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曲歌

西曲歌

南朝“西曲”,代表當時荊楚民歌最高成就,習稱“西曲歌”,與江南“吳歌”齊名,主要流行區域在當今湖北荊州、鍾祥、襄陽、河南鄧縣一帶。

概述


故《樂府詩集·西曲歌》序云:“按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依其方俗而謂之西曲雲。”由於形式新穎,曲調婉轉動聽,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劉宋王僧虔描繪當時人們喜好的程度是“家競新哇,人尚俗謠”。
“西曲”為樂府《清商曲》一部。有《石城樂》,《烏夜啼》等三十四曲,原為民歌,后被貴族。采入樂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製作。現存無名氏歌詞約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寫商賈的水上生涯和商婦送別懷人之情。形勢以五言四句為多,語言自然真率。梁,陳文人的擬作中則有較多的七言詩。

分類


南北朝時期,新聲雜曲大量產生。南朝樂府歌辭大部分收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一類中。郭茂情將這些民歌分為“吳聲歌”、“神弦曲”、“西曲歌”三部分,共四百餘首。“吳聲歌”是當時流傳在江甫一帶的歌謠;“神弦曲”是江南一帶民間祭神用的歌曲;“西曲歌”又名“荊楚西聲”,是產生在江漢流域一帶的民歌。
我們現在所說的“南朝樂府民歌”其實包括《樂府詩集》中的“清商曲辭”和“舞曲歌辭”中的《白紵歌》等、“雜曲歌辭”中的《長干曲》、《西洲曲》等作品,但主要是集中於“清商曲辭”那一部分。所以蕭滌非先生說:“以文學而論,則此期樂府亦佔有詩史中最新鮮之一頁焉,即所謂《清商曲辭》者是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清商曲辭”其實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產生於長江下游地區,稱為“吳聲歌”;另一部分則產生於長江中游地區即今湖北的江陵、襄陽一帶,稱為“西曲歌”。這兩部分民歌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人們所操的方言以及歌唱的方法也不一樣。這兩種民歌興起的時間早晚雖難確考,但它們受到上層社會重視而被樂官所採錄卻有先後。“吳聲歌”所流行的長江下游一帶是東晉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所在之地,從中原南逃的高門士族大抵聚居於此,而且早在三國時代,孫吳政權的都城也在這裡,所以南方一些著名的世家大族亦多出身此地。因此這部分民歌就較早受到重視,在《宋書·樂志》中,象《子夜歌》、《讀曲歌》等曲調的來歷都有較詳的記載,而且較早地被文人們所模擬。“西曲歌”的興起不一定晚於“吳聲歌”,但開始時似較少被文人們重視。所以《宋書·樂志》中對這些曲調未加細述,只是說到了《襄陽樂》、《秦陽樂》和《西烏夜飛》等曲調之名,卻說它們“哥詞多淫哇,不典正。”這部分樂曲大約要到南朝的齊梁以後,才在樂府中得到較高的地位。這大約是因為齊、梁兩代的統治者開始時曾在荊、襄一帶做官,聽慣了這種樂曲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