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
樂器
歷史悠久,最早一直流傳於西藏地區。但到了公元9世紀上半葉的朗達瑪統治時期,佛教遭受破壞,歌舞被迫禁絕,達瑪也曾失傳達八百年之久。直到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時期(1642年—1682年),拉達克土王前來朝覲達賴時,達瑪才隨之再現於宮廷樂隊。首先用於拉薩市布達拉宮嘎爾巴樂隊,嗣後又流傳到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昌都向巴林寺、四川甘孜的甘孜寺和巴塘的昌寧寺等寺院。
達瑪
演奏前,為使兩鼓發音高低分明,常將達瑪切的鼓皮用水浸泡,以使鼓音降低,而達瑪窮的鼓皮則要在日光下曝晒或在火邊烘烤,以使鼓音升高。達瑪屬於無固定音高膜鳴樂器,但大小兩鼓音高常為五度關係。
演奏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棰。達瑪切置於奏者右側,達瑪窮置於奏者左側,兩鼓用皮帶或布帶連結固定在一起,一人要同時演奏一對鼓。達瑪既可坐奏,也可行奏。主要用於藏族宮廷嘎爾巴樂隊伴奏宮廷歌舞、迎送達賴喇嘛、佛教寺院舉行傳召大法會迎請強巴佛等禮儀、羌姆和藏戲伴奏。一般在室內或園林中伴奏歌舞時,奏者多席地或坐在卡墊上隨樂曲的需要而敲擊演奏。每個鼓的下面都墊一個厚3厘米的環形布圈。達賴喇嘛遠巡舉行迎送儀式時,則要在戶外行奏,將一對達瑪分置於馬背兩側,奏者騎在馬上敲擊,也可由一人背二鼓在前,另一人隨後演奏。達瑪發音堅實有力,音量洪大,音色明亮,傳遠效果好。演奏時使用的數量因地而異,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表演藏族宮廷歌舞時,要同時使用四對達瑪,而在其他藏傳佛教寺院和藏戲團,則要使用一對或兩對達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