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張偉明的結果 展開
張偉明
深圳作家協會理事
張偉明,1964年生於廣東梅州蕉嶺,現居深圳,深圳作家協會理事,廣東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家,中國“打工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張偉明,1964年生於廣東梅州蕉嶺,現居深圳。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深圳作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作家、廣東省青工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家,中國“打工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散見於《青年文學》、《花城》、《芳草》、《作品》、《特區文學》等,另有部份作品散見海外。著有長篇小說《無所適從》、小說集《我是打工仔》、《青春之旅》等。其作品注重於城市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以及對打工文學的實踐與探討。
文學作品在1991年獲深圳十年首屆“大鵬文藝獎”;1992年獲深圳首屆十年“《特區文學》獎”;1993年獲深圳首屆“青年文學獎”;1995年獲廣東第九屆“新人新作獎”。2005年獲全國首屆“鯤鵬文學獎”。
1980年,作為最後一批畢業后能夠分配工作的高中生,張偉明進入了蕉嶺縣錳化廠,成為令人羨慕的工人階級中的一員。在工廠的6年裡,他的工余時間都在讀書、寫作中度過。《紅樓夢》《幾度夕陽紅》《戰爭與和平》等眾多書籍,滋養著他的青春。他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的文字也能印成鉛字、編排出版。而現實生活的貧瘠無聊,卻讓他苦悶消極,執筆無為。當其時,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遷和思想潮動,正席捲著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一些在深圳打工的同學、朋友經常會帶回一些報紙,其中就有較前衛的《深圳青年報》。張偉明的內心再也不能平靜了,1987年,在家人、朋友的反對聲中,他放棄“鐵飯碗”,坐上了開往深圳的長途汽車。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他流浪了半個多月才找到第一份流水線工作。他做過工人、質檢員、領班……被炒過魷魚,也炒過老闆魷魚,所有打工一族的酸甜苦辣,他基本上嘗了個遍。這期間,他創作了《下一站》《我們INT》等一系列最早反映打工生活的中、短篇小說,引起了較大反響。他的長篇小說《無所適從》、小說集《我是打工仔》、小說合集《青春之旅》等陸續由作家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小說曾獲“大鵬文藝獎”、十年《特區文學》獎、首屆“青年文學獎”、“廣東省第九屆新人新作獎”、首屆全國“鯤鵬文學”獎,成為打工文學的“領軍人物”。他負責主編的文學期刊《大鵬灣》出版了100期,成為全國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打工文學旗幟。
勇闖文學新域
深圳寶安——這個地處南海之濱、珠江口岸的古縣,七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這裡疏鑿混沌,歷經客家遷徙帶來的中原古風吹拂。誰也不曾想到,有一種後來被學者們稱為“世界文學奇葩”(已故著名文藝理論家陳遼)的一種嶄新文學現象,會在這塊土地上不可抑制地萌發。這種嶄新文學現象的萌發與承載,出自寶安縣文化局的一本文學內刊──《大鵬灣》。
1988年,《大鵬灣》創刊號上即首刊了張偉明的一篇打工題材的小說《我們INT》(INT即接觸不良)。張偉明以一個“文學學徒”的孤寂背影投身深圳,一頭扎進打工底層,成了千千萬萬打工族的一員——他想通過“生命的體驗”做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作家。邊打工邊寫作的他,以其超人的才華、敏銳的洞察力,率先創作了一系列以反映千萬打工族生存狀態為題材的小說。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以客家漢子的韌勁和勤奮,硬是打造出了在全國影響極大的一個文學新品種,“打工文學”。他的小說《我們INT》《下一站》一舉成為打工文學的開山之作、打工文學的里程碑,並影響了整整一代的打工文學青年,張偉明由此被文壇譽為“打工文學之父”。他創作出的文學精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打工作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張偉明的人生軌跡,可以說處處充滿了“傳奇”。小說中打工者“永遠在漂泊的路上,尋找人生‘下一站’”,則成為了對早期打工文化的最經典概括。張偉明的成長經歷,與他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追求緊密相關,也與深圳乃至全國打工文學的大氣候有關。
時光的風塵並沒有打磨掉他生命的底色。多年過去,張偉明仍是個理想主義色彩甚濃的作家,他總是以其獨特的節奏一面奮然前行、一面深沉地思索。近年,他又提出了“后打工文學”這一概念,並創作了一系列深具“后”意的文學作品(如《深眸·女》《深眸·男》),引起廣泛關注,他所首倡並踐行的“后打工文學”將打工文學又推向了更深的一個層次,更寬闊的空間。在2013年的“第九屆全國打工文學論壇”,張偉明對“后打工文學新姿態”的主題進行了探討論述,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李敬澤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