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
漢語成語
舉棋不定,漢語成語,拼音是jǔ qí bú dìng,意思是拿著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道該怎麼下。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猶豫不決。
例句
他這種優柔寡斷,舉棋不定的個性,真令人心急。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閣老大人,大敵當前,難道還可以舉棋不定?”
《新唐書·郁林王恪傳》:“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閣老大人,大敵當前,難道還可以舉棋不定?”
《新唐書·郁林王恪傳》:“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將衛獻公趕下台,立別人當了衛國國君。後來,寧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做錯了,便將兒子悼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我的兒子呀,當初你的父親一時魯莽,驅逐了國君。現在我知道做錯了,看來,只有你能幫我改正我的錯誤了。把衛獻公接回來吧。”說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國外的衛獻公聽說寧惠子已死,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他派人同寧悼子聯繫,並許諾自己回國后一定要讓寧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寧悼子有些心動,於是和眾大臣們在一起商議。
大家都反對寧悼子做這樣的蠢事。其中有一個大夫說:“想十二年前,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並沒什麼過錯。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我想這會很危險。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對待一個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猶豫不決就會招來滅族之禍。”寧悼子獨斷專行,不聽勸說,迎回了獻公反而被獻公用計除掉了。
心理舉棋不定的壞處
具有舉棋不定這種投資心理的投資人,原本在買賣股票之前已制訂好了計劃,但當他步入股票市場時卻一有風吹草動就心猿意馬,不能按計劃實施自己的方案不是按兵不動,就是轉而跟風。舉棋不定的人太易受環境的左右,朋友的三言兩語或是其他股民的不同做法都會使他改變初衷,原本打算拋出的也不敢拋了,原本打算買進的股票也換了一種。如果說自己原來的計劃是經過縝密的思考的,此時就應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因現場買賣氛圍的壓力而拋卻自己有理有據的分析。否則不但可能錯失發財良機,更有可能因舉棋不定而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