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

呂梁山東南部一條支脈

徠青龍山是聊城堠崮皇陵的別名,出聊城城區向北坐汽車沿著聊(城)臨(清)公路走到東昌府區北30公里處斗虎屯鎮堠崮村附近,可以看到道路西面有座巍然屹立的土丘,它高二、三十米,佔地面積千餘平方米,當地老百姓都叫它“冢子”,也叫“堠崮冢”。

歷史沿革


規模

青龍山
青龍山
青龍山位於堠堌村西過泰臨公路300米處,又名堠堌冢。遺址現殘存封土南北長110米,東西寬98米,高21米,底部周長410米,佔地面積達10780平方米。封土為人工夯築而成,夯土層在13至18厘米不等。因劉慶初為太子,死後又被追認為皇帝,因身份特殊,所以其墓葬規格高、封土大。堠堌冢在漢代清河國範圍內,是最大的墓葬。據文獻記載,兩漢時期,堠堌冢所在位置屬清河國,其所轄區域基本上是以今臨清為中心方圓約50公里的範圍內,都城位於臨清城東北約五、六公里處。2006年12月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認定

1990年代,台灣台北大學教授張蓬洲就認定:堠堌冢就是東漢清河王劉慶之墓。

文化活動


相關人物

劉慶漢章帝劉炟的第三子,生母宋貴人。生於建初二年(77年),翌年立為皇太子。因受竇太後排擠,建初七年(82年)被廢為清河王。初留居京師,延平元年(106年)就國,當年病死。永初元年(107年),劉慶之子劉祜即皇帝位,即漢安帝,追封劉慶為孝德皇帝。劉慶為人恭謙,漢和帝時,助朝廷誅滅外戚竇憲勢力,貢獻巨大。劉慶生有3子。長子劉祜,承繼帝位;次子劉虎威,嗣位,即清河愍王;少子劉常保,被封為廣川王。后劉虎威和劉常保絕嗣,國除。

陵墓狀況

從前堠堌冢上長著很多粗大的松樹和楊樹,后經大肆刨挖,原來生機盎然的綠丘變成了光禿禿的土疙瘩,土壤流失嚴重。后當地農民燒磚、蓋房、造田,都從堠堌冢大量取土。近些年,農民文物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已在堠堌冢上植樹種草,加以保護。
登臨堠堌冢,視野開闊,周圍方圓數十里的田地、村莊、道路和樹木盡收眼底。據傳,宋遼作戰時,穆桂英就曾用堠堌冢作過點將台。
據堠堌冢附近老百姓的傳說,堠堌冢是劉慶墓的可能性最大。老人們說,從前堠堌冢下曾有一個小村莊,名稱“小劉庄”。莊裡的人都姓劉,小劉庄的百姓就是劉慶的後裔。早年間堠堌冢非常高大。用老輩人的話形容:“山頭頂著藍天,山腳站在四邊。東邊臨海、西邊靠山、南邊接水、北至荒林”。今天大致為:東邊是堠堌城護城河的大海子坑,在今堠堌村西南,1950年代初被填平;西邊是山莊村、山趙村和大山樹庄,今山莊、山趙兩村尚存,大山樹庄已改名為大桑樹庄;南面指后哨村護城河和吳家海子坑,今均被填平;北面指今劉家、張家的松樹林墳地。
青龍山
青龍山

民間傳說

千徠百年來,當地人圍繞這個神秘的土丘,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有的是說大禹治水時,在堠堌冢上用大印鎮住過一條青龍;有的說這是皇家陵寢;有的說是漢武帝修建的軍事設施。以堠堌冢為背景的“虛糧冢”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最廣。
據說春秋時期,諸侯混戰。晉、齊是當時兩大國,聊城一帶處於兩國交界處。晉國仗國勢強盛,想打敗齊國,稱霸諸侯,於是發兵偷襲齊國,並包圍了齊國的西部城池。晉國兵將猛打猛攻,齊國軍民英勇抗敵,相持多日,不分勝負,雙方傷亡巨大。時齊國城內,糧草殆盡,補給困難。晉國便轉變策略,在齊國城外安營紮寨,圍困城池,坐待良機。這時齊國的一個謀士識破了敵軍陰謀,號召城內軍民,連夜突擊,送磚運土,很快在城內堆起了一個大土堆,士兵裝扮作運糧隊伍,在土堆上面覆蓋了一層糧食,並掛出了醒目的“米糧堆”紅字牌子,四周寫上“防火防盜”。並修書一封,寫下十年戰表,給晉軍送去。晉國將軍派探子前去偵察,見齊國有這麼大堆糧食,即使城池被圍困十年,也不愁軍民無糧!於是晉國無心戀戰,立即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