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籙

道籙

道教的符籙,以標明身份。

詞語解釋


凡入道者必受籙。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籙”給某人,就標誌他正式成為“在編”的道教徒。

歷史記載


南京大學出版社---閻琦著的《閱讀李白》中記載:天寶三載(744)秋,出京后的李白往德州安陵(舊址在今河北景縣東)訪道士蓋寰,為他造了“道籙”,然後又請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高天師授“道籙”於齊州(今山東濟南)紫極宮,正式成為一名道士。
在《《道德經》的傳授、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里有詳細的說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後出現了不屬於三洞四輔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淵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這些新法位也有相應的儀式,如南北朝末期問世的《升玄內教經》(敦煌寫本P.2445)記載了傳授升玄法位經籙的登壇告盟儀式,東晉南朝朝問世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法次儀》、《傳授經戒儀注訣》記載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現了洞淵神咒齋儀(DZ 525《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懺謝儀》、DZ 526《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清旦行道儀》、DZ 527《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十方懺儀》),DZ 1430《道藏闕經目錄》著錄了北帝法位儀式。總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與《道藏》的三洞四輔分類體系並不完全對應。
趙璘 《因話錄·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 吳筠 先生,精苦壽考。”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賀知章 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陳留 採訪使 李彥允 為請於 北海 高天師 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