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街小學
建新街小學
鄭州市二七區建新街小學創建於 1956 年,位於鄭州市建新街 328 號。學校佔地面積 72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9254 平方米。現有 24 個教學班, 1300 余名學生, 62 名教師,其中本科學歷 21 人,專科學歷 38 人。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育設施,配備了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大屏幕教室、儀器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室、書法室、圖書閱覽室、舞蹈教室、多功能室等,雙向交互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校園網及教師人手一台的筆記本電腦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日趨科學、高效、充滿希望和生機。
多年來,學校以“面向全體、著眼素質、培養特長、辦出特色”為宗旨,以“依法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教”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以課改為契機,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在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同時,致力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本著“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工作思路,認真紮實地開展“新世紀,我能行”少先隊體驗教育活動。以“小導遊”活動為載體,讓隊員自發招聘、應試、查資料,最後到各旅遊點實踐,使隊員們在社會化的活動中發展了自我,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增強了他們自己動手的實踐能力和愛國情結。 2001 年我校舉行了“體驗教育”展示活動,受到了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趙勇同志的好評,並表示要把學校的經驗向全國推廣。
建新街小學和外國語小學的全方位對接和立體化互動在2011年全面開啟。今天,校領導更是親自帶領兩校業務領導,從校園文化、優勢品牌、教師成長、學生髮展、質量提升等方面,本著“聯合、互惠、共贏”的原則,細緻考量、深度研討、科學謀划,結合建新街小學行知教育和外國語小學卓越文化,著力為兩校內涵式發展再提新高度,打造“新行知·新卓越”的倍增新品牌。
建新街小學科學規範、新穎靈動的“新閱讀”校本課程教學,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創新后,一份份凝結著廣大師生與家長汗水和喜悅的閱讀成果逐步突顯出來。
“新閱讀”是建新街小學在“做中學、讀中學、玩中學”教育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在進行了近兩年的考察、論證和嘗試后,為全校師生量身開發的校本課程。為了科學引領廣大師生和家長進行有效閱讀,激發大家海量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能力,本學期初學校把獨具建新特色的“新閱讀”納入了課程表,進行規範教學。低年級學生的“日有所誦”、繪本閱讀及圖文並茂的“塗鴉日記”;中年級學生的“新書推薦”、“讀書交流”和“創意閱讀”;高年級學生的“好書漂流”、“小組輪流日記”等讀寫訓練活動,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激發起來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份份獨具建新行知特色的“新閱讀”教學成果——行知體驗作業、創意作業、愛上閱讀作業和閱讀手抄報等都集結成冊。
期末,靈活多元的評價機製為“新閱讀”教學的高效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新閱讀”的綜合評價重在學生平時的閱讀表現和書寫積累,包括:“新閱讀”的課堂表現,即認真傾聽、專心閱讀、大膽交流,通過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和老師評價對學生每節課都進行一個記分評價;書面作業,即各年級形式多樣、集結成冊的閱讀成果,由家長陳述性評價和教師評價組成;口頭彙報,即通過詩文誦讀、講故事等考查每位學生的口頭表達綜合能力,由學生代表和教師共同評價打分。有家長在閱讀作業評價中中肯地寫道:“孩子能積極主動進行閱讀,用心完成畫寫作業,如果此項作業能長期堅持下去,我們都將受益匪淺,感謝學校和老師的科學引領。”
品味著“新閱讀”帶來的收穫和喜悅,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新閱讀”之路任重而道遠。建新人將在我區“多彩課堂文化”內涵發展的精神引領下,科學實踐、大膽創新,使“新閱讀”更加靈動豐滿的同時,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春華秋實果滿枝。學校教師先後有近百人次在國家、省、市教育教學活動中獲獎;學校榮獲全國“雛鷹大隊”、省“為人師表、育人楷模”先進單位、省“現代化信息技術實驗學校”、省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德育先進學校”、鄭州市“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質量”先進單位、市“文明標兵學校”、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市標準化學校、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市紅領巾示範標兵校、市綠色學校、市校務公開先進單位、市辦學規範化管理先進單位、區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區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2 年以來,在外國語學校英語潛能測試中,成績優異,一年一個台階。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學校,探索學校發展的新途徑。 2003 年把學校定位到“人文教育”上,確立主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新理念、全面構建人文校園打造學習型團隊的新思路,擬通過人文校園的建設,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走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的和諧之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最終培育他們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的新人。申報的《小學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和研究》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十五”課題的重點實驗課題。我們正為創學校特色而不懈努力!
創建詞條人:2010屆63班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