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京

張理京

《理論力學》, 《實用平面幾何學教程》,安特烈也夫(蘇)原著,上海大路出版社,1954 《工程數學》,與

生平傳記


張理京(1919-1999),字則畿,紹興斗門鎮人,數學家,翻譯家,1935年浙江省中學會考狀元,紹興一中校友。
張理京出身於紹興師爺家庭,父親張家樾,字蔭垂,斗門馬埠頭行素堂人,長期在河北擔任幕僚。後來得中彩票,回到老家。家樾後代五子一婿,大多學有所成。其中四人皆為博士。
張理京早年畢業於斗門“辨志小學”,后考取紹城“浙江省立第五中學”(現在的紹興一中),為紹興一中新學制第十五屆學生,享受公費生待遇,各科成績都很出色。1935年(民國廿四年)7月,他以最優異成績,在全省會考時名列榜首,人稱“頭名狀元”。
當年9月,張理京被保送到杭州第一高級中學就讀,不久就入之江(浙江)大學深造。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遷散,停學一年。後來在北京考上輔仁大學數理係數學專業。
張理京后與輔仁大學數學專業(今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同學熊振翔戀愛結婚,夫妻倆1949年後同在大連工學院(今大連理工大學)任教,1955年調到北京新成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任數學編輯,長期居住在妻子熊振翔任教的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張理京在大連期間憑著優良的數學學識和中外文的深厚造詣,翻譯了《微分學》和《積分學》教材,並與曹鶴蓀先生合作翻譯了《工程數學》一書,深受學生歡迎,一時洛陽紙貴,成為五六十年代國內大學理工科必讀的教科書,為日後兩彈一星的研製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
張理京是文革前中華數學會的理事,為國內數學用語的規範化標準化作出了很多貢獻。
張理京一度擔任全國數學研究小組的組長,解決數學教學和科研中的難題。同時,因勤奮努力,不辭艱辛,其譯著有《古今數學思想》、《微分方程》,與華羅庚合寫的則有《數論在近似中的應用》。后又在國家高教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擔任編輯翻譯工作。那時全國高等院校諸多數學學科的教科書上都有“張理京編”的字樣。
六十年代後期,正當工作和學習都很順暢時,我國史無前例的文革風暴開始了。張理京因為兄在美國,弟在台灣,成為重點批判對象。先是宣布“隔離審查”,接著就是長達九年的“牛棚”勞役生活。他的講稿和數理文章都成了“黑材料”,人也成了“黑幫”。其實,他三哥張理用(則行)是旅美華僑,他五弟張理壯在台灣做出國留學生的介紹工作;而且解放后,根本就無法通信。談不上有什麼聯繫。文革十年的折磨,對理京的身心、事業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中美建交后,理京申請赴美探親被批准。他的機遇來了,離開大陸到美國洛杉磯,住在乃兄則行的家裡,異國他鄉,卻有了用武之地。他才華出眾,豈肯閑著過逍遙的歲月,開始了新的生活,不分晝夜,譯著《丘吉爾回憶錄》、《麥克米倫回憶錄》、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及1987年美國暢銷書 《女總統》等先後出版。譯著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祖國能夠改革開放,他稱鄧小平是“恩人”。
不久,他為洛杉磯華文媒體《國際日報》幫工,社長見到他工作出色,就要求他定居在美國,根據美國的政策定居5年,可以申請入美國國籍的規定,給他申請到一張綠卡。此後,夫人熊振翔也去了美國。
在美國立足后,他先後把四個兒子(張雍、張亭、張亢、張方)到美國入籍定居。理京回國來為他四子張方辦理出國手續時,因為身體漸衰,在北京治病養身,終被病魔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張理京譯著全集


社科類:
《美國與中國》,費正清(美)原著,商務印書館,1988
《女總統》,費里·艾丘(美)原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丘吉爾回憶錄》,溫斯頓·丘吉爾(英)原著,上海三聯書店,1983,
《麥克米倫回憶錄》,哈羅德·麥克米倫(英)原著,與多人合譯,全七卷,商務印書館,1980
專業類:
《古今數學思想》,莫里斯·克萊因(美)原著,與張錦炎等合譯,1979年初版
《微分方程——附錄應用與歷史註記》,G·賽蒙斯(美)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函數論基礎》,W.托奇克(德)原著,與楊應辰、熊振翔合作翻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控制論導論》,W·R·艾什比(美)原著,科學出版社,1965
《理論力學》, H·E·茹科夫斯基(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微分學》,H·H·魯金(Н.Н.Лузин)(蘇)原著,與譚家岱合作翻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積分學》,H·H·魯金(Н.Н.Лузин)(蘇)原著,與譚家岱合作翻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代數學教程》,P·A·卡爾寧(蘇)原著,上下冊,與趙根榕合作翻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實用平面幾何學教程》,安特烈也夫(蘇)原著,上海大路出版社,1954
《數學解析教程》,別爾曼特 (А.Ф.Бсрмант)(蘇)原著,全四冊,與多人合譯,重工業出版社,1953
《工程數學》,與曹鶴蓀合作編譯,上下冊,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2
《原子炮術與原子彈》,羅伯特森(加拿大)原著,民國37年初版,商務印書館1951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