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岳

清末官吏

李鍾岳(1854~1907),字菘生,一字申甫,號晴嵐,山東省安丘縣北輝渠村人,清末官吏。

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中進士。此後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縣令。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正月調任山陰縣令。

1907年10月2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時許,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樑自縊,年僅53歲。

人物生平


奉命查案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冬,秋瑾與徐錫麟等光復會領袖在上海集會,密議在浙江、安徽兩地舉行推翻滿清政權的起義,約定由秋瑾負責組織浙江起義,徐錫麟負責發動安徽起義。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秋瑾從上海回到家鄉浙江山陰縣,任大通學堂督辦,主持校務。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幹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秋瑾到大通學堂后,為了積蓄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成員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訓練,培養軍事人才,同時積極聯絡浙江各地會黨,組織“光復軍”,推舉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計劃於農歷六月初十在浙皖兩地同時舉事。
1907年7月6日(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廿六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事,旋即遭到鎮壓,徐錫麟被殘忍殺害。浙江巡撫張曾揚張之洞侄曾孫)聞訊,急電紹興知府貴福,立即查封紹興大通學堂,拘捕徐錫麟同黨秋瑾。由於大通學堂校址在山陰縣內,貴福便命令到任不到半年的山陰縣令李鍾岳負責查抄大通學堂。
1907年7月13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四日)午後,貴命李鍾岳將秋瑾等人押回山陰縣署繼續審訊。7月14日,貴福又命李鍾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為了防止查出秋瑾革命的證據和連累更多的人,李鍾岳故意不讓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樓,草草收兵,結果無獲而歸。

審斬秋瑾

1907年7月14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日)下午,李鍾岳奉命提審秋瑾。
1907年7月15日(六月六日)凌晨,李鍾岳將秋瑾提至大堂行刑。

義殉秋瑾

李鍾岳離職后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里,他終日悶悶不樂,反覆念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對秋瑾之死深感內疚。他經常獨自一人將密藏的秋瑾遺墨“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個字“注視默誦”,並對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聞者皆慰藉李鍾岳,但李鍾岳在良心的自責下始終不能釋然,並漸萌殉身之念。他先是幾次自殺未遂,一次躍井被救不死,數日又結繩老樹,卻被夫人發現,於是家人防範,不敢遠離,但他死志已決。
1907年10月2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時許,李鍾岳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樑自縊,年僅53歲。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長子李汝楷長子錄康,次子協康,三子新康。
三子李汝權長子國康,次子民康。
四子李汝枕長子早亡,次子祖庶。
五子李江秋字江秋,中華民國時期《民國日報》著名記者,長子公博。
長孫李錄康一子濟南戰爭陣亡。
次孫李國康一子早亡。
三孫李協康育有三女,皆成家立業。
四孫李民康長子文慶,次子文祥(曾吉林省撫松煤礦工會主席),三子文東。
五孫李新康長子道明,次子道秀,三子道川。
六孫早亡。
七孫李公博不詳。
八孫李祖庶不詳。
九孫李祖澤曾任原中央西南局秘書,生有三個兒子。

史籍記載


《續安丘新志》

後世紀念


辛亥革命成功后,秋瑾案昭雪。孫中山親筆為秋瑾女士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浙江革命先哲褚慧僧先生與秋瑾生前摯友吳芝瑛、徐寄塵女士於1912年在西子湖畔建秋瑾墓和鑒湖女俠祠,特將李鍾岳的“神位”祀於祠中,上題“清山陰知縣李鍾岳之神位”,下書“李鍾岳先生,山東安丘縣人,秋案中有德於女俠”,以紀念李鍾岳保護秋瑾和為秋瑾殉道的悲壯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