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6條詞條名為高超的結果 展開
高超
南京大學教授
高超,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變化的環境效應,環境污染物表生行為,區域環境質量演變。
1997——2000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土壤資源管理;
1994——1997年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碩士研究生環境地理學;
1980——1984年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本科地球化學。
2002——現今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2002年南京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后流動站;
1984——1994年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
有土壤與植物生態學,資源環境實驗分析,自然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環境地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Hydrochemistry(作為訪問教授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講授的研究生課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利用河流沉積物定量提取巢湖流域磷來源信息 主持;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基於水系沉積物測量的秦淮河流域水污染特徵識別 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長江三角洲城市化對河流水系與水文過程的影響機制研究 主要成員;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 華東沿海灘塗生態地球化學評價 主要成員。
1、寧彤,高超,許有鵬. 20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縣域尺度農田氮素平衡狀況的演變—以江蘇省宜興市為例. 中國環境科學,31⑷:423——430.
2、劉勇華,高超,王登峰,汪磊. 2009. 城市降雨徑流污染初始沖刷效應對BMPs選擇的啟示. 水資源保護,25⑹: 29——32.
3、周慧平,高超. 2008. 巢湖流域非點源磷流失關鍵源區識別. 環境科學,29⑽: 8——15.
4、黃賢金,王臘春,高超,史運良. 2008. 太湖水資源水環境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5、汪磊,高超. 2007. 江蘇省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的問題與對策. 生態經濟,189:345——346,389.
6、王登峰,高超,陳富榮. 2007. 礦山污染區鋅在土壤——油菜作物系統中的分佈特徵.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6⑷:1347——1351.
7、沈昌高,高超,王登峰. 2007. 銅陵礦區土壤和油菜中銅的分佈特徵. 應用生態學報,18⑽:2374——2378..
8、王鵬,高超,姚琪,申霞. 2007. 環太湖典型丘陵區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磷素隨地表徑流遷移特徵.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6⑶: 826——830.
9、周慧平,高超,孫波,趙和蒼,張桃林. 2007. 巢湖流域土壤磷素空間變異特徵及kriging插值分析.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6⑹:2112——2117.
10、戴科偉,高超,朱繼業,王臘春,錢誼. 2007. 太湖流域磷排放對區域城市化過程的響應. 地理科學,27 ⑵:237——242.
11、周慧平,高超,趙和蒼,張桃林. 2007. 巢湖流域農田土壤磷吸持指數及吸持飽和度特徵.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6(增刊):386——389.
12、王鵬,高超,姚琪,韓龍喜,申霞. 2006. 環太湖丘陵地區農田磷素隨地表徑流輸出特徵.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5⑴: 165——169.
13、王鵬,高超,姚琪,韓龍喜,申霞. 2006. 太湖丘陵地區農田氮素遷移的時空分佈特徵. 環境科學,27⑻:1671——1675.
14、王登峰,高超. 2006. 農業非點源污染外部性的內部化方法探討. 生態經濟,175: 256——258.
15、朱繼業,高超,朱建國,寶川靖和. 2006. 不同利用方式下地表徑流中氮的輸出特徵.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2⑹:621——627.
16、周慧平,高超,朱曉東. 2005. 關鍵源區識別: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方法. 生態學報,25⑿: 3368——3374.
17、周娟娟,高超,李忠佩,王登峰. 2005. 磷對土壤As(V)固定與活化的影響. 土壤,37⑹: 645——648.
18、高超,朱繼業,朱建國,寶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竇貽儉. 200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徑流磷輸出及其季節性分佈特徵. 環境科學學報,25⑾: 1543——1549
19、高超,朱繼業,朱建國,寶川靖和,周娟娟,王登峰,王臘春,竇貽儉. 2005. 極端降水事件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物遷移的影響. 地理學報,60⑹: 991——997.
20、王鵬,高超,姚琪,韓龍喜,申霞. 2005. 環太湖丘陵地區農田氮素隨地表徑流輸出特徵. 農村生態環境,21⑵: 46——49.
21、高超,朱繼業,竇貽儉,張桃林. 2004. 基於非點源污染控制的景觀格局優化方法與原則. 生態學報,24⑴:109——116.
22、高超,朱繼業,戴科偉,高松,竇貽儉. 2003.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太湖水環境保護:困境與出路. 地理科學,23⑹:746——750..
23、吳蔚東,張桃林,高超,孫波,彭補拙,趙其國. 2003. 中亞熱帶天然常綠闊葉林下不同母質的土壤質量性狀. 山地學報,21⑴: 73——79
24、高超,朱建國,竇貽儉. 2002. 農業非點源污染對太湖水質的影響:發展態勢與研究重點.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1⑶:260——263.
25、高超,張桃林,吳蔚東. 2002. 氧化還原條件對土壤磷素固定與釋放的影響. 土壤學報;39⑷: 542——549.
26、高超,張桃林,孫波,吳蔚東,魯如坤. 2002.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業氮素管理:現狀與問題.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8⑸: 716——721.
27、高超,張桃林,吳蔚東. 2001. 太湖地區農田土壤養分動態及其啟示. 地理科學,21⑸: 428——432.
28、高超,張桃林,吳蔚東. 2001. 不同利用方式下農田土壤對磷的吸持與解吸. 環境科學,22⑷: 67——72.
29、高超,張桃林,吳蔚東. 2001. 太湖地區旱地土壤對磷的吸持與解吸特徵. 湖泊科學,13⑶: 255——260.
30、高超,張桃林,吳蔚東. 2001. 農田土壤磷流失風險分析. 環境科學學報,21⑶: 344——348.
31、吳蔚東,張桃林,高超,孫波,彭補拙,趙其國. 2001. 紅壤地區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質量性狀的演變. 土壤學報,38⑶: 285——294.
32、高超,張桃林. 2000. 面向環境的土壤磷素測定與表徵方法研究進展. 農業環境保護,19⑸: 282——285.
33、高超,張桃林. 2000. 太湖地區農田土壤磷素動態及其環境影響分析. 農村生態環境,16⑷: 24——27
34、高超,張桃林. 1999. 農業非點源磷污染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及對策. 湖泊科學,11⑷: 369——375..
35、高超,張桃林. 1999. 歐洲國家控制農業養分污染水環境的管理措施. 農村生態環境,15⑵: 50——53.
36、高超,竇貽儉. 1997. 宜興山區採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山地研究,15⑴: 62——66.
37、高超,王猛. 1993. 大別山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意義. 安徽地質,3⑵: 59——66.
38、Gao C and Zhang T L. 2010. Eutrophic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Understanding Various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AMBIO, 39: 385——393.
39、Gao C, Zhu J G, Hosen Y, Zhu J Y, Gao X, and Dou Y J. 2010. Nutrient export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n a rural watershed in the Taihu Lake area, China. In: Hosen Y (ed.).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China. Jap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 Tsukuba, Ibaraki, Japan, 35——40.
40、Tang J L, Zhang B, Gao C, Zepp H. 2008. Hydrological pathway and source area of nutrient losses identified by a multi——scale monitoring in an agricultural catchment. Catena, 72: 374——385.
41、Zepp H, Zhang B, Thimm A, Jing Y S, and Gao C. 2002. Physische geographie und nachhaltigkeit: landschaftokologische untresuchungen im subtropischen China. Geographie Heute, 200: 16——19.
42、Zhang T L, Wang X X, Gao C. 2001. Effects of land use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on soil erosion and flood disaste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Lorenz King, M. Metzler, and T. Jiang (eds.): Flood risks and land use conflicts in the Yangtze catchment, China and at the Rhine river, Germany, Peter Lang: Europa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