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帆

原香港著名演員

吳楚帆(1911年-1993年2月23日),原名吳鉅璋,已故傑出香港粵語文藝片演員,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著名演員高魯泉之弟。他在天津出生,曾於香港聖保羅書院就讀,上海交通大學肄業,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早年當過商店售貨員、工廠管理員,業餘愛好習藝,1932年開始加入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參加《夜半槍聲》演出,並成為該片的男主角。成名作是《生命線》。1937年因在《人生曲》中一人扮演父與子兩個角色,被廣州觀眾選為“華南影帝”。香港淪陷期間,參加明星劇團在廣州灣、越南等地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后返港,主演了戰後第一部影片《情焰》。

人物關係


個人履歷


演藝經歷

從1932年到1964年,共參演250部影片。其中以《家》、《春》、《秋》最為著名。他的戲路較寬,演技優秀,1955年,他在內地被選為中國最受歡迎的5個演員之一。1956年,《北京日報》選舉他為最佳演員之一。並與三位著名粵語片男演員張活游,李清和張瑛合稱為“粵語片四大小生”。他還曾執導過《戰地歸來》、《香港一婦人》。1952年與白燕、李晨風等創辦了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1955年與李晨風等創辦了華聯電影公司,名片《寒夜》是該公司創業作品。1960年,創辦了新潮影片公司,攝製了《人海孤鴻》等優秀影片。1956年在香港出版《吳楚帆自傳》。1966年息影。后移居加拿大。
其主演影片主要有:《新青年》、《生命線》、《最後關頭》、《家》(1953)、《春》(1953)、《秋》(1954)、《寒夜》(1955)、《危樓春曉》(1953)、《火窟幽蘭》(1961)、《人海孤鴻》(1960)及《香港屋檐下》(1964)等。

從業經歷

寫真照
寫真照
成名作是抗日戰爭片《生命線》(1935)。1937年憑著《人生曲》(1936)榮膺「華南影帝」,當時他只有二十六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組織明星劇團在廣州灣、越南等地 演出話劇。抗戰勝利后回香港。1947年主演粵語片《郎歸晚》。1948年聯合黃曼梨、張瑛、白燕等演員拒絕拍攝神怪、色情、荒誕的"毒素電影",在香港掀起電影清潔運動。不久成立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歷任監事、理事、會長、顧問等職。1952年成立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1953年因主演影片《春》,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1955年創辦華聯影片公司。1960年創辦新潮影片公司。1966年息影,后移居加拿大。一生拍攝影片二百五十餘部,戲路寬廣。除主演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的《家》、《春》、《秋》、《寒夜》等影片外,還在《霸王妖姬》、《枇杷怨》等影片中飾演反派人物。1956年出版《 吳楚帆自傳》。
吳楚帆於1993年在加拿大病逝,享年八十四歲。其後,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辦當局頒發「終身成就獎」,以表揚吳楚帆為香港電影所作的貢獻。

特殊經歷

1941年香港淪陷,日寇佔領香港后,計劃利用香港製片設施和電影人員,籌拍一部宣揚日軍戰功及大東亞共榮圈影片《 香港攻略戰》,風聲傳開,在港電影從業人員,不甘附敵,誓死不為日寇服務。當時,湛江是法帝殖民地,偏安一偶,水陸交通均可由港到湛,於是便紛紛南逃到湛江【註:湛江市舊稱廣州灣,於1899年淪為法國租借地,對外貿易盛極一時】。
與吳楚帆、張瑛一齊到湛還有著名演員黃曼梨、白燕、梅綺、大口何等。此時,湛江尚未建市,只是區區小商埠,經濟貧困落後,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吳楚帆、張瑛等藝人在湛生活異常艱苦。初到時,張瑛因戰亂散 失行李,連更換的衣服都沒有。吳楚帆被迫改行當經紀九八,為專走越南海防的“永華號”貨船商人,聯繫住宿,寄存貨物,尋找買主。為了省線,他們不敢住旅店客棧,與眾藝人在赤坎大德二橫路租—民居集體住宿,二十多人,打平鋪擠在一起,天氣炎熱,蟻蠅滋生,四周污水橫流,臭氣刺鼻,艱苦景況可想而知。每當回想此段辛酸往事,吳楚帆、張瑛都不堪回首,感慨萬千。

特殊貢獻


國讎家恨、同仇敵愾,愛國熱情驅動,吳楚帆,張瑛在湛江發起組織香港電影從業人員成立《明星話劇團》,既可發揮一技之長、服務社會,宣傳抗戰,又可解決眾藝人謀生糊口。話劇團由趙樹泰任團長,吳回、李辰風、余慕雲當導演,謝益之負責舞台監督,主要演員除吳、張外,還有黃曼梨、梅綺等,連後台工作人員及家屬共20多人。結合宣傳抗日救國,鼓勵民眾保家衛國,演出一系列優秀話劇,計有《林沖》、《雷雨》、《欽差大臣》、《欲魔》等。他們舞台配合完整,演員合作默契,演技精湛,布景獨特,燈光多變,令湛江觀眾耳目一新,在赤坎平安戲院(今人民電影院對面)等地演出,歷時四個月,幾乎場場滿座。
吳楚帆、張瑛等香港電影藝人在湛江活動期間,給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也改變了湛江電影的市場結構。早前,湛江電影素來是美國影片佔領很大市場,米高梅、華納兩影片公司一直占上峰。吳楚帆、張瑛等電影從業人員到湛后,潛移默化,溝通了湛江居民對香港電影的認識和喜愛,他們由喜歡美國片轉為香港片,特別是粵語片,打破了美國影片獨佔優勢的局面。此愛好,一直沿續至今,港產片始終是湛江人電影的重頭戲。
1943年湛江也被日寇佔領,香港明星話劇團在戰火中兵分兩路,分赴桂林和越南繼續演出。抗戰勝利后,吳楚帆、張瑛從內地回歸故里,重操舊業,依然在影壇紅透發紫,顯赫一方。15年後的1957 年,吳楚帆、張瑛隨香港電影界訪問團到湛江,舊地重遊,辛酸往事歷歷在目,感慨不矣。他們尋找當年演出的平安戲院,已在戰亂中大火焚毀,如今重建樓房,成了赤坎糧站;還專程到中山路衣記雞飯店品嘗走難時留下難忘記憶的香雞油飯。隨後,他們參觀湛江港,遊覽市容,了解解放后湛江的建設成就。看到湛江舊貌變新容換了人間,吳楚帆、張瑛喜上眉梢,笑顏逐開。

社會評價


香港電影演員吳楚帆、張瑛,上了年紀的人都不會陌生。香港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他倆一直雄霸影壇鰲頭,每人拍片都超過300部以上,有電影皇帝之稱。他們所拍攝的粵語片,在全球華人區域,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是觀眾極其喜愛和讚譽的著名演員。
吳楚帆有“華南影帝”稱號。他在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中成功飾演高覺新,其中《春》於1957年榮獲國家文化部頒發優秀電影獎,本人也獲優秀演員金質獎章,巴金盛讚他是出色的演出藝術家,1993年在加拿大病逝。

電影金句


一句罵人反骨,無情無義的:(粵語)食碗面,翻碗底。道盡幾許世道人心。
(出自電影《香港屋檐下》1964)
一句樂於助人,充滿情義的:(粵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表現世間的溫情。
(出自電影《危樓春曉》1953)
抗戰時期

成就榮譽


吳楚帆一直致力提高香港粵語電影的素質,堅持要以認真的態度拍攝高水準的電影,履行傳媒的社會責任。為此,吳楚帆聯合二十位粵語片工作者,於1952年創辦「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製作不少優秀粵語電影,其中吳楚帆參演的有:《家》(1953)、《春》(1953)、《危樓春曉》(1953)、《秋》(1954)、《天長地久》(1955)等等。

參演作品

參演電視劇

參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