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發生在1934年雲南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佔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共管地區(佧佤山區,該地區現屬於緬甸)銀礦的鬥爭。
該事件由於1927年,英國侵略者非法進入雲南滄源地區秘密勘探礦藏。1933年開始修築通向礦區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佔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地區的銀礦,激起佤族各族人民的憤怒。班洪王與班佬王邀集周圍部落,剽牛立盟,誓逐英軍,並組成三支武裝,抗擊英軍。
事件結果,“班洪抗英事件”打破了自1875年“馬嘉理事件”至1934年“班洪抗英事件”以來,英國制定的侵略雲南和中國西南的總體計劃,即加爾各答―仰光―重慶―揚子江計劃。
1885年,英國吞併緬甸以後,侵略矛頭指向了雲南。英國完全佔領緬甸以後,即不斷向雲南方向擴張。在1894年簽訂的《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對阿佤山區的中緬邊界作了規定,根據這個條約,中國方面在中緬界務北段作了較大讓步,作為交換,英國在中緬界務南段方面不能不有所收斂,因此英國撤消了一度提出的對車裡(景洪)、孟連、鎮邊廳的無理要求。英國對此並不甘心,又尋找借口要求改訂。1897年簽訂的《中緬條約附款》,雖然作了有利於英緬當局的修訂,英國從中國手中奪去了科乾等地,然而阿佤山的邊界線,仍然維持了1894年的條約,從1899年到1900年,中英雙方對中緬界務南段進行會勘。約文本身的矛盾在會勘中暴露了出來,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吵。結果,先後提出紅、黃、藍、綠、紫五條分界線。。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爐房是班洪、班老、永邦3個佤族部落共管的銀礦。清初吳尚賢曾在這裡開設茂隆銀廠,年產純銀13萬兩。英國“緬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伍波朗,曾潛入爐房探察,並以每馱英洋10元的重價收購爐房礦渣。經過化驗,爐房礦渣含銀高。伍波朗為達到奪取爐房銀礦的目的,用金錢物質收買邊境人班弄的馬美廷(回族)、永邦的小麻哈(佤族)、戶板的宋鍾福(漢族)。由這3人出面與伍波朗簽訂了一個“開辦爐房銀礦辦法”。
條約簽訂后,伍波朗唆使小麻哈等人以重禮引誘班洪、班老部落首領參加開礦活動,遭到嚴詞拒絕。班洪等部落首領表示堅決反對英人侵地盜礦,並準備武力反抗。英國侵略者眼見到手的利益將化為烏有,遂與小麻哈、馬美廷、宋鍾福等人策劃,準備以武力攻佔爐房,掠奪整個礦區。
伍波朗為此取得了英印殖民政府的支持,從印度調來約千名雇傭軍,拉攏麻栗壩土司楊虎臣,提供1千匹騾馬將臘戍的軍需物資運到滾弄江沿岸,又由宋鍾福提供100多頭黃牛將戶板糧食運到滾弄江邊。在黨陽修建飛機場。沿滾弄江一帶駐有雇傭兵約2千人。
1934年1月20日,英軍以正規軍250人為先頭部隊,自戶板開出,經過孟混、班孔、班谷,佔據戶算、南大、金廠、爐房等地,構築工事,建築營房。接著,英軍2千人入侵班洪,強行督工採掘礦砂,運往老銀廠冶鍊。
英人又進一步指使馬美廷向班洪王胡玉山第二、班老王困鄂及班老困剛錫龍散勐等人送禮誘降。這3家均世代看守中國銀山,表示絕不違背祖訓,要誓死保衛銀廠。“是時班洪王痛憤英人無端侵略,遂召集佧佤兵千餘,保護礦廠,以拒英兵。”
班洪王一面召集民團準備戰鬥,一面派人分頭到紹興、新地方、公雞、塔田、官中、蠻國、嘎喜、莫刊、弄垮、敢色、班老、永邦等部落送信,召集17王開會,統一抗英行動。17王接到班洪王的告急信后,除向各級政府報警外,很快齊集班洪,唯永邦王未到。在稍後各王發出的《告祖國同胞書》及致《中英會勘滇緬南段界務委員會主席伊斯蘭先生》的信中,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態度。他們說,阿佤地區,“自昔遠祖,世受中國撫綏。固定邊疆,迄今數百年,世及弗替,不但載諸史冊,即現存歷朝頒給印信,可資憑證。”近日,英人“勁軍千餘,新式武器均備,明則探礦調查,遮蓋我祖國人之耳目,淆亂世界之公論;暗則佔領我班洪、爐房等處銀礦,以逞其野心。步步壓迫,種種手腕,無所不用其極,必得我全佧佤山地,奴我佧佤山民而後已。”並且發誓說,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國之奴隸;即剩一槍一弩、一婦一孺,頭顱可碎,此心不渝。”
諸王會議,無不義憤填膺,對永邦小麻哈(永邦王之弟)引狼入室,甚為憤怒;他們一致議決,先打永邦、蠻和,殺死小麻哈,再對付英國人。會議估計可集結佤族武裝士兵2~3千人。因此決定兵分三路:新地方、公雞、塔田、班老等攻打蠻相;蠻國、官中、小公雞等攻打永邦;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廠壩。
佤族同胞的愛國呼籲,引起各方面的強烈反映。駐普洱的雲南第二殖邊督辦公署派委員到班洪,贈送火藥等作戰物資,鼓勵邊民保境愛國。鎮康縣長、勐董土司、瀾滄縣政府也分別給班洪地區邊民物質支援和道義聲援。
英國向班洪地區侵略的消息傳入內地,輿論沸騰。在昆明有20多個民眾團體和部分愛國人士成立了“雲南民眾外交後援會”,動員人民從各方面聲援班洪地區各族人民的抗英鬥爭,並在各縣成立分會。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雲南學生和各界人士,集會遊行,示威請願,組成了“劃界促進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聲援班洪事件的反帝浪潮。
在聲援班洪人民鬥爭中,出現了“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的組織,為首的是景谷縣傣族愛國志士李占賢。李占賢激於義憤,趕到普洱,向雲南第二殖邊督辦楊益謙請纓出征,楊益謙表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力支持。李占賢得到楊益謙支持,即傾家之所有,拿出10萬現金作經費,組織“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李占賢向沿邊各縣發出組織義勇軍的信息,迅速得到景谷、景東、石屏、緬寧、雙江、耿馬等縣多人響應,先後有1400多人參加,遂組成“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指揮部”,李占賢自任總指揮官,蘇右卿為指揮官。指揮部下設參謀、政治、秘書、軍需、軍醫、副官等6處,分編5個大隊,共有兵員約2千人。這個義勇軍除漢族、傣族人員外,還有佤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人民群眾參加。
5月25日,義勇軍趕到班洪邊界信呵,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區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義勇軍進駐班洪后,經過調查,得知英軍入侵我阿佤山區域的兵力已達2千餘人,大部為英軍軍官指揮的雇傭軍,主力800餘人駐紮爐房礦區,其前鋒200餘人已深入到班老附近要隘丫口寨。根據這個形勢,義勇軍決定先打丫口之敵,協攻兩翼之敵,最後進攻爐房正面之敵。
5月30日拂曉,義勇軍五個大隊全面反擊開始。四大隊彭季謙先攻左翼,五大隊楊春珊部再攻右翼,李占賢率一、二、三大隊及班洪民團直接進攻丫口寨,總計投入兵力(包括義勇軍和民團)達2千2百人。我軍勇敢衝鋒,激戰1日,英軍受挫,放棄丫口寨及上、下班老,退守爐房。此役斃敵五六十人,我方戰死16人,傷30多人。
第二天,班洪王代表張萬美、義勇軍代表李士相在公明山召集紹興、別列、敢賽、光宗、蠻國、莫列、霞勒、霞島、塔田、蠻回、賀猛、莫弄、夷勒、公己、班老等15王舉行了聯席會議,訂立了抗英盟誓。盟誓明確規定,各王永遠服從中國政府;爐房廠地為中國所有,他人不得侵佔;義勇軍與各王在抗擊英鬥爭中相互支持,不得投降英國或不服從中國政府命令,否則由各王共同誅滅之。
義勇軍在班洪地區各王和各族邊民的支持下,於6月6日奪取了爐房。
這一事件的發生,也使中英雙方都感到解決中緬南段未定界的迫切性。到1935年,雙方又派出代表,並同意由瑞士陸軍上校伊斯蘭為中立委員,參與勘界。然而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全力以赴進行抗日鬥爭。英國卻竟於1940年7月宣布封閉滇緬公路3個月,給中國施加強大壓力。中國政府被迫於1941年6月18日與英國簽訂了換文,就南段未定界劃定界線,這條界線稱為“一九四一年線”。根據這條線,阿佤山區約3/4的地區劃入英屬緬甸,曾經武裝抗英入侵的滄源班老地區和西盟西部南錫河以東的一片地方也划給英屬緬甸,而中國只保留了阿佤山約1/4的地區。然而這條線尚未勘定,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於是“一九四一年線”事實上仍然作為未定界而拖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