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壇龍

過壇龍

過壇龍,為鐵線蕨科植物扇葉鐵線蕨的全草或根莖,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全草含黃酮甙、有機酸、氨基酸酚類及糖類,可用於抗菌,止血。

形態特徵


過壇龍
過壇龍
過壇龍(扇葉鐵線蕨)
過壇龍(扇葉鐵線蕨)
扇葉鐵線蕨多 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根莖短而直立,被狹披針形、漸尖的鱗片。
葉柄簇生,堅韌,深褐色至紫黑色,光亮,基部具鱗片,上部裸凈,長10~25厘米;葉革質,兩面均裸凈,呈不整齊的闊卵形,長約20厘米,寬約15厘米,為2回或3回不對稱的二叉分枝;中央羽片最大,線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約2厘米,頂端鈍頭;小羽片斜方狀橢圓形至扇形,交錯互生於葉軸兩側,長1厘米,寬1.5厘米,具被毛的短柄,上緣及外緣圓形,且有細微鋸齒,下緣成直角形,略呈覆瓦狀排列於葉軸上,也有疏生的;葉脈不明顯,扇形;葉軸黑褐色,光亮,上面有紅棕色短剛毛。孢子囊群橢圓形,生於小羽片的上緣或外緣的葉脈頂端,通常連接;子囊群蓋與孢子囊群同形,由葉緣鋸齒反折所成。

分佈範圍


生境分佈:生於林下陰濕處。分佈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黃酮甙、有機酸、氨基酸、酚類及糖類。

主要價值


【性味】苦辛,涼。
①《嶺南採藥錄》:味苦。
②《陸川本草》:辛澀,微涼。
③《嶺南草藥志》:味淡,性涼。
【歸經】肝;膀胱;大腸經
【功用功效】抗菌,止血,清熱,利濕,消瘀,散腫。治急性傳染性肝炎,痢疾,腹瀉,砂淋,吐血,便血,瘰癧,跌打損傷,燙傷,外傷出血,疔瘡,清熱;利濕;解毒散結。主流感發熱;黃疸;癰腫;蛇蟲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瘡破不可擦。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選方


① 治痢疾:過壇龍全草一兩,洗凈搗爛,加冷開水同擂,去渣取汁,用白糖調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 治紅白痢疾:過壇龍、鳳尾蕨各二兩。煎湯服。如白多加過壇龍量,減鳳尾蕨量,紅多則反之。(《廣西藥植圖志》)
③ 治濕熱黃疸:過壇龍全草一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④ 治砂淋:過壇龍二至三兩。銀器同煲水服。(《廣西藥植圖志》)
⑤ 治肺熱咳嗽,帶下:過壇龍全草一兩,加冰糖,水煎服,連服三劑。(江西《草藥手冊》)
⑥ 治小兒高熱抽搐:過壇龍鮮葉五錢至一兩。搗爛,加冷開水擂汁服。(《江西民間草藥》)
⑦ 治吐血:過壇龍根、血見愁根(又名青藤)各二兩。加入瘦肉或豬腳煮服。(《嶺南草藥志》)
⑧ 治瘰癧:過壇龍根二兩,墨魚二兩。加水同燉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⑨ 續筋駁骨:過壇龍搗爛,酒炒熱敷。(《廣西藥植圖志》)
⑩ 治燙火傷:過壇龍葉曬乾,研極細末,用麻油調和塗搽。(《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⑾止外傷出血,生肌收口:過壇龍曬乾研末撒敷。(《廣西藥植圖志》)
⑿ 治頭面疔瘡:過壇龍根一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⒀ 治陰囊紅腫:過壇龍、霸王草。曬乾燒灰,調高梁酒搽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⒁ 治牙痛:鮮過壇龍約三兩。用清水煎汁,頻頻含漱。 (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取鮮過壇龍4兩(干者2兩),加紅糖煎服,每日l劑,分2次服。
兒童用量減半。
服至癥狀消失為止。
治療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10例,一般癥狀平均3天改善,黃疸消退平均4.5天,肝腫大2個月後複查有不同程度縮小,肝功能恢復平均28天。
治療小兒無黃疸型肝炎6例,一般癥狀改善平均3天,肝腫大2個月後複查部分病例恢復正常,肝功能恢復平均28天。
治療成人急性黃疸型肝炎5例,一般癥狀改善平均5天,黃疸消退平均12.5天,肝腫大2個月後複查,壓痛消失、肝大縮小,肝功能恢復平均30天。
治療成人無黃疸型肝炎40例,治療后僅20例一般癥狀有所改善(平均6天),肝腫大均無改變,肝功能5例恢復正常,10例進步,但不穩定。
實踐證明,過壇龍用於急性肝炎早期,療效較高;而對慢性肝炎則無明顯效果。
對無黃疸型肝炎雖有療效但不理想。
副作用:服藥後部分病例出現噁心、胃口減弱,及頭昏、胸悶等反應,停葯后即消失。

文獻論述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瘡毒,研末敷之,瘡破不可擦。
②《嶺南採藥錄》:治痰火結核,功勝夏枯草。理濕熱便血,治夾色,均水煎服。搗爛外敷治百足咬傷,理跌打損傷腫痛。
③《廣西藥植圖志》:內服治砂淋,白痢。外用治刀斧傷,止血生肌收口,續筋骨。
④《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止痛消腫。治痢疾,濕熱腹瀉,便血,跌打,燙火傷;洗瘡,排膿散腫。
⑤《嶺南草藥志》:清利表裡熱及郁滯,舒筋活絡定痛。
⑥《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清熱利尿,降火消瘀,治瘰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