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颱風榴槤的結果 展開
- 2006年颱風
- 2001年第3號強熱帶風暴
颱風榴槤
2006年颱風
超強颱風榴槤(英語:Super Typhoon Durian;台灣、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譯名:榴槤;國際編號:0621;國內編號:0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2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Reming),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1個熱帶氣旋。“榴槤”(泰語:ทุเรียน)是由泰國提供的名稱,是泰國人喜愛的一種水果。
“榴槤”的前身是一個編號92W的熱帶擾動,2006年11月26日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編號為24W,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榴槤”,中央氣象台起編並編號0622。之後颱風逐步增強,中央氣象台、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先後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及颱風。11月29日開始,“榴槤”爆發性增強,中央氣象台直接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榴槤”在11月30日上午在呂宋東南部第一次登陸,登陸強度超強颱風級。隨後其強度不斷減弱,進入南海后又再次增強,但受到冷空氣影響再次減弱並改為向西南移動,接近陸地時再次小幅增強。12月5日4時“榴槤”在胡志明市以南90公里內略過並第二次登陸。登陸后迅速減弱,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停止編號。
“榴槤”給菲律賓以及越南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共造成兩國801人死亡、79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3億美元。由於榴槤造成極大的災害,2006年12月4日至9日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榴槤這個名字退役,由“山竹”替代。
“榴槤”路徑圖
台“榴槤”菲律賓越南造嚴濟損傷亡,舉辦屆組織台委議決“榴槤”退役,“竹”替。菲律賓的由颱風“榴槤”引發的特大地質災害事件也為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敲響了警鐘。颱風“榴槤”的菲律賓名稱“Reming”也在稍後退役,並用“Ruby”替代。
一片低壓區92W脫離了低緯雲團,在雅蒲島西南生成,2006年11月23日,由於流出環境良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給予Low的評級,認為其在接下來24小時內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概率為30%,隨後評級提升為Medium。但其後在低緯的副熱帶高壓引導下緩慢向西移動,受到垂直風切變的影響一直沒有很大的發展,直到2006年11月26日14時風切減弱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才認為其加強為熱帶風暴24W,同時,日本氣象廳隨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榴槤”。此時此刻,“榴槤”位於東經144度,而緯度在10度以內。此時已近12月,但北緯10度一帶的海水溫度仍高達28攝氏度左右,風切變十分微弱。此時的副熱帶高壓也向南移到了僅僅10度左右,這使得“榴槤”免受不利條件的影響。
第一次
颱風榴槤登菲時的衛星雲圖
第二次
颱風榴槤登越時的雲圖
2006年12月4日晚上,“榴槤”的對流於越南東南部沿岸重新發展,並重新發展出風眼,日本氣象廳將其重新升格為颱風,美國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重新升格為一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將其風速評價從25m/s上升至28m/s,但並沒有升格為颱風(33m/s)。12月5日4時左右,“榴槤”在胡志明市以南90公里內略過並第二次登陸。12月5日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日本氣象廳也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颱風“榴槤”10時進入泰國灣。由於此時“榴槤”的對流差不多全部消散,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停止編號,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才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後續發展
“榴槤”的殘餘低壓於2006年12月6日在泰國灣重新組織,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定為熱帶氣旋殘餘發展成的熱帶擾動,它繼續向西移動,橫過馬來半島,進入安達曼海。在北印度洋,由於已是隆冬時節,海溫很低,因此“榴槤”的殘餘雲系並沒有得到發展。12月9日14時,颱風“榴槤”殘餘雲系在安達曼海徹底消散。
在事後發布的颱風“最佳路徑”中,中央氣象台將其最高風速從65m/s下調到60m/s,但仍然與颱風“桑美”和颱風“西馬侖”並列當年最強颱風。日本氣象廳將其第二次升格為颱風的數據下調回強熱帶風暴。
2006年秋季登菲颱風一覽
颱風“榴槤”之所以會造成菲律賓如此嚴重的損失,除了和馬榮火山有關外,還和菲律賓近年來的非法伐木和採礦有直接關係,也是新世紀以來菲律賓泥石流地質災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非法伐木和採礦造成土質疏鬆,遇有強降雨和持續性降雨極易產生泥石流、滑坡或塌陷災害。
榴槤颱風圖
2006年11月30日,當颱風還在菲律賓上空時,越南中央防汛委員會和全國搜救委員會就要求南海沿岸的所有省份都應當協助14585艘越南籍船隻歸港。此外,所有已經停泊的船隻都被禁止離開港口。此外,越南政府還向鄰國提出要求,希望允許越南漁民在其港口避風。期間,政府向居民發布了大風警報。12月3日發布了南部省份的人員疏散命令,時任越南副總理阮信洪要求疏散必須在星期一上午(12月4日)完成。由於有很多接到預警的地區不經常受颱風影響,許多居民沒有注意到警告,因為暴風雨來臨前的天氣狀況很平靜。在寧順省,官方要求轉移安置大約9萬人,但只有大約6800人遵守了疏散命令。在颱風往湄公河三角洲方向移動時發生了之前沒有預報到的南移之後,總理敦促居民和官員為颱風做準備,以防止1997年颱風“琳達”的悲劇重演。
強颱風榴槤襲擊后的菲律賓
颱風“榴槤”影響了菲律賓約350萬人,其中約12萬人無家可歸。“榴槤”損壞了588037所房屋,其中228436所被摧毀,受損房屋大多房屋是用木頭建造的。這場風暴摧毀了全國5685所學校,估計損失為6350萬美元。比科爾區占受損學校的79%,約357400名兒童無法正常上學。
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是阿爾巴、卡瑪琳蘇爾、卡塔杜內斯、明多羅和奎松,颱風毀壞了當地的椰子種植園,影響了一半居民的生計。約3萬公頃的農田在颱風中被毀,其中玉米減產65481噸,水稻減產19420噸。所幸,由於大部分農作物已經收割,所以風暴對農業的影響相對不大。颱風還摧毀了1200艘漁船,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漁業,並造成許多牲畜死亡。
菲律賓政府表示,颱風“榴槤”在當地已造成526人死亡、740人失蹤,100萬人直接受災。“榴槤”造成菲律賓直接經濟損失50.86億比索,是菲律賓歷史上損失第13嚴重的氣旋災害。
噴發后的馬榮火山
“榴槤”的衛星雲圖
颱風對菲律賓的影響是持續的。2006年12月3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宣布,由於颱風“象神”、颱風“西馬侖”和颱風“榴槤”的連續影響,菲律賓進入全國性災難狀態。在“象神”和“榴槤”的連續影響導致大面積停電后,比科爾區的經濟產值損失了約2.5億美元。通過菲律賓衛生和社會福利與發展部,12月12日,一支由200多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將包括食品、建築材料、服裝和藥品在內的救援物運往比科爾區。菲律賓空軍將物資和醫療隊空運至比科爾和卡坦達內斯近海地區,國家災害協調委員會向這些地區提供17350袋大米。衛生部還向避難所的人員提供疫苗,並確保妥善安葬颱風中遇難的人員。在萊加斯皮的142人發生了輕微腹瀉,其他疏散人員也因感冒、咳嗽和發燒而出現了不適,所幸沒有爆發更大的疫情。阿爾巴的地方政府通過使用消毒劑和臨時廁所來確保該地區保持乾淨的水。菲律賓政府提供了1.19億英鎊用於重建阿爾巴受損的學校,但這僅為修復所有學校所需費用的23%。直到2007年3月,政府和國際機構只提供了受災居民重建所需住房的6.9%,迫使人們在避難所里呆更長的時間。在颱風過後的一年裡,仍有超過10000戶家庭住在阿爾巴和卡瑪琳斯蘇爾的中轉營地。
2001年至2006年“榴槤”登陸期間的火山噴發中,菲律賓沒有摸清馬榮火山對登陸颱風中強降雨的分佈和演變規律,對颱風造成的強降雨範圍、地點和強度的預報,不能滿足防禦和減輕颱風暴雨引發的山洪、山地災害的需求。颱風過後,在馬榮火山周圍,政府官員為受山體滑坡影響的受害者制定了搜救任務。工人們迅速挖掘了拉哈爾山谷、橋樑和河床,以重建堤壩,同時學校和居民區也被清理和重建。在人口稠密的社區周圍修建了更堅固的混凝土堤壩。政府為阿爾巴的三個易發生滑坡的地區制定了拆遷計劃。 2011年,區域發展理事會批准了在馬榮火山沿線修建更多大壩的預算,以防“榴槤”期間的致命的洪水和滑坡再次發生。該大壩曾計劃在1981年的一項研究之後建造,但由於預算限制,該項目被推遲了。
被颱風擱淺的越南漁船
一艘漁船4日在越南富安省附近海域被正在靠近的“榴槤”傾覆,3名漁民死亡。前江省有4人死亡,其中兩人死於房屋坍塌,另兩人則因漁船被吹翻而喪生。在平順省,兩人在教堂內躲避颱風時被颱風颳倒的混凝土十字架壓死。在永隆省,颱風颳倒樹木、掀翻漁船,分別導致1人死亡、3人失蹤。胡志明市有5名漁民失蹤。
在受災最為嚴重的越南南部的巴地頭頓,當地一名抗洪委員會官員描述說:“人們都被驚呆了,我們從來沒有遭遇過這樣的風暴。這裡已經是一片狼藉,大樹被颳倒,房屋遭到嚴重破壞。我們需要很長時間重建家園。”據越南政府12月7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越南南部的巴地頭頓、檳椥、前江和中部的平順、富安等省受災嚴重。目前,颱風已造成21萬所房屋和建築倒塌或受損,近千艘船隻沉沒,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和通訊中斷。為了到災情嚴重的巴地頭頓省視察,越南總理阮晉勇推遲了他到海外的出訪。
“榴槤”在越南造成至少67人死亡,31人失蹤,此外還有數百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