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鱗蛇

斜鱗蛇

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為游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氣扁蛇、臭蛇、中華斜鱗蛇、大斜鱗蛇、草上飛。分佈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等地,常棲息於高原山區以及山溪邊、路邊、菜園地、石堆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2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阿薩姆、大吉嶺附近。

簡介


斜鱗蛇
斜鱗蛇
體型:中小型蛇類,全長555-1282mm。上唇鱗8(3-2-3)或7;頰鱗1;眶前鱗1;眶后鱗3;背鱗19-19-15或17-17-15行,腹鱗135-173;肛鱗2片;尾下鱗42-78對。
習性:白天活動。常見於常綠闊葉林、草灌叢、園田、玉米地、溪邊、路旁、潮濕地岩石堆上。受驚時身體前段豎起,頸膨扁,能呼呼發聲;特臭,故稱臭蛇。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形態描述


斜鱗蛇
斜鱗蛇
頭長橢圓形,與頸區分明顯,吻鈍圓;眼大,瞳孔圓形,鼻孔亦大。背面紅棕色、黑棕色或黑灰色。頭背 有棕色斑紋或黑灰色斑紋,頸部箭狀黑斑或棕色斑顯著,唇及頸側色淡或橘紅色,腹面黃白色或灰白色,前部有棕黑色斑塊,後部密布黑斑點。

亞種


斜鱗蛇
斜鱗蛇
斜鱗蛇福建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Pope於1928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佈於福建、廣西、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崇安。
斜鱗蛇指名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macrops),Blyth於1854年命名。分佈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大吉嶺。
斜鱗蛇中華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sinensis),Boulenger於1904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佈於西南部、東到湖北、北至甘肅、陝西、河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昆明。

花尾


花尾斜鱗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體背黑褐色,隸屬於游蛇科Colubridae,斜鱗蛇屬Pseudoxenodon。是海拔較常見的蛇種,也是很溫馴的蛇類之一。
斜鱗蛇
斜鱗蛇
體背中央有22個左右的近乎菱形的黃褐色斑紋,每塊約有4行鱗的橫寬,1~2行鱗片的長度,該黃褐色斑在體後部合併,形成一條黃褐色的中央縱線,直到尾端,中央縱線兩側為黑色縱帶,腹鱗兩側有黑色的斑紋。頭部有一“^”形黑斑,頂端起於額鱗后緣,兩側后延到口角後方,外緣為土黃色。眼後到口角有一黑帶,頸部有一箭形黑斑,尖端達頂鱗后緣。
生活與山區森林中,捕食蛙類。無毒。花尾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stejnegeri)為游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無毒。
分佈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主要生活于山區森林。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400至2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阿里山。

分佈範圍


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西藏、雲南、貴州、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連州大東山、廣州增城)。國外分佈於尼泊爾、緬甸、泰國、印度、越南。

生物學資料


生活於海拔較高的山區,常在山溪邊、路邊、菜地、石堆上活動。受驚時,身體前段昂起,呼呼出聲,有時在石塊上盤曲不動。常白天活動。蛇身有異味。在廣東采於海拔800m以上的大東山林區和廣州增城。卵生。6月剖檢,懷卵23枚,最大卵徑4mm×2mm。主要捕食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