拉)、李立宏(電影頻道版) |
伊恩·麥克迪阿梅德 | 帕爾帕廷 | 配音 李志新(公映)、任亞明(電影頻道) |
佩尼拉·奧蓋斯特 | 施密·天行者 | |
奧利弗·福德·戴維斯 | 西奧·比布爾 | |
休·誇爾什 | 帕納卡隊長 | 配音 芒萊(公映) |
阿梅德·貝斯特 | 加·加·賓克斯 | 配音 郭政建(德加拉版) |
安東尼·丹尼爾斯 | C-3PO | 配音 商虹(電影頻道) |
肯尼·貝克 | R2-D2 | |
弗蘭克·奧茲 | 尤達 | 配音 高增志(電影頻道) |
特倫斯·斯坦普 | 菲尼斯·瓦洛倫 | |
Brain Blessed | 納斯頭領 | |
Andrew Secombe | 沃圖 | |
塞繆爾·傑克遜 | 梅斯·溫杜 | 配音 陸建藝(電影頻道) |
雷·帕克 | 達斯·摩爾 | 配音 Peter Serafinowicz |
拉爾夫·布朗 | Ric Olié | |
多米尼克·威斯特 | Palace Guard | |
索菲亞·科波拉 | Saché | |
Lewis Macleod | Sebuiba | |
沃維克·戴維斯 | Wald | |
Steven Speirs | Captain Tarpals | |
Silas Carson | 紐特·岡雷 | |
Jerome Blake | Rune Haako | 配音 James Taylor |
Alan Ruscoe | Daultay Dofine | 配音 Chris Sanders |
Celia Imrie | Fighter Pilot Bravo5 | |
Benedict Taylor | Fighter Pilot Bravo2 | |
Clarence Smith | Fighter Pilot Bravo3 | |
Cristina da Silva | Rabé | |
Friday(Liz) Wilson | Eirtaé | |
Candice Orwell | Yané | |
Kiera Knightley | Sabé | |
Bronagh Gallagher | Republic Cruiser Captain | |
Silas Carson | Republic Cruiser Pilot | |
John Fensom | TC-14 | 配音 Lindsay Duncan |
Greg Proops | Fode | |
Scott Capurro | Beed | |
賈巴 | 賈巴 | |
Margaret Towner | Jira | |
Dhruv Chanchani | Kitster | |
Oliver Walpole | Seek | |
Jenna Green | Amee | |
Megan Udall | Melee | |
Hassani Shapi | Eeth Koth | |
阿迪·加利亞 | Gin | |
Khan Bonfils | 塞西·廷 | |
Michelle Taylor | 亞雷爾·普夫 | |
Michaela Cottrell | 埃文·皮爾 | |
Dipika O`Neill Joti | 德帕·比拉巴 | |
Phil Eason | 婭德爾 | |
Mark Coulier | 阿克斯·莫 | 配音 Marc Silk |
Kathy Smee | 尤達 | |
Don Austen | 尤達 | |
David Greennaway | 尤達 | |
里克·麥考倫 | Naboo Courier (uncredited) | |
克里斯托弗·斯卡拉博西奧 | Neumodian Senator (voice) (uncredited) | |
Simon Allen | Flag Bearer (uncredited) | |
約翰·諾爾 | Lt. Rya Kirsch - Bravo 4 / Flag Bearer | |
馬修·伍德 | Bib Fortuna / Ody Mandrell (voice) (uncredited) | |
理查德·阿米蒂奇 | Naboo Fighter Pilot (uncredited) | |
莎莉·霍金斯 | Villager (uncredited) | |
凱拉·奈特莉 | Sabé (as Kiera Knightley) |
製作人 | 喬治·盧卡斯、里克·麥考倫 |
導演 | 喬治·盧卡斯 |
副導演(助理) | Bernard Bellew、Andrea Boni、羅傑·克里斯蒂安、Dario Cioni、Nick Heckstall-Smith |
編劇 | 喬治·盧卡斯 |
攝影 | 大衛·塔特薩爾 |
剪輯 | 本·貝爾特、Paul Martin Smith |
選角導演 | 羅賓·格蘭德 |
藝術指導 | 加文·巴奎特 |
美術設計 | Phil Harvey、Fred Hole、John King、Rod McLean、Peter Russell |
服裝設計 | Trisha Biggar |
視覺特效 | Barry Armour、斯科特·法勒、約翰·諾爾、丹尼斯·穆倫、Scott Squires |
布景師 | Peter Walpole |
角色介紹
歐比旺·克諾比
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
配音高揚 ;張震 ;王明軍
絕地大師奎剛·金的學徒,後來成為阿納金的師傅。本集開頭與師傅奉命前往貿易聯盟進行談判。
帕德梅·阿米達拉
演員娜塔莉·波特曼
配音徐曉青 ;王儷樺 ;季冠霖
表面身份是納布星女王的侍女,實際上是納布星球的女王。
阿納金·天行者
演員傑克·羅埃德
配音 薛白(公映)
塔圖因星球上的奴隸小孩,天賦異稟,擅長賽車,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漫遊銀河的絕地武士。
奎剛·金
演員連姆·尼森
配音李野墨(公映) ;任亞明(德加拉) ;李立宏(電影頻道版)
絕地大師,歐比旺的師傅,堅信阿納金就是傳說中能夠平衡原力的“天選之子”。
帕爾帕廷
演員伊恩·麥克迪阿梅德
配音李志新(公映) ;任亞明(電影頻道)
納布星球駐銀河議會的議員,在菲尼斯·瓦洛倫議長下台後成為新一任最高議長。
達斯·摩爾
演員雷·帕克
配音 Peter Serafinowicz
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的徒弟,對師傅極度忠誠。他的目標很簡單——為西斯組織遭受的以眾凌寡的屠殺而向絕地武士進行嚴厲報復。
加·加·賓克斯
演員阿梅德·貝斯特
配音郭政建(德加拉版)
笨拙而善良的岡根人,因為太笨而被放逐,陰差陽錯遇到了兩位絕地武士。
紐特·岡雷
演員西拉斯·卡森
貿易聯盟總督,受達斯·西迪厄斯的指使,以貿易糾紛為借口派遣機器人大軍入侵納布星球。
《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電影配樂 | |
---|---|
序號 | 名稱 |
1 | Star Wars Main Title and The Arrival at Naboo |
2 | Duel of the Fates |
3 | Anakins Theme |
4 | Jar Jars Introduction and The Swim to Otoh Gunga |
5 | The Sith Spacecraft and The Droid Battle |
6 | The Trip tp the Naboo Temple and The Audience with Boss Nass |
7 | The Arrival at Tatooine and The Flag Parade |
8 | He Is the Chosen One |
9 | Anakin Defeats Sebulba |
10 | Passage Through the Planet Core |
11 | Wattos Deal and Kids at Play |
12 | Panaka and the Queens Protectors |
13 | Queen Amidala and The Naboo Palace |
14 | The Droid Invas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Darth Maul |
15 | Qui-Gons Noble End |
16 | The High Council Meeting and Qui-Gons Funeral |
17 | Augies Great Municipal Band and End Credits |
• 影片布景都是根據演員身高搭建,其餘部分由CG畫面填補。不過由於連姆·尼森足有1米93,所以為適合他的身高,劇組額外花費了15萬美元擴建布景。
• 劇組服裝部門耗時8周才設計出皇后阿米達拉在王座室的服裝。
• 皇后阿米達拉逃離納布星乘坐的飛船的設計靈感源於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生產的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
• 為保證片中極速飛梭大賽中碰撞場面的真實可信,劇組特效小組曾研究NASCAR比賽的撞車錄像。
• 本片是第一部使用杜比環繞立體聲EX的電影。
• 導演喬治·盧卡斯稱片中有些鏡頭是用DV拍攝的,而且相信沒人能分辨出來。
• 喬治·盧卡斯與福克斯公司達成了和拍攝《星球大戰:新希望》時一樣的協議,即如果可以享有最終剪輯權和所有玩具及相關商業產品的附屬權,盧卡斯將放棄作為導演應得的片籌。
• 影片開始不久水怪咆哮的聲音其實源於音效師3歲大女兒的哭聲。
• 極速飛梭大賽中的情節與1975年的挪威動畫片《絕壁賽車》非常相似。
• 當片尾字幕消失之後,可以聽到達斯·維德的喘息聲。
• 第一部用DVD發行的星戰電影。
• 為準備期末考試,娜塔麗·波特曼無暇參加本片在紐約的首映式。
• 本片的第一部預告片極受歡迎,為防止非法銷售,20世紀福克斯公司曾警告影院要及時歸還預告片和海報,否則將中止合作。
• 達斯·摩爾在片中很少眨眼,因為扮演他的雷·帕克所戴的隱形眼鏡很難眨眼。
• 儘管連姆·尼森親自完成了多數特技,但他在片場仍有三名替身。
• 邁克爾·安格拉諾曾希望扮演年少時的阿納金。
• 視覺特效總監約翰·諾爾在片中客串了因貿易聯盟的襲擊而喪生的納布星飛行員。
• 本片片長133分鐘,只有10至15分鐘畫面沒有特效。
•肯尼思·布拉納曾是扮演歐比旺的最初人選。
• 本片是用LD發行的最後一部電影。
• 上妝后的娜塔麗·波特曼和她的替身凱拉·奈特利幾乎毫無差別,甚至前來片場探班的奈特利的母親都無從分辨。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曾是扮演達斯·摩爾的最初人選,後來他因喬治·盧卡斯刪掉了摩爾的多數台詞而決定退出。
• 為造就極速飛梭大賽中觀眾人聲鼎沸的效果,音效設計師本·貝爾特特地前往舊金山49人隊的橄欖球比賽現場錄製音效。
•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在拍攝《拯救大兵瑞恩》期間曾造訪本片的英國片場。
• 比起電影名,讓大多數國人更早孰知的可能是當年裡根總統為了拖垮蘇聯而制定的“星球大戰”計劃,盧卡斯本人也一直對這個計劃名耿耿於懷。所以當《星戰前傳》開拍的時候,他特意將片中的壞分子-貿易聯盟總督起名為Nute·Gunray(里根的反寫變體)。
• 達斯·摩爾喪生時手握光劍,但鏡頭切換之後,他手中的光劍竟然不見了。
喬治·盧卡斯於1994年11月1日開始動筆創作星戰前傳三部曲,劇本改編自他於1976年完成的故事大綱,這僅有15頁的故事大綱起初是盧卡斯為追溯星球大戰三部曲中的人物背景和事件而設計。本片原定片名為“The Beginning”,後來盧卡斯改為“The Phantom Menace”,暗指帕爾帕廷議員潛藏已久的稱帝野心。
在盧卡斯著手劇本的同時,藝術指導加文·巴奎特也開始設計片中數千件道具和布景,整個過程長達兩年。為賦予絕地武士以全新的動作風格,製片方請來資深特技人尼克·吉拉德(Nick Gillard)任特技協調人,在吉拉德看來,使用光劍的交戰場景應該像國際象棋一樣步步緊逼,由於光劍長度有限,所以絕地武士必定會將所有劍術風格融為一體,其中包括日本劍道的各個流派。在訓練連姆·尼森和伊萬·麥克格雷格時,吉拉德構思的每個動作場景由5、6個片斷組成,而每個片斷都時長60秒。
影片於1997年6月26日開拍,同年9月30日殺青,劇組除在英國利維斯登製片廠(Leavesden Film Studios)搭建了主要布景外,還在突尼西亞沙漠和義大利的卡賽塔宮中分別拍攝了塔圖尼星場景和納布皇宮內景。在突尼西亞托澤爾城外沙漠中的第三天夜裡,一場突如其來的沙暴毀掉了很多布景和道具,為了儘快修復,劇組重新修訂了計劃,影片在突尼西亞的拍攝才得以如期完工。
劇組共製作了9個R2-D2模型,其中7個具有行走能力。在拍攝沙漠場景時,標準規格的R2-D2模型不但容易跑偏,而且經常陷入沙中。由於此前曾遭遇過類似問題,於是盧卡斯決定讓工業光魔公司和英國特效部門分別製作出各自的改良版R2-D2模型。工業光魔的R2-D2配備有兩台輪椅電動機,足以推動198公斤重量;而特效部門的R2-D2則使用了全新的驅動系統,可以應對沙漠路況。前者被用於攝影棚中的布景拍攝,後者則被運到突尼西亞外景地,在沙漠中大顯身手。
在影片開拍之前,視覺特效總監約翰·諾爾曾預覽了3500張情節串連圖板,雖然盧卡斯始終陪在身邊同步解說,但諾爾仍是一頭霧水,茫然不知該如何將看到的一切呈現在大銀幕上。諾爾最終決定將原有技術和最先進的數字技術加以融合。為打造出影片中的某些畫面,諾爾及其領導的視覺特效團隊不得不編寫出前所未有的新程序。另外,主創人員還希望CG人物與真人演員銜接得天衣無縫,於是在拍攝有CG人物的場景時,盧卡斯先是讓相應的配音演員現場配音,然後讓真人演員單獨表演同一場景,最後再將CG人物添加進來完成對話。
拍攝花絮
時間 | 地點 |
---|---|
1999年11月5日 | 中國 |
1999年6月26日 | 中國台灣 |
1999年7月1日 | 中國香港 |
1999年5月19日 | 美國 |
1999年5月16日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 美國 |
1999年5月19日 | 加拿大 |
1999年5月27日 | 波多黎各 |
1999年5月28日 (premiere) | 新加坡 |
1999年5月30日 (premiere) | 馬來西亞 |
1999年6月3日 | 新加坡 |
1999年6月3日 | 馬來西亞 |
1999年6月3日 | 澳大利亞 |
1999年6月10日 | 紐西蘭 |
1999年6月11日 | 哥倫比亞 |
1999年6月17日 | 玻利維亞 |
1999年6月18日 | 泰國 |
1999年6月18日 | 宏都拉斯 |
1999年6月18日 | 瓜地馬拉 |
1999年6月24日 | 智利 |
1999年6月24日 | 巴西 |
1999年6月25日 | 南非 |
1999年6月26日 | 韓國 |
1999年6月30日 | 委內瑞拉 |
1999年6月30日 (Manila) | 菲律賓 |
1999年7月1日 | 墨西哥 |
1999年7月1日 | 多明尼加 |
1999年7月2日 | 烏拉圭 |
1999年7月2日 | 哥斯大黎加 |
1999年7月7日 (Davao) | 菲律賓 |
1999年7月8日 | 牙買加 |
1999年7月8日 | 以色列 |
1999年7月8日 | 阿根廷 |
1999年7月9日 | 巴拉圭 |
1999年7月9日 | 尼加拉瓜 |
1999年7月9日 | 厄瓜多 |
1999年7月10日 | 日本 |
1999年7月14日 (Royal Command Film Performance) | 英國 |
1999年7月15日 | 英國 |
1999年7月16日 | 愛爾蘭 |
1999年7月16日 | 秘魯 |
1999年7月16日 | 巴拿馬 |
1999年7月29日 | 俄羅斯 |
1999年8月6日 | 芬蘭 |
1999年8月13日 | 冰島 |
1999年8月13日 | 蓋亞那 |
1999年8月19日 | 瑞典 |
1999年8月19日 | 德國 |
1999年8月19日 | 丹麥 |
1999年8月20日 | 塞席爾 |
1999年8月20日 | 西班牙 |
1999年8月20日 | 坦尚尼亞 |
1999年8月20日 | 奧地利 |
1999年8月20日 | 肯亞 |
1999年8月20日 | 挪威 |
1999年8月25日 | 阿聯酋 |
1999年8月25日 (French speaking region) | 瑞士 |
1999年8月26日 (German speaking region) | 瑞士 |
1999年8月27日 | 黎巴嫩 |
1999年9月1日 (Italian speaking region) | 瑞士 |
1999年9月4日 | 蘇利南 |
1999年9月16日 | 斯洛伐克 |
1999年9月16日 | 匈牙利 |
1999年9月16日 | 捷克 |
1999年9月17日 | 拉脫維亞 |
1999年9月17日 | 立陶宛 |
1999年9月17日 | 波蘭 |
1999年9月17日 | 保加利亞 |
1999年9月17日 | 愛沙尼亞 |
1999年9月17日 | 義大利 |
1999年9月23日 | 斯洛維尼亞 |
1999年9月23日 | 克羅埃西亞 |
1999年9月24日 | 羅馬尼亞 |
1999年9月30日 | 荷蘭 |
1999年10月1日 | 土耳其 |
1999年10月1日 | 葡萄牙 |
1999年10月13日 | 法國 |
1999年10月13日 | 埃及 |
1999年10月13日 | 比利時 |
1999年10月15日 | 希臘 |
1999年10月20日 | 摩洛哥 |
1999年10月22日 | 印度 |
1999年11月17日 | 科威特 |
1999年12月3日 (re-release) | 美國 |
2005年6月24日 (TV premiere) | 印度尼西亞 |
2012年2月8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法國 |
2012年2月8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比利時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科威特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紐西蘭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愛爾蘭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哈薩克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菲律賓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秘魯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烏克蘭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俄羅斯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以色列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荷蘭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葡萄牙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德國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中國香港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新加坡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希臘 |
2012年2月9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匈牙利 |
2012年2月9日 (3-D version) | 英國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義大利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芬蘭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保加利亞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墨西哥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巴拿馬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羅馬尼亞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巴基斯坦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波蘭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挪威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巴西 |
2012年2月10日 (3-D version) | 西班牙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美國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土耳其 |
2012年2月10日 (re-release) (3-D version) | 瑞典 |
2012年2月16日 | 柬埔寨 |
2012年2月16日 (3-D version) | 阿根廷 |
2012年2月22日 (3D Version) | 馬爾他 |
2012年3月15日 (3-D version) | 日本 |
2012年3月21日 (3D Version) | 巴林 |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盧卡斯電影有限公司[美國] |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1999) (USA) (theatrical) |
Gativideo[阿根廷](Argentina) (DVD)/(Argentina) (VHS) | |
Gemini Film[俄羅斯](1999) (Russia) (theatrical) | |
Fox-Warner[瑞士](1999)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
UGC-Fox Distribution (UFD)[法國](1999) (France) (theatrical) | |
Hispano Foxfilms S.A.E.[西班牙](1999) (Spain) (theatrical) | |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阿根廷](1999) (Argentina) (theatrical) | |
20世紀福克斯義大利分公司[義大利](1999) (Italy) (theatrical) | |
20世紀福斯公司[英國](1999) (UK) (theatrical) |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USA) (DVD)/(USA) (laserdisc) | |
Egmont Entertainment[芬蘭](2000) (Finland) (VHS) | |
Fox Network[美國](2001)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 |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2000) (Netherlands) (VHS)/(2005) (Netherlands) (DVD) (special edition)/(2001) (Netherlands) (DVD) | |
Yorin(2002) (Netherlands)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 |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新加坡](2012) (Singapore) (theatrical) (3D version) | |
Odeon[希臘](1999) (Greece) (theatrical)/(2011) (Greece) (DVD) (Blu-ray)/(2000) (Greece) (DVD)/(2012) (Greece) (theatrical) (3D release) | |
華納兄弟公司[荷蘭](2012) (Netherlands) (theatrical) (through) (3D re-release) | |
20世紀福斯公司[日本](1999) (Japan) (theatrical)/(2012) (Japan) (theatrical) (3D re-release) | |
Big Picture 2 Films(2012) (Portugal) (theatrical) | |
SF Norge A/S[挪威](2001) (Norway) (DVD)/(2005) (Norway) (DVD) | |
Columbia TriStar Egmont Film Distributors[芬蘭](1999) (Finland) (theatrical) | |
Yleisradio (YLE)[芬蘭](2002) (Finland) (TV) | |
Kommunenes Filmcentral (KF)[挪威](1999) (Norway) (theatrical) | |
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2015) (USA) (video) (Digital HD) | |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2000) (Germany) (VHS) | |
Sub(2010) (Finland) (TV) | |
Disney XD(2016) (UK) (TV) (limited) | |
FS Film(2012) (Finland) (theatrical) (3D release)/(2005) (Finland) (DVD) (1-disc edition)/(2001) (Finland) (DVD) (2-disc edition) | |
MTV3(2009) (Finland) (TV) | |
Fox-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15) (Finland) (Blu-ray) (DVD) | |
Fox-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15) (Denmark) (Blu-ray) (DVD) | |
Fox-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15) (Norway) (Blu-ray) (DVD) | |
Fox-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15) (Sweden) (Blu-ray) (DVD) | |
NRK3(2009-2011) (Norway) (TV) | |
20th Century Fox(1999) (Germany) (theatrical) | |
20th Century Fox(2012) (Norway) (theatrical) (3D re-release) | |
20th Century Fox(1999) (Netherlands) (theatrical)/(2012) (Netherlands) (theatrical) (through Warner Bros.) (3D re-release) |
據芝加哥就業資訊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估計,大概有220萬全職僱員為一睹本片而無法工作,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億9300萬美元。《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由於太多職員宣稱要參加星戰新片的首映,所以很多公司不得不閉門歇業。本片的美國首映日是1999年5月19日,而希望搶先購票的影迷早在一個月之前就在各大影片門前排起長龍。為避免造成哄抬票價和一票難求的局面,發行商曾一度要求影院在影片開始上映后才可提前售票。不過,在與美國國家劇院協會磋商之後,盧卡斯終於同意在5月12日開放預售,每人只限12張,於是在票販子手中,每張預售票最高被炒至100美元,而這正是發行商所不願看到的。
1999年5月23日,影片在全美2970個銀幕上映,當周拿下6481萬美元票房。最終北美票房超過4億3100萬美元,全球票房累計9億2400萬,在影史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九。
年份 | 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1999 | 第1屆 | 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劇情電影 | 提名 | |
最佳夏日電影 | 提名 | ||||
最佳電影混球 | 雷·帕克 | 提名 | |||
2000 | 第72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音響 | 嘉里·瑞德斯托姆 Tom Johnson Shawn Murphy John Midgley | 提名 |
最佳音效剪輯 | 本·貝爾特 Tom Bellfort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約翰·諾爾 丹尼斯·穆倫 Scott Squires Rob Coleman | 提名 | |||
2000 | 第53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音效 | 本·貝爾特 Tom Bellfort John Midgley 嘉里·瑞德斯托姆 Tom Johnson Shawn Murphy | 提名 |
電影獎-最佳特效成就獎 | 約翰·諾爾 丹尼斯·穆倫 Scott Squires Rob Coleman | 提名 | |||
2000 | 第9屆 | MTV電影獎 | 最佳動作場景 | 獲獎 | |
最佳打鬥場面 | 連姆·尼森 伊萬·麥克格雷格 雷·帕克 | 提名 | |||
最佳反派 | 雷·帕克 | 提名 | |||
2000 | 第26屆 | 土星獎 | 最佳服裝 | Trisha Bggar | 獲獎 |
最佳特效 | Rob Coleman 約翰·諾爾 丹尼斯·穆倫 Scott Squires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連姆·尼森 | 提名 | |||
最佳年輕演員 | 傑克·羅埃德 | 提名 | |||
最佳年輕演員 | 娜塔莉·波特曼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伊萬·麥克格雷格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佩尼拉·奧蓋斯特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喬治·盧卡斯 | 提名 | |||
最佳科幻電影 | 提名 | ||||
最佳化妝 | Paul Engelen Sue Love Nick Dudman | 提名 | |||
2002 | 第28屆 | 土星獎 | 最佳經典影片DVD | 提名 | |
2012 | 第38屆 | 土星獎 | 最佳DVD套裝 | 提名 |
《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影片中提供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動作序列,導演喬治·盧卡斯專長是創造世界和突破特技效果的極限,在這兩個領域中,該片不僅達到了人們的預期,甚至還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在很大程度上,盧卡斯的想象力並不局限於把壯觀的畫面放在屏幕上,以產生短暫的敬畏感。而是創造一個奇妙、怪異、浩瀚的宇宙,讓觀眾們以一種其他電影無法提供的方式體驗它。
《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在片場設計上大獲成功。Naboo上有一座被華麗渲染的水下城市,水下峽谷里充斥著越來越怪誕和危險的海怪,Tatooine上有一個類似體育館的體育場。然後是Coruscant,這個共和國的首都——在這個星球上,一個單一的城市囊括了整個地球。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和布滿小宇宙飛船的天空,給人的視覺震撼不亞於以前在屏幕上看到的任何東西。阿米達拉女王為她的人民求情的巨大會議廳同樣令人印象深刻。(Reelviews電影評)
在富有想象力的電影製作中達到了驚人的成就。(《芝加哥太陽報》評)
這部電影維持了系列一貫的令人驚嘆的特質。(《紐約時報》評)
星球大戰1:魅影危機
這是一部為孩子氣的成年觀眾準備的兒童電影。(TV Guide評)
計算機製造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冒險卻被平淡的劇本、獃滯的演技,以及僅僅關於為何黑暗原力會將可愛的安納金轉化為邪惡的達斯·維德的暗示阻礙了。(《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