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蛤蜊

蚶目蚶科動物

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蚶目,蚶科,毛蚶屬,主要分佈於中國、朝鮮和日本沿海。

以中國渤海和東海近海較多。生活在內灣淺海低潮線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以4-8米居多。

學名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

物種簡介


維生素B12含量較高的食用貝類。和蛤蜊一樣,生長在泥沙里。也應買那些吐過沙的,表層有絨毛附著泥污,沖洗時要用到刷子。毛蛤蜊不及蛤蜊鮮美,但肉質緊韌,而且有的個頭能長到很大,營養豐富。韓國人稱為:赤貝。喜歡用吃生魚片的方式沾食,但不推薦中國人,還是煮熟為好。另外因其肉緊韌,北方人喜歡用其拌冷盤和剁餡包餃子,很好吃。

形態特徵


毛蛤蜊
毛蛤蜊
成體殼長4-5厘米,殼面膨脹呈卵圓形,殼頂突出而內卷且偏於前方;殼面放射肋30-44條,肋上顯出方形小結節;鉸合部平直,有齒約50枚;殼面白色,被有褐色絨毛。生物學特性: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腸、肛門、所組成。主要食物為硅藻和有機碎屑。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內臟團)的周圍,性成熟時雌體性腺村(紫)紅色,雄體黃白色,生殖孔開口在後閉殼肌的腹面,左右各1個。卵(卵徑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遼東灣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產卵;繁殖期間有2-3次精卵排放高峰,每次間隔約半個月。殼長4厘米左右手個體一次排卵量可達200萬-300萬粒。產卵水溫多在25-27℃間。幼蟲在海水中浮遊,以擔輪幼蟲期進入D形幼蟲,在150微米時殼頂開始明顯大於殼高,近長卵形;殼長達220微米以後出現"眼點",即將進入附著變態生活。整個浮遊期約需16-17天。幼蟲結束浮遊生活后,以足絲附著在砂粒、貝殼、海藻等固體物上。足絲呈帶狀,終生存在;脫落後有再生附著的能力。殼長達1.2-1.5厘米時,落入海底進入淺埋生活,約經2-2.5年長成成貝。

如何挑選


檢查一下蛤蜊的殼,要選殼緊閉的,否則就有可能是死蛤蜊。殼打開的為死蛤蜊。

製作技巧


1.蛤蜊等貝類本身極富鮮味,烹制時千萬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鹽,以免鮮味反失;
2.蛤蜊最好提前一天用水浸泡才能吐乾淨泥土。

食用禁忌


有宿疾者應慎食,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毛蛤蜊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97千卡
蛋白質15g
脂肪1g
膽固醇113mg
飽和脂肪酸0.4g
多不飽和脂肪酸0.1g
單不飽和脂肪酸0.2g
碳水化合物7.1g
363mg
87mg
116mg
164mg
137mg
0.53mg
15.3mg
0.09mg
2.29mg
68.3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1mg
維生素B2(核黃素)0.14mg
煙酸(煙醯胺)1.4mg
維生素E3.54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