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

王楊,青年紀錄片導演、影評人、紀錄片《紡織城》導演,出生在古城陝西省咸陽市,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法徠學專業,現居住於陝西西安。

代表作有《地上-空間》,《中國門》和《紡織城》等。同時,王楊也是《青年電影手冊》的聯合創始人。

人物經歷


中國新生代紀錄片導演的代表人物,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由影評人身份進入影視行業,後轉入紀錄片電影創作。
2004年參與獨立電影《風吹過的夏天》的拍攝工作,擔任執行導演、編劇。2006年參與完成獨立電影《麻雀》。
2007年創立“青年電影手冊”,擔任手冊執行主編。“青年電影手冊”的目標是推動中國青年電影的新浪潮。同年王楊創立自己的電影工作室漸近線青年電影工作室並完成紀錄片《地上-空間》。《地上-空間》作為導演的處女作紀錄片,參加草場地工作室十月藝術展青年紀錄片單元展映、平遙DV 影像大展展映、法國shadows電影節。后被美國加州大學、杜克大學圖書館正式收藏。同年組建“收割-電影製作小組”意在最艱苦的現實中通過紀錄片記錄當代中國的現實。
2008年負責收割電影製作小組4部紀錄長片的監製工作。王楊的第二部作品是2008年完成的紀錄片《寂靜之聲》。記錄了當代青年人迷惘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同年完成紀錄片《時間之海》(THE SOUND OF SILENCE)
《中國門》
《中國門》
王楊的第三部長片作品是2011年完成紀錄片《中國門》。創造了2011年中國紀錄片影片網路播放單日破百萬的記錄。《中國門》先後入圍德國萊比錫紀錄片電影節、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韓國DMZ Docs電影節國際主競賽單元,獲得Frist青年電影展2012最佳紀錄片獎提名、新人電影節2012年度新導演獎提名、2012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紀錄片獎提名。獲得第三屆西安國際影像節最高獎金俑獎最佳影片獎。法國銀幕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及觀眾選擇獎。
《紡織城》
《紡織城》
2014年王楊的最新作品《紡織城》(中國/美國/韓國/荷蘭/台灣合拍)是一部記錄講述西安東郊紡織城區域,兩個紡織工人大家族面對發展變遷的故事。本片入圍2010年首屆華語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獲獎項肯定,后參加韓國首爾2011—亞洲紀錄片大會,以及法國陽光紀錄片節和首屆CNEX聖丹斯紀錄片工作坊等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成功獲得美國聖丹斯SUNDANCE紀錄片基金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IDFA基金IDFA Bertha Fund基金、韓國釜山電影節AND基金支持。在2014年韓國釜山電影節亦獲得“亞洲精英獎”。《紡織城》入圍2017多倫多國際電影節HOTDOCS,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榮獲 2018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入圍2018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入圍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終評單元。
2016年王楊再攜紀錄片新作《江橋夢》(中國/荷蘭合拍)參與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榮獲十佳國際提案。2016獲得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亞洲紀錄片最佳提案獎,亞洲紀錄片提案推薦獎。2017年獲得中國東山紀錄片大會銀獎。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紀錄電影《中國門》(CHINA GATE)(國際合拍)
紀錄電影《江橋夢》(THE DREAM OF SUPERBRIDGE)(中國/荷蘭合拍)
徠紀錄電影《紡織城》(WEAVING)(中國/美國/韓國/荷蘭/台灣合拍)

獲得榮譽


2011年紀錄電影《中國門》(CHINA GATE)(國際合拍)獲得第三屆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最高獎金俑獎最佳影片獎
獲得美國聖丹斯SUNDANCE紀錄片基金
獲得韓國釜山電影節AND基金支持
成為少有的獲得三大國際紀錄片基金支持的中國導演
在2014年韓國釜山電影節亦獲得“亞洲獎”
《紡織城》入圍2017多倫多國際電影節HOTDOCS、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榮獲2018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作品入圍2018香港華語紀錄片節
作品入圍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終評單元
作品入圍2016年廣州紀錄片節獲得國際提案大會十佳方案
作品入圍2017年東山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