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須鰻

中華須鰻

中華須鰻, Cirrhimuraena Kaup,蛇鰻亞科須鰻屬的1種。潮汕叫竇龍(杜龍),閩台稱為土龍。

形態特徵


中華須鰻
中華須鰻
伸長期最小體長91毫米,最大體長125.6毫米。伸長期體高而側扁,皇柳葉形;頭短而尖,唇齒髮達,上下每側各具10~15枚,吻端的幾枚特別延長;鰓部透明可見,鰓絲呈半透明穗狀;鰓孔小呈橢圓形,心臟呈橘黃色,沿腸道背側具7個節狀突起,突起頂部具兩行色素點。收縮期最小可收縮至59.4毫米,此期體高開始縮小,體寬顯著增大,體形變粗呈圓筒形,頭部漸變低平,唇齒脫落但很緩慢;兩頜及犁骨齒開始出現,上唇邊緣開始長出乳突狀唇須;腸道背側節狀突,自后而前,開始漸變低平;色素點下沉,最後全部消失。由伸長後期變態至收縮後期形成仔魚,約需20~25天左右;幼仔魚進入稚魚期約需20天左右。

食用方法


中華須鰻
中華須鰻
潮汕叫竇龍(杜龍),閩台稱為土龍。嘉慶《澄海縣誌》說竇龍:“似鰻而長倍之,性悍健,能穿堤防,肉甚堅,必搗之,而後可烹,味與鰻類。”竇龍的傳統吃法是切段燉湯,普通是燉黃豆,如加北芪則能壯腰補腎。在台灣,土龍被看成是最有效的壯陽食物之一,曾經被炒賣到每斤1萬元新台幣。

嗅覺形態觀察


中華須鰻嗅囊呈楔型;嗅囊膜和嗅囊腹面的透明膜共同圍成嗅囊腔;嗅囊長徑與眼徑的平均比值為2·2倍;每側嗅囊嗅板數變化範圍在30~44之間;嗅板遠軸端有一纖毛和嗅孔密集的舌狀遊離突;嗅板上皮纖毛密集,纖毛細胞表現為3種類型:纖毛感覺細胞、纖毛非感覺細胞和微絨毛感覺細胞;纖毛非感覺細胞和微絨毛細胞也出現在嗅囊壁。嗅板上大量的纖毛表明,中華須鰻嗅囊的水動力機制應屬嗅板纖毛攪動型(isosmates)。除觀察到嗅囊壁表面有兩種類型的微嵴外,還首次在嗅板上觀察到一種呈荸薺狀的桿狀細胞。