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監測

氣候監測

通過各種氣象儀器對全球氣候系統進行動態觀測。不僅包括常規觀測, 也包括各種特殊項目觀測, 如海冰太陽常數等項的觀測。

目錄

正文


用現代化技術對氣候系統進行觀測的總稱。其目的是為全面、深入地了解有關氣候系統各部分的現狀,發現其重大變化的徵兆,及時提供資料。
氣候監測一詞,是美國J.庫茨巴赫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的。在1979年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世界氣候計劃,1980~1983年計劃提要與基礎》中,將氣候監測列為“氣候資料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監測的內容很廣泛,主要有:
① 大氣基本觀測項目。包括地面氣象要素值和天氣現象、各標準等壓面的氣象要素值、某些專項站的探測項目、大氣成分氣溶膠濃度、冰雪覆蓋面積及其變化等。這些項目是由氣象站網(包括常規氣象站、海洋氣候站、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站等)進行觀測。
② 其他地球物理項目。包括大氣上界和下界的輻射差額、太陽常數、平流層氣溶膠的濃度和地貌等。這些項目採用衛星、火箭、飛機等多種手段進行探測。
③ 海洋觀測項目。有海水的溫度、鹽度、化學成分和波浪、洋流、海冰等。這些項目由海洋氣候站、固定船舶站、浮標站、考察船和探測衛星等進行探測。
此外,淺層地溫、生物圈以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項目(如化石燃料消耗、耕地面積等)也是氣候監測的內容。
氣候監測是現代氣候學的基礎工作之一,它監視著地球氣候系統變化的先兆,也為整個環境科學提供基本資料。由於監測內容牽涉很多學科,所以需要廣泛的國際或國內的科學技術協作,氣候監測正朝著全球氣候監測網的方向發展。
參考書目
J.Kutzbach,Fluctuation of Climate-Monitoring and Modelling,WMO Bulletin,Vol.23, No.3,pp.155~163,1974.
WMO,Outline Plan andBasis for the World Climate Programme 1980~1983,WMO No.-540,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